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山深处居住着一支神秘的民族——彝族俐侎人,整个族群只有26000多人,大部分聚居在临沧市永德县境内,分布在乌木龙彝族乡、亚练乡、大雪山乡等地,是云南省独有的一个族群。长期居住在高山的俐侎人,性格温婉含蓄,造就了其独具魅力的特色,他们至今仍然保留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传承着保存完整的俐侎人歌舞、祭祀、服装、饮食等传统民风、民俗。
相传,最初的俐侎人由景谷、景东一带迁徙而来, 由于居住地面潮湿,建盖房屋时,一般要离地3尺5寸, 曾称为"离地人",后改名为"俐侎族"。新中国成立后,把俐侎人划归为彝族,作为彝族的一个特殊支系,现主要分布在永德县乌木龙,此外凤庆县郭大寨团山村,营盘镇,云县幸福乡老街、野猪塘、安太等地也有分布。
俐侎人崇拜自然,崇信万物有灵,认为世间存在着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人类活动,主宰着人们的幸福安康,各式各样的祭祀仪式表达了俐侎人对幸福生活的虔诚与向往。
俐侎人有祖先崇拜的习俗,家中设有祖神台,凡家中老人去世,埋葬后的都要制作蜡人神偶,将死者亡魂转变为祖神加以供奉。丧葬习俗里,丧事家人必须请朵希(祭司)诵经开悼、哭婆哭送、后人绕棺、捏制蜡偶进行供奉祭祀,设祖神台、祖神箩、蜡偶祖神等祭拜。祭司,当地成为"先生",也被称为"朵希"。专门为人举行丧葬仪式和诵经的经师的称法,主要职责就是为死者举行"开吊"诵经仪式,主持宗教活动的人物,诵经方式以念、哼、唱、乐、吆喝相配合。未婚男子去世要举行结鬼亲。
其宗教习俗,在俐侎人的传统观念中,具有祭色林(俐侎人祭拜的树林)、祭山神、祭天鬼、敬天神、祭地公地母、祭田公田母、祭龙、祭火鬼、安山、安水碗; 崇拜树藤、芦苇、杜鹃木、三叶草和密花树等。其中祭田地属于俐侎人的一种传统风俗,其祭祀目的在于请田公田母、地公地母保佑农作物生长旺盛、子粒饱满、收成良好,生活美满,且把祭拜的"神灵"作为一种精神来寄托。
祭田地属于俐侎人的一种传统风俗,在俐侎人的传统观念中,凡是人们耕种的田地都由田公田母、地公地母主管,俐侎语称"田公"作"达咪洗颇",称"田母"作"达咪洗嫫",称"地公"作"咪洗颇",称"地母"作"咪洗嫫"。每年农历六月火把节前一天进行祭祀,统称祭祀为"气买们精(祭田)"或"树嫫们精(祭地)"。祭田祭地除祭祀地点不同外,其祭祀仪式时间、程序、方法基本相同。
祭田公田母,祭祀仪式在秧田(稻谷田)边举行;祭地公地母,在包谷地边举行。祭祀仪式由家中男子当主祭,可携带家人(含女人)到自家祭田祭地边, 由男主人选定火塘,并生火、烧水。其材料是密花树、芦稿、栗树、松明子、干革把。搭掌作为祭台。公鸡一只、米、茶、酒各一碗,香三柱,猪肉和盐放置于米碗之上。就绪后双手抱鸡于祭台前作揖,杀鸡,将鸡血滴于祭台前,再用鸡毛蘸血粘在火把祭树上,并把鸡翅毛三根插于祭台前,表示生祭。盛米饭三碗,将煮熟的鸡头、鸡脚、鸡肝、鸡肚、鸡血、鸡翅、鸡翘共九块分别放于三碗米饭头上,每碗饭上再放一块熟猪肉,而后再烧三柱香,点燃火把,用茶、洒一并祭之,表示熟祭。熟祭时,需全家人跪在祭台前叩头请愿。祭毕,撤下祭品,将祭肉回锅后参祭者野餐。
祭色林,色林坐落于一片密林,女人、汉人和其他族人不得入内,不得在林中高声喧哗、放牧、砍柴。林中有几棵大树作为神树,树前用石围砌成平台用作祭坛,凡举行祭祀活动都要在祭坛进行。
俐侎村寨普遍设有山神庙,一般都不盖庙宇,在林中一坪场作祭坛,并以大树或立石作山神象征。每年农历九月逢单日便举行祭山神祭祀仪式。
"铜号声声迎佳宾,唢呐曲曲迎贵人……"当进入俐侎山寨,你会情不自禁被当地的浓郁风情所吸引住。过山号迎宾是俐侎人婚丧嫁娶、节日喜庆、迎接宾客时所采用的一种隆重欢迎仪式,表达了俐侎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尊贵客人最热烈的欢迎。
