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瑶族的寮棚文化

壬戌2023-08-20

瑶族的寮棚文化

在瑶族同胞生活地区,经常会出现一些散落田间地头的棚子。棚子很简陋,大多构建“人”字支架,中间架一横木作“横梁”。“人”字两边铺上茅草或稻秆,形成简易棚子,再将临崖临埂临沟的那头封住,预留方便出入的那头作“大门”,这就是瑶族的寮棚,相沿成习,成为瑶族的一种居住文化。

瑶族寮棚文化的形成

瑶族的寮棚文化是瑶族先民迁徙活动的历史缩影,是瑶族文化的一个特点。

瑶族是中国历史上迁徙较多的民族之一。瑶族度戒经书中记载,瑶族“原是盘古宗支,祖无田塘之地,东走西移,辛苦劳碌凡间,盘古子孙平心善念,不占不谋百姓田塘,依祖盘王,随山斩仑,刀耕火种,全凭水土养生,度年过月,度日过时。”瑶族《过山榜》记述:“瑶民自盘古以来,原因助国有功,又蒙评王洪恩玉旨,标据龙风照批,封尊天山之万顷山林,给牒归与王瑶分流天下,管山营身,逢山去过水不流,十二姓瑶祖,原于南京十宝大洞会稽山、肇庆山分居,浮游过海,南北二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贵州、陕西一带山林,任凭瑶姓望青采斩以上三锹之地,原是十二姓王瑶耕管,农民毋容涉占霸夺,任从瑶人来往,居住青山。”

史书记载,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瑶族先民主要集中在湖南的湘江、资江、沅江流域和洞庭湖沿岸一带地区,因统治阶级的压迫和灾荒、战乱等各种原因逐步向南迁徙。宋代,湖南西南部、南部,广西东北部和广东北部是瑶族的主要分布地区。元朝时期,由于战乱的影响,瑶族被迫继续大量南迁,不断深入两广腹地。至明代,广西已成为瑶族主要分布地区。明末清初,部分瑶族又由广东、广西分别迁入贵州和云南南部山区。这时遍及南方6省(区)的瑶族,已基本形成今天的分布格局,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局面。

在漫长艰辛的迁徙历程中,瑶族先民每到一处新地,视势而定,茅寮而居,狩猎农耕。在下一次迁徙时,轻装简从,素装出行。一路迁徙,一路寮居,寮棚文化就这样形成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游耕在广西大地上的瑶族同胞,终于停下迁徙流亡的脚步,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成为广西14个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瑶族的寮棚文化

瑶族迁徙的原因

瑶族迁徙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经济因素。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瑶族较普遍地采用游耕作为其生产方式。这种以刀耕火种为主要特征的游耕经济,导致他们不断寻找赖以为生的土地而不断迁徙。二是政治因素。封建统治阶级的民族压迫政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民族隔阂、歧视、仇恨冲突,是瑶民大规模举族迁徙的又一主要原因。明洪武年间到清康熙年间300多年的时间里,湖南、广西各地瑶民起义此起彼伏,遭到统治者残酷镇压,正是瑶族大规模迁徙的时期。三是灾荒因素。瑶族的主要经济方式,决定了其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一旦遭遇自然灾害粮食颗粒无收,只好迁离家园,寻找新的生存土地。

迁徙的方式开始多以几家几户外迁,然后发展为举族、举村迁徙,并在一个方圆百公里的范围内来回游耕;有时穿州过府,迁徙到数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以外的地方,并招去同族。这种迁徙活动既是瑶族文化的一个特点,同时又对瑶族文化造成影响,使之具有开放性、变异性、适应性的特点。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