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静安
卜静安,原名卜占台,化名卜静安。1902年出生在蓟县板桥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卜大林,长年勤劳耕作,同所有劳动农民一样始终摆脱不了贫困,全家几代人挤住在三间又破又窄的草屋里。
卜静安幼小读过私塾。由于家境贫寒过早辍学在家务农。他自幼喜欢读书,劳动之余经常借来《水浒》、《三国演义》、《济公传》等古典小说阅读,对书中绿林好汉行侠仗义、劫富济贫的侠肝义胆行为甚为佩服。在当时腐败黑暗的旧社会里,青年时代的卜静安养成了疾恶如仇,刚直不阿,不畏-的性格,后来去山东闯荡了15年,开阔了眼界,接受了孙中山的-思想,拥护“改天换地民作主”的主张,具有浓厚的民主革命思想和民族意识。
卜静安从山东回到家乡后,思想追求进步,同当时本村的革命青年卜荣久及王少奇等人很要好,经常听他们讲革命道理,逐渐接受了党的革命思想。特别是在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中国的情况下,他队识到“要想不当-奴,中国人民只有起来抗日”。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卜静安毅然参加了党领导的反帝大同盟组织,积极投入了抗日救亡斗争。在同反动当局的斗争中,他从不考虑个人安危,坚决勇敢,表现了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1935年,卜静安结识了曾在东北、北平等地参加抗日活动的青年学生李友梅,二人成为知己,后来卜静安建议和鼓励他以教书为职业,联络进步教师,开展抗日活动。在卜静鼓励下,李友梅在渔津庄小学当了教员,很快在学校里成立了抗日救亡小组。
1936年,卜荣久和王少奇回到蓟县,以行医为掩护,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并在板桥村成立了抗日救国会的组织,卜静安积极参加了救国会组织,四处宣传、动员乡亲参加抗日,并动员妻子在妇女中教唱抗日歌曲,激发妇女的抗日热情。为了开展抗日救国活动。
他每天不眠不休,东奔西跑,各处宣传。还主动为卜荣久、王少奇作交通工作,经常十几天不回家,一切家务都由妻子承担,妻子有意见,他解释说:“现在要先保国,后保家。有国才有家,没国哪有家?国亡了,家也得亡!”在他解释下,妻子不但积极支持了他的活动,自己也参加了抗日救国宣传。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党的领导下蓟县抗日活动更加活跃,各地纷纷建立了抗日救国会的组织。1957年冬,卜静安通过工作,和李友梅在原先建立的抗日救亡小组基础上成立五区抗日救国会,以八路军在敌后战场上胜利消息和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为内容,采取各种方式,向群众广泛宣传抗日救国。在此同时卜静安同李友梅还争取了五区民团团总胡香圃、绿林式人物马子聪等人站到抗日方面来。并与上仓镇姓叶的警士建立了联系,组织了一支1OO多人拥有50多支枪的武装队伍。
1938年4月,卜静安作为五区抗日救国会领导人,参加了蓟县县委在盘山千像寺召开的秘密会议,会议要求各区救国会进一步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争取各方面人物参加抗日。为发动抗日武装大-作准备。会后,卜静安和李友梅进一步加深了对保甲长和民 团的工作,吸收开明士坤和民团骨干参加救国会组织,为发动武装-进行组织准备。
蓟县抗日大-于7月14日开始爆发。邦均首先打响了武装-的第一枪。卜静安看到时机已到,当即通知所联系的人马紧急集合。队伍集合后,卜静安进行了简短的誓师动员,确定第一仗攻打上仓河西伪警察所。这个警察所只有十几个伪警,通过内线策应,一举获胜,首战告捷,士气大振。
打下了上仓伪警察所后,卜静安领导-队伍开展了收枪扩军运动,动员群众“有人出人,有枪出枪,有钱出钱”。在他号召下几天时间群众就交来五六百支枪,许多人还带枪参加了-队伍,-队伍迅速发展到500多人,定名为上仓五总队。为了团结抗日,卜静安主动让胡香圃任总队长,自任副总队长,李友梅任政治主任,下设三个大队和一个特务队。此后,这支奋起的农民抗日武装,在卜静安、胡香圃、李友梅领导下,转战在蓟县南部,到处出击打击敌人。
7月底,八路军四纵主力攻打蓟县县城,卜静安亲率五总队第一、第二大队与其他-队伍共同配合四纵作战,胡香圃率领第三大队在城东壕门一带截击增援之敌。在激烈战斗中卜静安身先士卒,率领抗联战士勇猛冲杀,冒雨攻城,经过两天奋战,敌人仓惶逃走,我军胜利攻克蓟县县城。进城后,按全县抗联队伍统一编制,卜静安的五总队改编为蓟县游击队第四大队,由胡香圃任大队长,卜静安为副大队长。
进入8月,伪蒙骑兵队分几路进犯蓟县,卜静安率部进行了奋勇抗击。8月25日,日军“扫荡”上仓,-我同胞374人,制造了灭绝人性的“上仓惨案”,随后又妄图渡州河向西岸“扫荡”。卜静安率领满怀仇恨的抗联战士,在河西岸顽强抗守,用大抬杆炮还击敌人,战斗一直坚持了六七天,使敌人未能前进一步。