俐侎人是一个能歌善歌的民族,歌舞是俐侎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吹笙、笛或弹奏弦子者为先,众人尾随于后踏歌而舞,带有明显的打歌样式。传统的过山号迎宾主要用铜号、唢呐、芦笙、多卡多利等民族乐器。在婚丧嫁娶、节日喜庆、迎接宾客俐侎人都有打歌的习俗,通常分为喜事打歌、丧事打歌,根据人员又分为男好混合和男女分场打歌。
喜事丧事打歌的方式都有不同,俐侎人的喜事打歌所要表达的大意是:"芦笙曲声起歌舞,佳宾贵人请你来,山寨男女老少请你来,远亲近友请你来,老人们唱起来,青年们跳起来,龙门词调迎亲人,俐侎人繁衍生息代代传,俐侎山寨欢迎您"。边弹、边跳、边笑、边唱,他们的脚步、歌声与节拍是如此的和谐、统一,仿佛与身俱来便是个艺术家,举手投足间又显得是如此的自然,渗透出神秘色彩的元素。
喜好打歌崇尚自由恋爱的俐侎人,善于唱山歌对调子,并且具有自己独特传统的节日――"桑沼哩",这也是当地最为隆重的节日。据载,清朝年间,每年农历2月15日青年男女都会聚集在在温泉附近洗澡、围篝火打歌取乐,谈清说爱,对唱山歌,交友择偶的习俗。老者也可与自己的老情人约会,第二天双方不得再见,直到来年方可见面。
当时的"桑沼哩"节由"头人"主持,随着年代延伸,"桑沼哩"逐步演变到赶集交易和自由寻乐的方式,后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桑沼哩"节于1958年中断,直到1983年,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俐侎族群众又恢复了这一活动,并将活动主场地迁移到帮卖哑口,从2001年开始,由当地的乌木龙乡政府每年组织承办了这一具有民族风味的节日,现已将"桑沼哩"庆祝活动主场地迁移到帮卖天坝,仍旧保持着当时的文化传统。
节日当天,一进寨中,清亮的歌声如丝如水般莹绕心头将你包围住, 印入眼帘的是葱郁的松枝扎织出的节日字幅,散发出阵阵扑鼻的清新,远远便能呼吸到清幽的松枝香味。
俐侎青年男女都喜欢用情歌的方式,表达对对方的爱慕之情。"弹起口弦寻情人,情人听到来会面。羞羞达达齐开口,说情说爱真快乐",那优美的旋律,动听的歌声在山间回荡。
到了晚上, 围篝火而唱,炊烟缭缭中飘浮着清脆的笑声,盛装的阿朵曼妙舞姿尽情地展现着美丽的容颜。帅小伙忘情的舞动火把,想与姑娘心与心贴得更近些,火光中闪烁如星的眸子,映衬出姑娘红红的面颊,姑娘舞姿轻盈地跳起,那尖细而又有韵的嗓音,似百灵鸟一样婉转。头缠黑包头,身披羊褂子的俐侎小伙手弹三弦,穿梭在姑娘中间。
清清的水,绵绵的山,浓浓的民族风情无不把你陶醉于此。简单的爱情,就从炊烟袅袅的日子里翩飞升华,绵延的情意,是繁茂高山也阻隔不了的驿动。不禁让你沉浸在节日的热闹气氛之中,享受着他们爱情,分享着他们的甜蜜。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
驱车从塞浦路斯首都尼科西亚向西行驶,快到旅游胜地帕福斯时,眼前出现了一片宁静的海域。海水的颜色淡淡的,格外温柔,不像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地中海那样蓝得深不可测。人到了这里,只觉得心化了,除了温柔地凝视着海...
玉环是中国文旦之乡,文旦种植有上百年历史,该果营养丰富、清甜爽口、清肺润肠。玉环位于浙江东南沿海黄金海岸线中段,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温和湿润。玉环县是国家级文旦商品...
风车日的来源风车日是荷兰的民间传统节日。在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举行。荷兰地势低洼,经常受北海海风的影响,海水倒灌入江河,泛滥成灾。荷兰人为了与海水作斗争,就利用风车排水,变沧海为良田。荷兰由此而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