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匾额就在中华文化中占据着相当的地位。古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对匾额寄以良多情结,他们通过匾额来渲染氛围,体现他们的价值观和文化诉求,并彰显身份、品位以及地位。
匾额作为中国古代建筑常见的装饰物,一般悬挂在门楣与檐顶之间,亦常见于厅堂之上,或见于亭台水榭,功能不尽相同,反映了建筑的名称和性质,是人们用来表达喜好、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形式。可以说,匾额是中国古典文化一个灵动的缩影,是建筑物的灵魂和眼睛。
匾额起源的时间非常早。据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载,最早出现的匾额是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0年),萧何题写的“苍龙”“白虎”两关之匾额。羊欣的《笔阵图》中也记叙了此事:“前汉萧何善篆籀。为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观者如流,何使秃笔书。”
到唐代,颜真卿在《乞御书放生池碑额表》一文中,讨论了碑额题写书法的要点。由此可知,当时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匾文书法已极为重视。
匾额在宋代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邵氏闻见录》有记载:“帝一日登明德门,指其榜问赵普曰:‘明德之门,安用之字?’普曰:‘语助。’帝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普无言”。宋代皇帝对门额题字的内容是何等的关注,甚至要理清一字之差。
《桯史》也说:“初吴山有伍员祠,瞰阛阓,都人敬事之,有富民捐赀为匾额,金碧甚侈。”可见当时民间捐匾之情,送匾之事已不足为奇。
而且,宋时商匾使用得更为广泛。《清明上河图》中,熙熙攘攘的街头,已可见不少商铺匾额。
到了明清时期,匾额更是兴盛,此时匾额形制十分完备,匾额文化也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李渔在《闲情偶寄》专门论述联匾,朝廷钦定则例和各地方志中都出现了匾额的记载,匾额又演化出成为礼仪规范承载者的功能。
“有院就有门,门上就有匾。”客家门匾习俗是客家人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继承汉人中原匾额文化后,逐步形成的内涵丰富、样式固定的文化现象。一般在长方形匾框上,选取与自家姓氏相关的成语、典故或体现房主理念的一个词语题写其上(通常为4字),有的还配上吉祥图案,融书法、绘画艺术于一体。
客家门匾,是赣南较为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源于汉魏时期的门阀制度。当时古人用匾额来榜本族本户的功状,他们将门匾作为一种崇尚祖训、铭记历史、注重家教、爱惜名节的文化传统,“衣冠南渡”后带到南方并流传下来。
客家的祖先受到“厚本抑末”或“重农轻商”的儒家思想影响,非常重视教育,受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影响,大力推崇耕读文化。客家匾额习俗从形式上是由民间姓氏的“堂匾”演变而来,内容上是随南迁的汉民由古代仕宦的“阀阅功状”演变而来。
每一种匾额都代表了独特的客家文化,如:“门楣匾”彰显了宅主的家世家风、政治地位、文化修养和精神面貌;“堂号匾”是客家人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功名匾”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见证,充分体现了客家人崇文重教、耕读为本的精神;“商号匾” 则是匾额世俗化的一种标志,反映了客家人在崇文重教的同时亦官亦商或亦工亦商等。
因此,客家祠堂家庙横梁与檐顶之间都挂有匾额和楹联,除了一部分是颂扬先人辉煌的功绩外,大多是考取功名后炫耀族人举业和仕途的匾额。
每一块客家门匾都是一套“微型族谱”,蕴含着大量的历史信息,是客家人尊宗念祖、家族兴旺的重要标志,也是研究家族史、客家迁徙史和民族史的珍贵资料。门匾就像一根红线,把同宗同谱人的思想感情连接在一起,不管是否相识,只要一看见门匾并能道出世系源流,就会得到东道主的热情接待,有宾至如归之感。
