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河北赵县赵州镇 一桥一塔一寺院 禅茶古韵传千年

绮怀2023-12-19

河北赵县赵州镇 一桥一塔一寺院 禅茶古韵传千年

“赵州桥来什么人修,玉石栏杆什么人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走,什么人推车碾了一道沟……”一曲《小放牛》,唱出了鲁班修造赵州桥的传说。赵州镇,这座春秋时期被称为棘蒲、西晋时被称为平棘的古地,历代就是郡、州、府、县治所在地。这里不仅有闻名世界的赵州桥,更有上千年的石塔,佛教重地柏林禅寺……这里,有的是历史和故事。

赵州古城墙 跨越千余载

沿308国道向南40公里,就到了赵县。赵州镇,即是县城所在地。在商朝时,赵县“为方国一圉之地”,春秋初属鲜虞国,后归晋国,称棘蒲,也就是现在的赵县城。西晋时,被称为平棘。后赵时,这里又设立赵郡;南北朝北魏时设殷州。北齐时,因避太子殷之名讳,改殷州为赵州。

自这一年,也就是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1年)改称赵州以来,这个名称已存世1400多年了。赵州镇总人口11.4万人,是赵县的第一大镇,且坐拥赵州桥、柏林禅寺等风景名胜。赵州镇不仅沿袭了大气的历史地名,还是一座周身嵌满了文化印戳的古镇。

赵州镇作为历史上的历代治所,自然就有城。清《赵州志》记载:赵州城垣“基博二丈五尺,垣崇三丈二尺,周环13里有奇,炮台六十有二,女墙崇五尺加堞三千八百八十有一。”如今在赵州镇南环路上,还残存着当年赵州城垣的遗址。一段段黄土夯成的古城墙上,长满了小刺槐和酸枣树。赵州城墙在解放前还保存得相当完好。“我十来岁的时候,在城墙上还能跑上一圈呢!”今年48岁的赵志勇回忆。现任赵县宣传部副部长的赵志勇是研究当地历史文化的专家,曾出过数本介绍当地风土人情的书籍。

但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始,住在城垣周边的百姓取土建房,给赵县城墙造成了很大破坏。为了保护这一遗迹,赵县还专门修建了古城墙遗址公园。在遗址公园内,还有被当地称为“城河沟”的外护城河遗址。如今,在宽阔的护城河遗址内,碧绿的芦苇长得很是茂盛。

根据历史记载,赵州外护城河宽10丈,深10尺,引洨、清两河之水环城而过,河两岸垂柳成荫,河塘藕莲争艳,游鱼跃水,水鸟戏莲;岸上绿草茸茸,野花彩蝶竞相媲美,长满绿苔的高大城垣倒映城河水底,犹如铜绿色的屏障。据史志记载,赵州城垣的轮廓在宋时初定,而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考古专家组组长黄景略在考察了古城墙后曾提出“这个城池在汉代就有”的观点。

城垣有四门,东曰“升华门”,西名“澄波门”,南称“临洨门”,北为“拱辰门”。四门皆为“重关双阖(瓮城)”。城门洞为高大拱券式,无梁无檩,无木无框。两道城门均为巨木所制,门扇全部铁叶镶裹,数行狼牙钉嵌于门上。

据赵志勇考证,在临洨门外有一园河,流水缓而清澈,鱼虾畅游。出临洨门偏东方向有平棘山,山上树木葱郁,建一古刹,红墙碧瓦,雕梁画栋,庙内四壁均为五彩壁画。升华门之上建有一座殿宇式的三间楼阁,与高大的城墙相衬显得格外富丽壮观。拱辰门外是荷塘,岸柳成行,塘内白莲红藕争奇斗艳。澄波门则另有一番景象。城楼进深五丈有余,高约九丈。双层楼阁式的建筑,朱红色的顶梁大柱,雕有各种图案的飞檐斗拱,脊柱及四角飞檐镶有兽面砖雕,雕花式的棂格门窗,五色彩绘,把城楼装饰得富丽堂皇。城楼第一层飞檐下,还悬挂着刻有“爽悒恒山”、“西郊水利”的两块大字牌匾。

安济桥、永通桥 一对姊妹花

从赵州城南门“临洨门”出来,一直向南2.5公里,就是洨河。“北走燕冀、南驰温格”,在这条曾经作为历代皇道的交通要道上,横跨洨河的,就是闻名遐迩的赵州桥。

“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初月出云,长虹饮涧”……1400多年前的隋代工匠李春,肯定不会想到,这一作品能让他名垂青史,引来文人骚客为之赞叹。这座当年由民间募捐而建的大石桥,现在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

“安济”之名,据说是宋哲宗北巡时所钦赐。当地俗称“大石桥”的安济桥,建于隋代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桥长50.82米,跨径37.02米,券高7.23米,两端宽9.6米,中间略窄,宽9米。在今天,已被圈到公园内的赵州桥,每天都有游人慕名而来,导游们向游人介绍着这“赵州桥三绝”:

“券”小于半圆。一般石桥的券,大都是半圆形。但赵州桥跨度很大,从这一头到那一头有37.04米。如果把券修成半圆形,那桥洞就要高18.52米。这样车马行人过桥,就好比越过一座小山,非常费劲。赵州桥的券是小于半圆的一段弧,这既减低了桥的高度,减少了修桥的石料与人工,又使桥体非常美观,很像天上的长虹。

“撞”空而不实。券的两肩叫“撞”。一般石桥的撞都用石料砌实,但赵州桥的撞没有砌实,而是在券的两肩各砌一两个弧形的小券。这样桥体增加了四个小券,大约节省了一百八十立方米石料,使桥的重量减轻了大约500吨。而且,当洨河涨水时,一部分水可以从小券往下流,既可以使水流畅通,又减少了洪水对桥的冲击,保证了桥的安全。

洞砌并列式。赵州桥用二十八道小券并列成9.6米宽的大券。可是用并列式砌,各道窄券的石块间没有相互联系,不如纵列式坚固。为了弥补这个缺点,建造赵州桥时,在各道窄券的石块之间加了铁钉,使它们连成了整体。用并列式修造的窄券,即使坏了一个,也不会牵动全局,修补起来容易,而且在修桥时也不影响桥上交通。

自古至今,从小学课本到宣传册,赵州桥被介绍的很多。但在赵州镇,被称之为赵州桥姊妹桥,同样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的永通桥,被展现的机会就少多了。

造型与赵州桥相似的永通桥,俗称“小石桥”,位于赵州城西门外清水河上,建于唐代永泰年(公元765-766年),比名扬天下的赵州桥仅晚160余年。在永通桥上,桥身及栏板有优美的浮雕如河神、飞马、游鱼等,形象十分生动。历经各代多次维修,永通桥上也保持了不同时代的雕刻艺术风貌。其桥身和栏板上的雕刻手法不一,题材广泛,图案异彩纷呈,形象生动,刻工精细,引人入胜,故有“大石桥上看功劳,小石桥上观花草”之说。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