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河北赵县赵州镇 一桥一塔一寺院 禅茶古韵传千年(2)

绮怀2023-12-19

赵州石塔和大观圣作之碑

从“临洨门”向北,就是赵州城的南大街。在南大街与石塔路十字路口,耸立其间的就是著名的陀罗尼经幢。陀罗尼经幢位于赵州城内南大街与石塔路交叉口,为开元寺遗物。该经幢建于北宋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由礼宾副史、知赵州王德成等督办,赵州人何兴、李玉等人建造。因幢体刻有陀罗尼经文而得名。幢高18米,分七级,造型雄伟俊秀,是我国现存最高大的石刻经幢。1961年3月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幢主体呈八角形,一至三层刻陀罗尼经文,行笔遒劲,潇洒流利而又工整严谨,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因为经幢外观像塔,因此也俗称石塔。

在石塔的东南角,就是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的薛家烧饼老铺,现在的店长薛瑞杰,已经是薛家的第八代传人了。这里的烧饼外观金黄,层薄如纸;尝一口,外酥内软,浓香酥脆,是当地著名的小吃。因为紧挨石塔,所以也常被称之为“石塔烧饼”,而“石塔烧饼”,和这路口的石塔,也还有一段故事。

传说很早之前,有一段时间,烧饼铺每天早上开张时,总发现少了一些烧饼。当时的掌柜心里很是纳闷。夜里,老掌柜关了店铺门,没有睡觉,躲在暗处想要看个究竟。结果半夜,店铺来了一位妇人进来偷吃烧饼。于是,老掌柜暗暗跟在妇人身后,见那妇人径直奔向石塔,眨眼就不见了。老掌柜看看四周哪也没有妇人的影子,觉得十分奇怪,只好回到烧饼铺子。第二天,老掌柜又到这座塔下,仔细一看,恍然大悟。原来,这经塔的石座上有一浮雕,雕着一扇半掩的门,门里露出半个妇人的身子,和昨夜偷吃烧饼的妇人一模一样。老掌柜越看越生气,回到铺里取来砍柴斧头,对准妇人的两脚砸去,斧起斧落,几下子就砸下了妇人的双脚,从这以后,“妇人掩门”雕像没了脚,薛家烧饼再也没有丢失过。

从石塔向东,不到500米,就是当年赵州文庙的旧址。如今,在被做了县生产资料公司的大院内,还留有一座大观圣作之碑。刻于北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的大观圣作之碑,碑身为一块整体的青石料,高5.6米,碑身宽1.57米,厚0.5米。正面碑额上雕有双龙,刻有”大观圣作之碑“六个楷体大字。碑身四周刻有卷龙缠枝牡丹图案,中间刻有碑文,为宋徽宗赵佶所撰,共1021字,现残缺62字。

赵州大观圣作之碑是中国现存的大观圣作之碑中保存最好的一通。碑文比同类文献资料记载更为详细,为研究北宋学校、科举取士制度提供了可靠实物资料,碑文也具有一定的书法艺术价值。

在石塔的周围,还有两口井,东北的名为铜井,西南的名为铁井。井名,以井桶敲击井壁的声音而命名。现在都已不存。

柏林古寺 赵州禅师

石塔路的东头,也就是在赵州城“升华门”内,便是”寺藏真际千秋塔,门对赵州万里桥“的柏林禅寺了。

柏林禅寺最早建于汉献帝建安年间(公元196年-220年),古称观音院,自元代起即称柏林禅寺。玄奘在西行印度取经之前,曾来此研习《成实论》。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八十高龄的从谂禅师行脚至赵州古城,驻锡观音院,人称“赵州古佛”。

赵州禅师以其证悟渊深、年高德劭,而享誉当时中国的南北禅林。人们议论当时中国禅林的高僧,每每说“南有雪峰,北有赵州”;又有“赵州眼光烁破四天下”的美誉。在遥远的南方,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山门耸立有“赵州关”,福建雪峰义存禅师的道场有“望州亭”。由此可见赵州禅师在禅门中的地位。

禅师生活十分朴素清贫,据载他经常是“裤无腰,褂无口,头上青灰三五斗。土榻床,破芦席,老榆木枕全无被”。禅师正是在这种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弘传祖师心印,接引四方学人。脍炙人口的“吃茶去”、“洗钵去”、“庭前柏树子”、“狗子无佛性”等公案不仅启悟了当时的许多禅僧,而且流传后世,历久弥新。从宋朝开始,中国禅门盛行以“参话头”为方便的话头禅,赵州禅师的公案语录最频繁地为人们所参究,许多人在赵州语录的启发下明心见性。

