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家岭村
地名:逯家岭村 | 隶属:茶业口镇 |
行政代码:371202110 | 代码前6位:371202 |
长途区号:0634 | 邮政编码:271100 |
车牌号码:鲁S | 行政级别:村 |
逯家岭村位于莱城区东北55公里、镇政府驻地东北12公里处。东界博山,西邻上法山,北靠卧铺村,南接双山泉、东圈村,为境内海拔最高的村庄。231户,648口人,耕地面积712亩。 据《逯氏谱记载》,明永乐末年逯姓迁此建村,因址在岭顶上,故名逯家岭。 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石城保•逯家岭。”1940年归章丘办事处所管辖;1941年归回莱芜;同年的5月又属莱芜七区,即雪野区;1942年下半年从西抬头往东又划归淄川县管辖;1946年2月又回归莱芜茶业区;1950年又划为法山乡;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逯家岭村属茶业公社;1984年为茶业办事处花林乡所管;1986年又归茶业口乡;2001年为茶业口镇管辖。 该村抗日战争前期与卧铺村并为一个党支部,由该村逯云庆任支部书记。1953年成立互助组,1956年人农业合作社,1958年分为3个生产队,6个生产组,逯云刚任书记,穆绍德任社长。1975年在3个生产队的基础上,又分为6个生产队。由于该村坐落于岭顶,从古到今流传这样一则谚语“冲了泰山顶,冲不了逯家岭”。过去该村富裕户较多,时常有盗贼,土匪(那时称南毛子)来村抢劫银、粮、鸡、狗、牛、羊……为防匪患,保家护民,清朝咸丰年间,村主事人,发动百姓同心协力用一个月时间,在南岭的要道上修建起一处村寨。每晚派人轮流把守,土匪来过数次打劫都未得逞。而今村寨仍保留完好。 本村人旧时就注重文化。在1912年10月老百姓捐款修了3间学堂,请外村的陈玉昌当老师办起私塾,学生轮流管饭,教出了不少文化人,如:曾任浙江省委委员的穆绍武,曾任淄博市矿务局书记的逯云庆等,都在这里念过书。1944年村民积极投身于革命战争,先后有5位同志光荣牺牲。国内战争刚结束,美帝国主义又侵朝,老八路崔道长又参加了抗美援朝.他为祖国的解放和朝鲜人民的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多次受到嘉奖。 村民有爱好文艺的传统。早在100多年前,村民穆国柱等,热心戏曲,自筹资金买了锣鼓、二胡等乐器,农闲和佳节时,扎上台子唱起了“二人转”,受到村民的喜爱。 戏班子由原来的“二人转”起源,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员的增加,演戏用的行头、乐器等也逐年增添,发展成了 30多人的剧团,演员有逯克东,崔道忠等人,又从博兴吕剧团请来老师,排演《小姑贤》、《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三世仇》、《井台会》等剧目。到了20世纪70年代,演出的剧目越来越多。山东吕剧团团长来村看了演出后拍手叫好,当场点名要逯克东、崔道忠、高连俊三人加入山东吕剧团。因那时家中困难,3人都不愿去。20世纪80年代至90年初,由崔道玉、逯克仪、崔德忠任团长。近几十年来,一到冬季就从外地请来老师指教,又新添了《双封诰》、《双蝴蝶》、《墙头记》、《钢叉山》、《柜中缘》等剧目,演出效果轰动了四邻八乡。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年年被雇到外村演出,一唱就是好几天,深受乡亲们赞誉。 1972年村中办起了卫生室。1975年,与博山交界处修通了公路,紧接着用上了照明电,逯家岭人的生活生产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承包了土地,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红瓦房一排排,屋内装饰及摆设不亚于城里人。 昔日的村民是面朝黄土背朝天,靠种玉米、谷子、地瓜、大豆为生,没有经济收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村民们解放了思想,三五人结合办起了石料加工厂,开石凿料,刻碑、刻石龙、龙狮、石鱼、石桌、石凳……村民逯思永干这行最拿手,是该村发家致富的带头人。 现在走进逯家岭村,随处可见花椒成片,满山遍地的椿芽,绿树成荫。村民们积极集资,修建了一座闭封水池,供村民饮用“自来水”。今日的逯家岭村,变得山青水秀,村民的日子越过越舒坦。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以上内容由网友"Amanda"分享。]
以下与逯家岭村相关信息:
以下逯家岭村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