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端午节时,丽水的过节习俗和全国各地基本相似,但又同中有异,据清朝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刻本《丽水县志》卷十三“风俗”中载:“端午门插蒲艾,妇女作茧虎,系长命缕与他处同。向有龙舟之戏,因舟覆戒勿为”。而令笔者不解的是,翻阅各种版本的《丽水县志》和《处州府志》,“与他处同”的均有简略记述,而殊异的则毫无记载,比如在过端午节时,丽水民众几乎家家要“吃卷饼”,少年儿童则爱“玩斗草”。
“丽水卷饼”是颇具特色的节日地方美食,原料为面粉加水再加点儿盐,用双手不断搅拌成既稠稀得当又具弹性的糊状,然后放在铁铸的平底锅(丽水人称“熬盘”)上,下燃白炭慢火揉烙,揉烙时操作人手抓一团面糊,不停地上下有节奏地抓几下,一则防止面糊团掉落,二可增强面糊的韧性。操作人把面糊团在铁锅上一转,即成一个正圆形的薄饼,由负责炭火的“副手”及时翻转,并即从铁锅中取出已烙好的卷饼。烙好的卷饼俗称“卷饼皮”,皮薄质白如绵纸,形圆似明月,直径约20厘米。
卷饼馅为百姓常食菜类,如四季豆、豆芽、豆腐干丝、泡皮、肉丝、烙鸡蛋皮丝等,再加油炸粉干或回锅的老油条。作馅的菜肴必须火炒,不留汤汁,吃时各人凭各自喜爱夹各式菜肴作馅心,喜蒜者可在卷饼皮上抹些蒜泥,嗜辣者可抹上辣酱,然后卷成筒状,即成供吃食的“卷饼”。
丽水卷饼荤素搭配,韧而不腻,老少皆宜,口味颇佳。特别是馅心中加上炸粉干或老油条,食时又香又脆,更是别有一番滋味,确是大众化的美食。
忆及孩提时过端午,家中还爱烙“松花卷饼”,那是以小面团抹上松花粉擂成圆形薄饼放锅中烙成的卷饼皮,其色粉黄,吃时格外芬香,当时好多农家都自烙这种卷饼皮,现今已成稀物了。
据老人言传,说卷饼原为“绢饼”,和粽子一样,原是以丝绢包裹菜肴投入江中供鱼虾吃食,以免伤害屈原躯体,此说之虚实,皆无记载,故无从考证。
往昔过端午节才有的丽水卷饼,如今已成丽水民众四季调剂口味的常年餐食了,同时,卷饼亦已流向周边地域,成了大众普遍爱吃的主餐之一。前些年,笔者在家中以卷饼为主食接待几位返丽探亲访友的台胞,大家皆言已好多年没吃过故乡的卷饼了,边吃边聊都说丽水卷饼风味独特,并说外地(包括台湾)在端午节都包粽吃粽,为何丽水过端午却烙卷饼吃卷饼?还有位台胞逗趣说,要是有位“慧眼识美食”的大款,能把丽水卷饼加以精心包装,在各地开个连锁店,扩大媒体宣传,到时还可与麦当劳、汉堡包一争高下,此说虽为餐桌笑料,但随时间之推移,亦未尝不可能,因为丽水卷饼确是风俗特殊风味独特的一种佳节美食,饮食是“软文化”,随着中华民族的崛起,软实力必将逐步走向世界。
丽水端午风俗殊除了“吃卷饼”外,尚有“送羹”之俗,所谓“羹”即礼品,每年到端午节时,嫁出去的女儿要向父母送礼品,礼品除礼包外,尚有猪肉一刀、明甫(墨鱼)一斤、豆腐皮一斤等。收“羹”后,父母要给女儿回礼,回礼的东西是麦李(李子)、蒲扇(麦杆扇或纸扇)、手巾等。丽水民间有句俗语:“生不白生,一年两次羹。”意思是嫁出去的女儿,一年要给父母送上两次礼品,一次是春节的“过年礼”,另一次就是五月初五的“端午礼”。
此外,在端午前后,丽水少年儿童除了要在大人指示下用雄黄酒在脸上“画花脸”及在家里的墙边角落喷洒雄黄酒等,更爱到郊野去采草茎玩“斗草”。
斗草亦称“斗百草”,为自古相沿的民俗游戏。据考,在南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即有“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草之戏”之记述。至唐代,斗草已十分盛行,如刘餗《隋唐佳话》记有“安乐公主五日斗百草”;韩鄂《岁华纪丽》记有“端午,结庐蓄药,斗百草”;司马图《灯花诗》云:“明朝斗草应多喜,剪得灯花自扫眉”;白居易《观儿戏》诗曰:“弄尘复斗草,尽日乐嘻嘻。”可见“斗草”之戏已风行于宫廷与民间。到了宋朝,斗草游戏在民间更加普遍,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诗》云:“春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柳永《木兰花慢·清明》词中吟咏:“盈盈斗草踏草人,艳冶递逢迎”。可见流行于端午的“斗草游戏”,已提前到阳春三月的清明了。到了清代,斗草仍沿俗流行,如《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就有一段描写香菱、芳官等五人在大观园中斗草的场景。
不过,《红楼梦》书中撰写的“斗草”为富贵人家卖弄才华的“雅斗”,而丽水在端午期间流行的“斗草”则是以草为玩具的“俗斗”。其玩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掰儿掰”,二是“扯牛筋”,三是“拾签”。
“掰儿掰”是采用一种土名叫“菖蒲籽”的小草作游戏。菖蒲籽又称“掰儿草”,丽水山野遍处可见,高约尺许,叶为伞骨状,中间有小花蕾,长茎三棱形,根块状若葱头,气味有菖蒲之芳香,故称“菖蒲籽”。玩时先找到一片长有菖蒲籽的草地,采来此草后去掉顶叶和根茎,两人一组席地而坐,各抓一头,边掰边念童谣:两人坐地手捏草/掰儿掰不知道/你掰儿/掰儿两头丝相连/我掰/掰一丝联中间/一丝不搭掰两半/运气勿好不当算/取草茎/换地盘/你掰儿/我掰/掰儿壮壮/掰胖胖/一二三,掰开来/大家望。念罢,两人即互相对掰,若掰成两边有一丝相连的H状,是“生儿”;如果中间仅一丝连成N形,则“生”,要是没一丝连结被掰成两半,称运气不好不当算,两人互打一下手心以示惩罚,然后重掰。