1937年秋后,根据八路军四纵党委和l中共河北省委的决定,抗联队伍随同八路军西撤,卜静安率领的第四大队也转移三河县西马坊一带。在这里,他同坚持抗日斗争的刘向道等人相遇,通过团结和协商,第四大队与当地进行抗日斗争的石文远、孔照贵、贾秉斋、张朝瑞、王子青、李作东等几路武装队伍合编,成立了平(谷)三(河)蓟(县)密(云)顺(义)五县游击总队,共1500多人,由胡香圃任总队长,卜静安为副总队长。第四大队是这支队伍的主力。
1937年10月初,青纱帐倒了,敌人更加频繁进行“扫荡”,斗争环境日益残酷,第四大队与蓟县县委也失去了联系。他们且战且走,向西转移,在行军途中不断遭受敌人袭击,队伍大部分被敌人打散,最后只剩下原先建立的五总队600多人。在这种情况下,为保存革命力量,他们将队伍拉到盘山,插枪潜伏。然后,卜静安来到大石峪村进行隐蔽,以教书为掩护,等待时机,重整旗鼓。
在残酷的斗争中,卜静安识大局,顾大体,从不谋求个人私利,始终保持坚定旺盛的革命意志。蓟县抗日大-开始后,他就成为敌人追捕的重点对象。敌人几次抄他的家,全家人不敢在板桥村居住,四处流浪,在亲友家躲藏。一次他的妻子躲在姐姐家,因无粮充饥,带着孩子到王庄子找卜静安,让他想法弄点粮食。当时王庄子是第四大队队部所在地,征集的军粮有几大缸。但是他对妻子说:“这些粮食全是-队伍的军粮,一粒也不能动,你还是自己再想想办法吧!”就是这洋,妻子拖着饥饿的身体空手回去了。一次他对妻子说:“如果哪一天我死了,国家给的抚恤金你一定不能要,把它捐给学校,扶植学校建设。现在穷人家的孩子上不起,将来革命胜利了孩子们要上学,还要上大学,培养国家的建设人才,他们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这一席发自内心的语言,充分反映了他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的革命品格。
1938年12月,李子光从平西回到蓟县,与坚持在冀东西部进行游击战争的八路军四纵第三支队取得了联系,继续开展抗日斗争。1939年初,第三支队政委赵立亚率部进入盘山开展游击战争。卜静安、刘向道闻讯后,立即集结潜伏的-队伍,设法找到三支队要求收编。三支队政委赵立亚将这支队伍收编起来,命名“盘山游击独立大队”,任命卜静安为大队长,刘向道为参谋长。从此,这支队伍在卜静安、刘向道率领下,以盘山为中心,在平三公路以东、段甲岭以北、靠山集南部,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至4月,活动区域发展到三河县北部、平谷县西南的平原地区。5月,卜静安、刘向道率领队伍下山,挺进平原,以青甸洼为中心开展斗争,队伍迅速发展到500多人,设有三个营,卜静安率领一、三两个营活动于蓟县南部。刘向道率领二营活动于平(谷)三(河)蓟(县)交界处。互相呼应,8月,刘向道率领的二营侦察到上仓伪警备队。每天早晨都要骑车到县城受训,当天晚上再返回上仓。根据这个情况,卜静安、刘向道于一天夜晚率部埋伏在路边青纱帐,待伪警备队从县城赶回进入伏击圈时,游击队战士勇猛进行出击。敌人猝不及防,经过短暂战斗,除少数被打死打伤外,全部被俘,无一漏网,缴获步枪45支,子弹多发,自行车46俩。这场伏击战的胜利,极大鼓舞了周围群众的抗日斗志,扩大了我军威望,震慑了敌人。
1939年9月,敌人开始进行秋季大“扫荡”,在蓟县、三河据点大量增兵。由于形势严峻,卜静安考虑到秋冬队伍几百人的给养问题,决定抓紧时问,利用青纱帐和芦苇荡的掩护,急速把粮款征集上来。当时,他患病尚未痊愈,亲自带领一、三营在青甸、台头、柳子口一带向富户征集粮款,在即将完成任务的头一天夜里,敌人突然出兵包围了队伍驻地,在敌我数量悬殊的情况下,卜静安沉着指挥战士突围。经过激烈战斗,刘向道率领一部突出包围,卜静安腿部负伤,后在警卫员的奋力救护下始得脱险而出。在养伤期间,从上仓请来一个医生为他治伤,不料这个医生竟是敌人密探,在向敌人告密后,卜静安不幸被捕。
卜静安被捕后,敌人首先采用各种手段进行诱降,为他包扎好伤口。对他非常客气,生活上给予特殊照顾。卜静安一眼识破了敌人诡计,在生活上对敌人送来的鱼、肉和罐头一概不吃,对送来的大米饭和熬白菜吃个精光。敌人不理解,问他为什么?他怒视敌人说:鱼、肉和罐头是日本人的东西,我宁可饿死也不吃;大米白菜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土地上种的,我当然要吃”。敌上仓守备队日军队长亲自找他谈话,假惺惺地说:“只要你自首,要官有官,要钱有钱;家里有家属我们给你接来,没有的话我们给你找个日本姑娘让你享不尽荣华富贵”,未等敌人话说完,卜静安一口唾沫啐在脸上,愤怒地说;“无耻!你们休想用这套花活从我身上得到半点东西”。敌人见诱降无效,便将他送到通县日军司令部。
到了通县,日本侵略者露出凶残的真面目,一天过堂审讯10余次,采用各种刑具进行严刑拷打,卜静安浑身是血,誓死不屈。他蔑视敌人说:“我卜静安只要有一口气在,就要坚持抗日,将你们赶出中国去!”敌人见软硬伎俩都失败了,恼羞成怒,最后下了毒手。1939年10月,这位历尽坎坷走上革命道路威武不屈的革命战士,为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终年38岁。
[以上内容由网友"Neil"分享。]
以下与卜静安相关信息:
以下卜静安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