薛埠村
地名:薛埠村 | 隶属:寨里镇 |
行政代码:371202108 | 代码前6位:371202 |
长途区号:0634 | 邮政编码:271100 |
车牌号码:鲁S | 行政级别:村 |
薛埠村位于莱城西偏北24公里处,北临孔埠村,东南临太平村,南临水北。共有320户,946口人,土地1298亩。 据薛氏谱碑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薛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居北山阳、茅茨村,复迁至此。该村原与六家埠(现孔埠村)为一村,清道光年间分成两村,该村薛姓居多,故名薛家埠,又称薛埠。 民国二十四年《续修莱芜县志》记载:“太平乡•薛家埠。”据《莱芜县志》载,1939年4月,该村属九区里杨里镇;1941年5月该村属莱北县水北区;1945年10月莱芜县划12个区,该村仍属水北区;1951年3月水北区改称14区,该村属14区;1956年成立高级社,该村属宋埠高级社;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该村属寨里人民公社;1984年3月公社改为办事处,1985年10月又改为镇。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在孔埠村东庙内建起据点,作为邻村的薛埠村,也遭受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他们天天到村内抢劫财物,抓壮丁,并将村内的树木砍伐净光以修篱笆、筑碉堡。期间有一日本兵听说村内薛学文是摔跤能手,便硬要与其比摔跤。结果日本兵被薛学文连摔几个跟头,日本兵恼羞成怒,拔出刺刀就想杀人。村民们听说后纷纷火速赶来,在众目睽睽之下,日本兵怕众怒难犯,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了。 在解放战争中,该村许多村民积极投身于斗争中,出现了李富乾等革命烈士。1946年1月成立了民兵队,薛佃修任队长,组织了一支又一支支前队伍南下,薛学告也为支援解放战争、开展土地革命发挥了积极作用。 薛埠村西高东低,据传这里是风水宝地。清朝期间,许多南方人看中了这块地方,纷纷将父母骨灰装入瓷罐埋到这里。1976年村民在此挖水塘,就挖出了不计其数的黑罐子。 1955年亓茂林建成莱芜县第一个初级农业合作社,在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上积极主动,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因此亓茂林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在他的影响下,王方生、薛万修又组织起了本村第二个初级农业合作社,这在全县也是较领先的。 1976年村庄实行统一规划,薛埠村因房屋整齐街道平直,受到各级领导的好评,1979年全省农村建设工作现场会在此召开。 该村以生产大马、生姜、大蒜、蚕茧闻名于全国。1979年寨里供销合作社,在该村设立大马收购站一处。以后的一段时间内,该村的生姜、大蒜、大马、蚕茧畅销全国十几个省市。1980年该村在村东崖处又建桑园50亩,1984年在原桑园南部和西部又扩建80亩,2000年在村南又扩建200亩,并建成养蚕大棚50个,为农民走上致富路打下了基础。文化教育方面,建国前一直没有学校,有极少村民的孩子到孔埠村东庙内求学,直到1949年在村内借两处民房建起小学识字班两处,由薛恩修在村西部任教,由薛德玉在村东部任教。后来合并于村中部一所民房内,成为薛埠小学。1968年在村南100米处建起一所比较正规的学校,1978年又将学校向北迁200米,1996年学校布局调整,小学合并于孔埠小学。2000年孔埠小学合并于宋埠小学,该村学生又就读于太平小学。 由于文化教育的落后,直到50年代末,村内甭说是名牌大学生,就连一般大学生也没有。到1965年才出现了第一个名牌大学生,薛学平考取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本村出现了不少大中专学生,在祖国各地各个领域不同的工作岗位,发挥着他们的聪明才智。 建国前后该村没有经销点,1956年与孔埠村在孔埠村南部共建一个经销点,当时煤油、火柴均按供应。 1968年薛德桥在本村借一民房建起了该村一个经销点,打破了本村无经销点的格局,人们感觉方便了许多。 1971年在村后部南北大路以西建起一处规模较大的经营较全面的经销处,这在附近村里是首屈一指的。 1976年村里架起了高压线,户户安上电灯。2001年村里架起电话线,60%的农户安装了电话,还有30多户用上了手机,“电灯、电话”已成为现实。 1976年,村党支部、村委会在上级正确领导下,为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级和村民收入,建起一处副业加工厂,内设橡胶厂、红炉、石粉加工、草编、条编、薄铁加工等多种项目,为本村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受到各级领导的好评。 要想富,先修路。路是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20世纪80年代该村路闭塞,经济发展迟缓,生产的农产品运不出去。主要农产品如生姜、大蒜的价格比太平、王许一带低20%,比寨里一带相差更远。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村党支部村委会认真研究,通过各种会议讨论通过,在1993年铺设村前南北大路一条,长750米宽8米,并硬化了路面。1996年,村投资6万元,投工2.7万个,将村内南北东西两条主要街道硬化,彻底解决了路难走、农副产品运不出去的问题。 为进一步搞好路边经济,增加收入,村两委想方设法发展经济,寻求经济发展致富带头人。村里提供场地,全方位服务,寨里供销社下岗职工薛学敏在村东建起生姜、大蒜加工场,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缺水是影响我村农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只在村东部打出2眼机井,村西和村南一直打不出机井,而该村的大部分土地又在村西和村南,村领导也曾想法“东水西调”,修大坝,造水泥管,向西送水,但最后因水泥管漏水而失败。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村两委积极想法解决水的问题。1980年,在村东打了5眼机井,铺设2条地下塑料管道,将水送到村西村南地带。由于轮灌期长,村南地块还是解决不了当家水。1993年秋,镇村领导与王家洼村协商,通过换地,在王家洼村北打机井1眼,埋设地下塑料管道1860米,总投资10万元,解决了村西村南严重缺水的问题。1996年,村两委又认真分析研究,在村南村西地段打井,请省市水利专家勘测,打到了水源条件较好的地块,在村西、南薛家林前和西北处打机井4眼,投资6万元,真正使村里所有土地的用水问题彻底得到了解决,真正使村民在种植业上得到了更大收入。 现在薛埠村村民正信心百倍地朝着康庄大道迈进。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以上内容由网友"Linda"分享。]
以下与薛埠村相关信息:
以下薛埠村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