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北京天安门广场

绍桐2023-10-18

北京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广场是北京的心脏地带,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它占地面积44公顷,东西宽500米,南北长880米,地面全部由经过特殊工艺技术处理的浅色花岗岩条石铺成。每天清晨的升国旗和每天日落时分的降国旗是最庄严的仪式,看着朝霞辉映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心中升腾的是激昂与感动。同时天安门广场是无数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是中国从衰落到崛起的历史见证。天安门广场于一九八六年被评为“北京十六景”之一,景观名“天安丽日”。

天安门广场北起天安门,南至正阳门,东起历史博物馆,西至人民大会堂,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达44万平方米,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集会。广场中央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庄严肃穆的毛主席纪念堂,广场西侧是人民大会堂,东侧面是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南侧是两座建于14世纪的古代城楼——正阳门和前门箭楼,整个广场宏伟壮观、整齐对称、浑然一体、气势磅礴。天安门两边是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这些雄伟的建筑与天安门浑然一体构成了天安门广场, 成为北京的一大胜景。

天安门广场曾是明清封建帝王统治时代紫禁城正门外的一个宫廷广场,东、四、南三面用围墙围成一片普通百姓的禁地。在近现代史上,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象天安门广场这样与人们的情感世界有着如此令人感动的联系。1919年五四运动在这里爆发,中国人民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宣战,一•二九运动、五•二○运动都在这里为中国现代革命史留下了浓重的色彩。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中国向被屈辱、被奴役告别。从此天安门城楼成为新中国的象征,它庄严肃穆的形象是中国国徽的重要组成部分。

辽金时代的东北郊区燕京城东北郊外有一著名僧刹--兴国寺,其位置当在今天安门广场西北角一带。 元大都时代的丽正门南城墙在今长安街南侧。南城墙的正门是丽正门,其位置当在今天安门略南。 明代出现"T"形广场 永乐十七年(1419)扩南城,始出现"承天之门"前的窄长广场。广场两侧按文东武西之制,排列着中央机关。 解放后的建设 50年代初期始建人民英雄纪念碑。1958年开始建设广场两侧的人民大会堂、革命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 "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广场中部建巨型标语灯牌,与天安门相向,后拆除。 1976年又南扩广场,建毛主席纪念堂。

景观介绍

1、中华门

该门是皇城最南门。明代叫大明门,清代叫大清门,民国元年(1912)改名中华门。据《大清会典》记载:"大清门,三阙上为飞檐崇脊,门前地正方,绕以石栏,左右狮各一,下马石碑各一"。永乐年间该门建成时,朱棣命大学士解缙题门联,缙书古诗,"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清时无改动。 辛亥革命后,京兆尹王冶秋书写"中华门"匾,此门于解放后扩建广场时拆除。毛主席纪念堂处,即中华门旧址。

2、天安门

天安门坐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的市中心,故宫的南侧,与天安门广场隔长安街相望,是明、清两代皇城的大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里举行了开国大典,它由此成为现代中国的象征,并被设计入国徽。天安门以其500多年厚重的历史内涵,高度浓缩的中华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新中国的象征和无与伦比的政治瞩目和神往,是中国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她记录了中华民族不惧流血和牺牲,争取独立自由的勇气和坚强;写下了新中国诞生的光辉一页,和中华民族走向强盛的壮丽诗篇。

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1420年建成。最初仅是一座三层五间式的木结构牌楼,名字叫做“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天顺元年(1457年),牌天安门与华表楼毁于雷火,八年后的成化元年(1465年)重建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门楼。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的军队攻入北京,承天门再次被毁。清顺治八年(1651年)在废墟上进行了大规模改建,重修为一座城楼,名字也改成“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1952年经过两次大规模的修缮。1970年的重建基本保持了1651年改建的形制,天安门比原来高了83厘米,通高34.7米(原高33.87米)。

明清时期,天安门到大清门(明朝成大明门、中华民国称中华门)之间的千步廊形成占地几万平米的T字型宫廷广场,其东、西两次还各设一门,东为长安左门、西为长安右门,国家主要统治机构六部及各院即设在此。这里是帝国统治机构的中枢。

明清的皇帝们一般都在天安门颁布重要诏令,称为“金凤颁诏”。此外皇帝大婚、将领出征时祭旗、御驾亲征时祭路、刑部在秋天提审要犯(“秋审”)、殿试公布“三甲”(“金殿传胪”)等重大仪式也都在此举行。

1949年后,天安门进行过多次整修,其中1952年和1970年的两次整修规模较庞大。1988年,城楼开始收费,对社会公众开放。

"龙门"和"虎门"——天安门两侧的长安街上,原有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人们称长安左门为"龙门",长安右门为"虎门"。 科举时代,殿试中选者,其黄榜捧出午门,放进亭,由鼓乐引导经天安门,出长安左门张挂在临时搭起的"龙棚"(芦席棚)里。所以长安左门叫龙门。 明代每年霜降后,吏部例有"朝审"。复审定案,犯人被带出长安右门,等于落入虎口,很难生还。所以长安右门叫"虎门"。

"文东武西"——明清之际,天安门广场东侧(即现在历史博物馆一带),是中央文职机关的所在地,国家部级机关及大理寺宗人府等。天安门广场西侧(即现在人民大会堂一带),是銮仪卫(御林军)、五军(前、后、左、右、中)都督府等国家武职机关。

"金凤颁诏"——清代凡遇国家大庆或需向各部宣谕诏书时,就在城楼正中垛口处,用黄丝绦系一木制金凤,口衔诏书顺墙而下。下面部臣用云朵漆盘承之,携回部机关抄印颁行。

李自成箭射城额—— 明代时,城楼上有"承天之门"的匾额。明末农民起义英雄李自成,于崇祯17年(1644)3月19日,自天安门入宫。进宫前,曾在门前搭弓射箭,镞中匾中之"天"字,当时万众欢腾,簇拥李自成入宫。

联军炮弹——1900年八国联军曾炮轰天安门,城楼中弹多处。1952年人民政府在维修城楼时,曾在西边的木梁上取出三颗未炸的炮弹,时隔52年仍有爆炸能力。

门前石狮——天安门前有一对雕刻生动的大石狮,东西各一。狮子的头部都歪向内侧,以示保卫中部。西狮的腹上有一小凹孔,一说是联军的枪眼;一说是李自成在此枪刺明将留下的痕迹。

华表——天安门前后共有华表四只,云龙雕柱,造型甚美,是主体建筑极好的陪衬物,使天安门显得更加威严壮丽。 该物起源很早,据说尧时已有,叫表木,为木制。形式很简单,是为听取意见而设,因而也称诽谤木。后来发展成路口的指路牌,称为华表。现在的华表已失去原来的意义,只起装饰作用。天安门前的华表建于明永乐年间,重4万余斤。承露盘上的小兽叫?,头向南方,亦叫望君归。西华表上的残补处,也是八国联军炮轰的罪证。

外金水桥——天安门前的河叫外金水河,河上共有7座汉白玉石桥。当中一桥叫御路桥,为帝后专用;两侧是皇族桥;再外为品级桥,三品以上大员行走;四品以下官吏,须走最外侧的公生桥(今中山公园和劳动人民文化宫门前)。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