“扯牛筋”亦称“大将小将”。玩法是用白杨树叶的叶柄或其它有韧性的草茎作玩具,两人用草茎相勾搭用力拉扯,被拉断者为输家,是“小将”或“败将”,赢者为“大将”。忆及儿时,笔者和小伙伴很爱玩“扯牛筋”,经常去白杨树下捡寻掉落的粗茎老叶,去叶留茎,用来拉扯互斗。为增加叶茎的韧性,往往还得加工制作,如拌上桐油放慢火上烤,如反复揉转后放在青油灯盏中浸泡,更有甚者,竟在草茎上粘合上几条苎麻丝,如此作为初试必赢,但久之当被揭穿,必遭大家呵斥,特别是儿伴皆有几根珍藏在口袋轻易不出战的“大将”,一旦被“假货”扯断,确是痛心不已,曾为此闹个红脸白脸,许久互不理睬。
“拾签”又称“挑草茎”,参加游戏者一起去野外采集来许多又硬又韧的草茎,截成长短约10厘米的“签”,从中选出部分把两头削尖,染成红色或其他颜色,此签既是“拾签”时挑动草茎的工具,在计数时还可以一当十。玩此游戏,可两人或数人,采用“石头剪刀布”或用小纸头写上“一二三四”来“抽签”定先后次序。玩时,玩伴按事先规定各出“签”若干根,然后交给首位“拾签”人,此人用一只手捏紧草签,一下放开让草茎散落在桌面或平地上,然后用手拾取,那些叠合的草签,则用削尖染色的草签去挑开拾取,挑时得小心翼翼不可碰动其他草签,若有碰动,则不能再挑,即让位于另人,玩后视谁获取草签最多为赢家。
随着时代的变迁,岁时节日的习俗亦在不断变异,比如丽水的端午风俗“门插蒲艾”仍有所承沿,而“妇女作茧虎”(荷包、香囊等)早已消失。那在端午日用雄黄酒给孩子画花脸、喷雄黄祛邪避疫及喝雄黄酒等也在嬗变中不多见了,女儿给父母“送羹”之俗尚有延续,但其礼品已随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而与时俱进趋向时尚,如送保健品或较高档的服饰等。那以草作玩具的“斗草”游戏,早已被丰富多彩的现代玩具所替代,在城乡消失殆尽。而风味特殊的丽水卷饼,则由端午节的节日餐食转化为民众调剂口味的美食,由丽水向周边扩散开去,并由家庭走向酒家,成了节日聚餐和宴会待客的一种佳品了。
情人山头对唱歌(一)男:山歌没人起头我起头林光唱到西街头街上看看无限好 好比温州和杭州女:山歌很早妹起头天亮唱到没日头东边唱到水南户西边唱到张山沟男:唱起山歌没因由想妹和我同个枕头女:杜鹃开花红辣辣好...
来到杭州,除了欣赏西湖美景外,还有一个地方是必去的,那就是清河坊。清河坊自南宋以来,这里就是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是杭州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商贾云集之地。据说,清河坊的得名,与南宋的太师张俊有关,...
香港的殡仪历史记载始于1930年代后期,当时香港的殡仪服务主要由义庄包办,但由于使用者的家境普通,所以义庄提供的殡仪服务通常只为灵柩暂存、大殓、出殡及下葬。而家境较富裕的,通常会光顾长生店的上门式殡仪...
死者、丧事礼称竹溪县对死者、丧事称谓,一直沿袭传统礼称,忌称“死”、“丧”。自己亲人死亡,称“走”。幼年死亡称“丢了”或“夭折”。病亡称“病故”。老年人死亡,加称“老”、“去世”、“过世”、“仙逝”、...
武当武术的发源地在湖北武当山,其创始人是元末明初的武当道人张三丰。张三丰将《易经》和《道德经》的精髓与武术巧妙融为一体,创造了具有重要养生健身价值,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为主体的武当武术。武当武术具...
人类和所有生物都需要空气生存,受过污染的空气对人体是有害的,好的空气质量能带给人更高的生活质量,大多人都在追求健康的生活。大家知道世界十大空气质量最好的国家吗,现在一起和小编来了解一下吧。世界十大空气...
丹凤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东段南麓,因县城襟带丹江、背依凤冠山而得名,属商洛市管辖。地势西北较高,东南偏低,河谷相间,呈“掌”状地貌,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 的土石山区县。全县森林覆盖率70%,是...
“关老爷,骑红马,不见金钱只管打”----山东莱州民歌。现在很多朋友的家里,或者公司店铺都供奉着财神,财神真的可以招财吗?民间相信是可以的,但是自己连供的财神是谁,如何供奉都不明白,怎么为自己招财呢?...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
茶,是回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传统饮料,是回族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回族饮茶的历史悠久,相传回族先民在唐朝贞观年间就开始饮茶。“惟回教初传,曾有一部来自海路,盖居苏杭,产茶之区,回民或此时染有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