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里响起深沉而悠远的钟声,仿佛从远古传来,思绪不禁转向那早已淹没江底的老下岩寺……
从天然岩穴到重要名胜古迹
下岩寺一名燕子龛,又号云岩寺,位于原云阳双江镇塘坊村江边一天然岩穴内,秦汉之际即有人在此刻字、造像,唐时随佛教的兴盛而成寺院。
唐末,定州(今河北)无极县人刘道禅师云游至此,恋其景异而长住不去。刘道禅师于崖壁凿石龛,大规模开岩造像,使寺院更成大观,被后世尊为“开岩第一祖”。
下岩寺规模宏大,景色优美。其洞高十五丈,深二十余丈,宽近五十丈。周围古树繁茂、青藤盘绕,洞顶飞瀑长泻,溅起团团珠玉,宛如仙境。据云阳籍文化名人涂凤书描述:“石壁刻佛像,高者一二丈,小者两三寸,不可以数计。佛殿僧寮,游客憩息之所,为屋十数间,楼六七楹,内诸龛沛如,外修竹千万杆,其上有悬瀑荡漾檐际,江盛涨时,水往往漫入寺中,盛夏如深秋,避暑者群诣焉。客船上下,但见水竹参差,不知其间有寺也。”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下岩寺虽历尽沧桑、几经兴废,但直至清末民初,仍保持着相当的繁盛。
2008年,三峡工程竣工蓄水,下岩寺随之没入江底。2010年,当地政府择地二十亩,于龙脊岭天宫包山麓重建下岩寺。新寺比旧寺大30余倍,有山门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念佛堂等,全寺博敞宏丽,深邃庄严,无疑是渝东长江沿岸名副其实的著名禅院。
从著名禅院到旅游文荟之地
千百年来,下岩寺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厚的文化内涵以及优美的自然景观,引无数骚人墨客蜂拥而至,使其逐渐从著名禅院演变成旅游文荟之地。王维、苏轼、黄庭坚、苏辙、陆游、范成大、喻汝砺、冯时行、曹学佺、陶澍、方廷桂、涂凤书等历代文化名人都慕名游历该寺,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
据史料记载,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元月,苏轼、苏辙兄弟与黄庭坚于此不期而遇,苏轼游兴大增,提笔写下《下岩留题》:“子瞻、子由与侃师至此,院僧以路恶见止。不知仆之所历,有百倍于此者矣。丁未正月二十日书。”
苏轼游下岩寺没留下诗作,难免遗憾,但却留下一段即兴吟诗的佳话。据说苏轼兄弟游毕下岩寺后欲乘舟去夔州,艄翁见是当今名士苏轼兄弟,非常高兴,用云阳方言与之对话,要求他也用云阳方言即兴吟诗一首才许上船。苏轼略一沉思,随即口占一绝:“咪祢一小舟,听鲲水上流,咔碴三桡片,会(儿)就下夔州。”吟毕,艄翁及寺前看闹热者无不抚掌击节,为苏轼的才学所折服。
苏轼用当地方言即兴吟诗一事,是实有其事还是后人附会,已不可考,不过他三人相会于此的盛举却使下岩寺从此声播遐迩,成为渝东千古名刹。人们为纪念这次盛举,特在寺旁建了一座“三贤祠”。
下岩寺风景幽奇,石色苍翠,瀑泻如珠。著名山水诗人王维曾赋诗咏赞:“山中燕子龛,路剧羊肠恶。裂地竞盘屈,插天多峭崿。瀑泉吼而喷,怪石看欲落……”此诗形象地描绘了下岩寺危岩、飞瀑景象,展现出寺中风景之奇美。
清朝熊宇栋有《云阳县八景》诗,其中一首为《云岩水帘》:“峭壁欲摩天,飞雪直挂颠。冷筛千嶂月,寒喷一溪烟。绕树湘纹织,嵌空宝箔悬。更逢新雨后,百道响潺潺。”全诗描绘出下岩寺的美好景象:峭壁摩天,水流直下,像片片飞雪,又像筛下的千万道月光。周围水雾弥漫,如烟旋绕,像洁白的织绢。雨后,潺潺水声轰鸣一片。这首诗咏赞的,正是“云阳八景”之一的“云岩水帘”。
南宋范成大的《下岩》诗如此写道:“畴昔中岩一梦残,下岩风景亦高寒。峡中无处堪停棹,雨后今朝始凭栏。不用苦求毫相现,只教长挂水帘看。山僧劝我题苍壁,坡谷前头未敢刊。”结尾一句“坡谷前头未敢刊”,道出作者被眼前美景所惑的情状:前有苏东坡、黄山谷等“诗界大佬”题写诗文,作为晚生后学的范至能轻易“不敢刊”,然而,最终禁不住还是“刊”了,这正是因为下岩寺的风景实在太美了,美得令人欲罢不能。
北宋黄庭坚《下岩寺二首》序中说:“二百年矣,游者题诗不可胜读。”黄庭坚之前两百年间即题写了如此多的诗歌,到明清,该会积存下多少诗歌?遗憾的是,到1935年,涂凤书遍集歌咏下岩寺的诗文也只得五十余篇(首)。这五十余诗文及涂凤书亲书以纪其事的《云阳下岩寺诗录碑》,皆陈列于张飞庙中,重建后的下岩寺中亦有重刻版。
如今,老下岩寺虽然已随历史的脚步远去,但我们相信,“重生”后的新下岩寺必将延续其辉煌,成为渝东地区佛学与文化的圣殿。
信息来源:云阳旅游网
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共同创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如果您有介绍家乡的文字、图片,欢迎与我们联系 |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粤ICP备17154672号-3 |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E-mail:service@ke2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