客家匾额表达了客家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和欣赏趣味,反映了当时客家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民俗民风,其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成为研究客家文化难得的实物资料。
据赣南客家匾额习俗传承人萧天长介绍,赣南客家匾额具有很强的民俗性,从规制到仪式都有一套独特的程序。因为在赣南客家民间,挂匾是一件庄重严肃的大事。因此各个姓氏对于挂匾都作出了严格规定,族人必须遵守,不得违反。各姓氏挂匾规制和仪式,一般来说,有以下这些:
1、规定:对于有资格在祠堂内悬挂匾额的人选,各姓氏祠堂都有严格的规定,大致是年龄在80岁以上(含80岁)、夫妻圆满60年、兄弟合计30年的族人;或有博士生学历、教授职称、县(团)级及以上职务、对祠内贡献特别大的族人。凡满足以上条件之一者,方可在祠堂内悬挂一块木制的匾额。
2、申请:如果有以上所列的几种类型之一者,本人可口头向祠堂理事会人员提出申请,包括匾额的类型、内容、时间等。本人申请后,理事会的人员会及时召集人员研究,并将讨论研究的情况告知当事人。
3、定匾:理事会将讨论研究的情况告知当事人后,当事人亲自到做(写)匾额的店铺,详细告诉店主匾额内容、款识和挂匾的大体日期等。匾额上的文字过去都是由本族中字写得最好的人负责,现在一般由店主负责书写。
4、游匾:在悬挂匾额的头一天,当事人须敲锣打鼓,派人接匾。匾额接回后,整个房系的老前辈(60岁以上的)及叔伯兄弟欢聚一堂,选两个年轻后生抬着匾额走在队伍最前列,一路上,锣鼓声、唢呐声、鞭炮声响彻云霄,整个队伍浩浩荡荡,从村头游到村尾。游匾结束后,将其供在祠堂供桌上。
5、祭匾:执事将大肥猪抬入祠堂内宰杀,猪血抹在匾额上,称之为“杀猪祭匾”。这时,鼓乐齐鸣,整个宗祠都洋溢着热闹喜庆的气氛。
6、挂匾:又称“钉匾”。事先将匾额的两头系上长绳,站在两边楼梯上的人同时用力,将匾额慢慢地往上升,按事先安排好的位置,把匾额悬挂在祠堂的橼子上。在悬挂匾额时,锣鼓声、鞭炮声、唢呐声响彻祠堂内外,震耳欲聋。大家肃立在祠堂内,不得大声喧哗。
7、揭匾:立匾人家要请本宗族德高望重的长者,把事先盖在匾额上的红布揭开。
8、置办酒席:仪式结束后,本宗祠理事会成员、立匾人家本房的叔伯兄弟及亲戚朋友欢聚一堂,共同祝福主人家人丁兴旺、吉祥如意!
此外,匾额的制作也有很多讲究。从规格来说,一般要符合“三、六、九”之数,否则不吉利。从匾额的行文来说,匾头按“富、贵、贫、贱”的顺序来行文,一般要选“富、贵”二字,匾尾按“生、老、病、死、苦”的顺序来行文,一般要选“生”字。这些规制务必遵守,否则就会闹笑话。
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牌匾已经消失了。而在客家地区,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门匾。很多外地文化人来到客家地区,就会为这里的门匾种类之多和分布范围之广所震撼,并称赞这些乡村门匾是一座为世罕见的无墙的客家文化博物馆,是一道宏大的内涵丰富的的民俗景观。
如今,门匾已逐渐成为一种文化遗迹,而牌匾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所含的信息对于研究客家人的民俗、教育、文化起到非常珍贵的文物价值。客家门匾,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堪称客家文化的一块“活化石”。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
驱车从塞浦路斯首都尼科西亚向西行驶,快到旅游胜地帕福斯时,眼前出现了一片宁静的海域。海水的颜色淡淡的,格外温柔,不像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地中海那样蓝得深不可测。人到了这里,只觉得心化了,除了温柔地凝视着海...
玉环是中国文旦之乡,文旦种植有上百年历史,该果营养丰富、清甜爽口、清肺润肠。玉环位于浙江东南沿海黄金海岸线中段,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温和湿润。玉环县是国家级文旦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