赵州禅师住世百二十年,他圆寂后,谥号”真际禅师“。建于元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的赵州塔供奉其衣钵和舍利,全称”特赐大元赵州古佛真际光祖国师之塔”。塔刹为生铁铸造,高2.33米,1966年地震时将铁塔刹震落摔碎,同时落下的还有《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残片。此外,在第二层塔身的正南面,有一砖砌的佛龛,据说内供真际禅师铜像。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被盗,后追回,日军侵占赵县城后下落不明。

此前,柏林禅寺主持郎公和尚还修建了“古佛堂”,专门供奉“真际禅师半身石像”。此像为唐末赵王李镕按真际禅师生前真容所刻。在像石的右上角,刻赞语四句“碧溪之月,清镜中头,我师我化,天下赵州。”落款为“弟子赵王镕焚香拜赞”。左上角刻:“真际禅师真”。后来,古佛堂被毁,真际禅师像流落民间。现藏赵县文物保管所。1991年,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近百年来,柏林禅寺屡遭劫难,殿堂、经像荡然无存。到1988年这里重新进驻僧人时,只有赵州禅师舍利塔及二十余株古柏,很难使人想到这里曾是一处佛教古刹。上个世纪80年代末,河北佛教协会会长净慧法师及其弟子中兴赵州柏林寺,他们含辛茹苦,殚精竭虑,在柏林寺遗址上建起了山门、普光明殿、观音殿、禅堂、会贤楼、钟鼓楼、万佛楼等。寺内还成立了佛慈安养院、河北佛学院,是这里不仅成为礼佛弘法的圣地,更成为了与赵州桥联拱双璧的旅游佳境。

柏林寺中的“龙凤石碑”

在柏林寺中,有两块“攀龙鳞”、“附凤翼”两通石碑。这两通石碑,原来竖于赵州城内“望汉台”前。以东汉开国功臣、赵州人耿纯为刘秀进言中“攀龙鳞、附凤翼”之句制为石碑。

据介绍,龙凤碑的前世今生,还得从耿纯说起。耿纯是赵县孝友村人。他的父亲耿艾,王莽时任济平尹。耿纯游学长安,被任命为纳言士。王莽政权灭亡后,被任命为骑都尉。刘玄称帝后,遣刘秀领少数兵马到邯郸,耿纯前往拜见,献上马匹和缣帛数百匹。刘秀北进中山,把耿纯留在邯郸。邯郸算命先生出身的王郎冒充汉成帝子刘子舆自立为王,很快控制了河北大部郡县。耿纯与宗族宾客二千多人奉迎刘秀,刘秀见其忠诚,拜他为前将军,封耿乡侯。

刘秀势力逐渐扩大后,诸将劝他称帝,刘秀不允。在南平棘(今赵县),耿纯进言说:“大家丢弃亲戚乡里,跟随大王奔走战斗,就是为了攀龙鳞、附凤翼,成功得志。现在功业成就,天人相应,而大王不听大家的劝告,及时正位,我恐怕大家失望,各自离散,大众一散,就难以复合了!”不知是不是耿纯的一番话起了作用,很快,刘秀登基称帝,年号建武,封耿纯为高阳侯。接着,耿纯在济阴击败刘永,然后攻克定陶。建武六年(公元30年),耿纯受封东光侯。

耿纯告老还乡后,在平棘,也就是今天的赵州镇筑起一座望汉台,原址在县政府前的大道上。望汉台高七寻(寻为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基周长二百八十尺。上有亭阁以蔽风雨、四周有围栏。明代的时候,望汉台乃赵州十景之一。明代赵州刺史蔡懋昭,将唐代著名书法家虞世南的墨迹“攀龙鳞”、“附凤翼”竖于望汉台洞券门外内外两侧,以颂“高阳忠荩凌云上,光武神威渡水来”之壮举。“龙凤碑”后来被移竖柏林寺中。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南巡途经赵州,在柏林寺看了“龙凤碑”后,赞叹不已,遂泼墨引毫,挥笔题诗《赵州柏林寺小憩》:禅寺曾闻古赵州,便途探迹正清秋。虞碑字具凤龙势,吴水体兼文武流。白鸽下无经可听,金轮焕是圣重修。笑予柏子曾参熟,不知庭前树是不?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