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广西横县三相圩逢 古老壮族歌圩的活标本

怀儿酱2023-06-23

广西横县三相圩逢 古老壮族歌圩的活标本

壮族好歌,以歌会友、以歌传情是这个古老民族传承千年的习俗。“圩逢”,壮语意为“歌圩”“庙会”,这一群众自发性的民俗活动盛会,至今流传在横县石塘、灵竹,宾阳县甘棠、露圩一带乡镇,各地“圩逢”日期各不相同。其中,三相圩逢持续时间最长,历史也较为悠久。

有“庙会”之意的“圩逢”自然离不开庙。南宁地方有句俗话——“横县庙多”,有庙必有庙会。三相圩逢,源于横县三相庙。相传三国时期,华南战乱,民不聊生,刘备携义弟关羽、张飞率兵为民斩恶除害,护国兴邦。据当地民间传说,这三位英雄神灵曾到访过沙江,落脚处正是凤凰岭,于是乡民便在此建庙。横县三相庙始建于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相传庙建成后,香客信众前来祈祷许愿非常灵验。后来,三相庙庙诞(农历六月十四至十七)便成为当地百姓一年一度的“圩逢”盛会,成千上万的群众从四面八方云集凤凰岭,锣鼓喧天,鞭炮阵阵,场面蔚为壮观。

作为传统的壮族歌圩,三相圩逢的重头戏自然少不了祭祀酬神、对歌娱乐。在三天四夜的欢聚时刻,来自横县各乡镇的40多个民俗表演队纷纷拿出看家本领,展示独具特色的民族风采。表演队以当地壮族中老年妇女为主,她们身穿色彩艳丽的传统服饰,敷着脂粉,驾着自制的彩象、彩凤、彩麒麟、彩马,手持花扇,踩着节奏明快的锣鼓声,在香烟缭绕之中欢快地舞动……热闹的祭祀歌舞实际上是壮族古老图腾崇拜的演变,而妇女参与祭祀的风俗也体现出壮族传统文化中女性地位的重要性。

据考证,壮族歌圩源于氏族部落时代的祭祀性歌舞活动,主要祭祀壮族先民始祖、部落首领等具有神话色彩的人物。后来,这种祭祀性活动逐渐演变成以民间交流为主,着重于歌唱活动而淡化其原始宗教的神秘形式。

三相圩逢从对本族原始始祖、氏族英雄首领的崇拜到对汉族历史人物的崇拜演变,体现了壮汉文化的融合,而祭祀仪式的歌舞表演仍然保留了鲜明的壮族传统文化特色。

当庙台上表演队欢舞拜神时,在庙旁的小树林中,早有歌手亮开嗓子,唱起有趣动听的山歌来。歌手们你来我往,唱着“阿哥阿妹”的故事,满怀情感、节奏轻快的歌声引来众多乡民围观,听众越多,歌手越卖力。即兴发挥的唱词特别考验歌者的智慧,对歌双方这边抛出一句,那边立即择句对答。唱得精彩的歌手,引发周围观众叫好声一片,纷纷给这些山歌“好声音”喝彩。

南宁历史上曾有100多个歌圩点,现在还在活动的歌圩点只剩30多个,濒危状况让人生忧。三相圩逢是壮族歌圩的典型代表,其原生原真性、群众自发性、可持续性特色鲜明,至今还保留着夜歌圩的传统。夜幕降临,歌手们打着电筒聚在一起唱歌,通宵达旦,一直唱到早晨才各自离去。

三相圩逢作为当地壮族百姓自发性的民俗活动盛会,融古老的壮族歌圩和庙会活动为一体,体现了壮族特色的文化符号。然而,传统的壮族民歌文化与蜀汉时期三相文化因何并存于壮族民俗活动盛会呢?对此,专家有着更深层次的解读——

据载,人们对三相的信仰,始于南北朝、流行于唐宋,明代更为隆重。宋明时期,刘备、关羽、张飞已成为汉人心中的英雄人物,为感谢他们为民剪恶除凶、广施恩泽而建庙供奉的风气在全国范围内流传开来。在这样一种文化传递中,壮族地区出现尊崇刘、关、张的现象也就自然而然了。当三相文化在当地民众心理情感上落脚扎根,尤其是民众对三人的敬畏、尊重与爱戴不断被强化后,渐渐从历史人物演化成能趋利避害、逢凶化吉的神灵。这种神灵信仰的转移不仅体现出壮族地区人民对汉族文化的接受,而且也反映了当地乡民对汉文化的融合改造。由此,以祭祀为主、歌会为辅的“三相圩逢”便形成了。

其实,无论是本源为祭祀民族始祖、部落首领的壮族歌圩,还是接收了汉地民间文化,以祭拜刘、关、张为重头戏的庙会,两种文化的融合表现的都是乡民的情感寄托与诉求,即对幸福安康生活的期盼与追求。“三相圩逢”作为壮汉民族文化的合唱,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