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广西宜州客家文化习俗(3)

七玥2023-11-25

宜州客家年节

宜州客家人的年节习俗,虽与当地各民族人民大同小异,但也有很能体现客家民系节习特点的礼俗。客家人一年十二个年节习俗大致如下。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新年结束的日子,这天,除供奉祖先及各方神灵外,还吃水圆(汤圆)。洛西地方客家,有正月十五夜舞草把龙的习俗。草把龙,龙头用竹篾编成框架,外面套上彩布制作的龙头套,龙角、龙眼睛、龙鼻子、龙嘴巴极其逼真,龙身用禾草结成,龙尾巴亦用竹篾编成后套上彩布制成龙尾巴布套,夜晚舞龙时,龙身遍插燃烧着的香枝,像闪亮红光的龙鳞。草龙每舞到一村,先拜祭社王后才能进村给各户拜贺,待拜完有邀请的各村屯后,草龙就到仙娘庙(洛西一带的“麻介”庙,在妙调村尾村后的马岭上)拜庙化升(升天),结束新年。

二月社。二月春社日,为祈求社王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社日,各户做份凑钱买三牲祭品,然后会餐分肉。

三月清明。清明扫墓祭祖日,多是同族共祭,同至祖墓除草、添土、挂纸、祭祀,挂在墓碑上的纸必须是滴上公鸡血的血纸。祭品有猪、鸡、酒、香烛及糯米饭、艾糍、香烟、水果,祭祀仪式结束放鞭炮。祭祖从远祖至近祖依次进行。清明扫墓,旨在教育子孙勿忘祖德,和亲睦族,奋发向上。

四月八。客家人说四月初八是牛生日,客家农村这天耕牛不劳作,主人帮它洗身,给它吃糯米饭、鸡蛋和几两淡米酒,以表示对耕牛的抚慰。

五月初五。端午节,客家称“五月节”。家家门口都挂菖蒲或艾枝,以祛病辟邪,做皂药糍粑吃以防蛊,包三角糯米粽,备三牲祭祀神灵。

六月六。六月初六是伯公诞日。旧时,六月六这天,客家人张灯结彩、牲馔丰盈,礼拜伯公生日。这古风今已罕见,人们只借节而食而已。

七月十四。中元节,俗称“鬼节”,应是七月十五,但客家人则七月十四过节。十四这天下午,用各种供品祭祀祖先及各方神灵,并焚烧纸钱、纸衣、纸箱及金银元宝各物,以供先人灵魂回家取用。有些地方的客家人,七月十四夜煮猪红粥拿到村外泼洒,供所谓“四方野鬼”,叫“泼水饭”。

八月十五。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是日晚,合家吃团聚饭。饭后,老少坐在室外禾坪待月,及圆月高悬,清明入镜,即搬出八仙桌,将月饼、柚子、瓜子摆上,燃三根香两支蜡,开始供奉月光婆(月亮)。旧时,供月后,妇女们三五成群聚集村场做请七仙女、扫把神下凡等游戏,现已鲜见。

九月重阳。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敬老。客家人十分注重尊祖孝老,家教甚严。旧时,如有不孝子孙,轻者罚跪香火堂,领受家法(鞭笞),重者可逐出家门,更严重者族人将之装笼沉江。

十月早。十月初一,客家人称“十月朝(读ZHAO)”,是河北一带传统节日“寒衣节”,这是客家人南迁后一直保留沿袭下来的客家节日,节日旨在为先祖送寒衣,祭祖魂,今已淡化,仅为做糍粑、家人聚而已。

十一月冬至。客家人素有“冬至大过年”之说法,而实际只是购置酒肉敬祖及家宴。旧时,族人聚集祠堂祭冬,各户户主参加,族老宣讲族规,商讨族事,然后共同进餐。现在,已无祭冬活动,纯为敬祖和家宴。但客家人多在冬至日腊制各种肉类,不论天气如何,都可获得成功。

十二月三十夜。除夕,客家人称“年三十”或“年三十晡夜”。除夕这天,家家户户把敬祀祖宗的香火堂布置一新,同时贴对联和门神,谷楼(装粮地方)贴“五谷丰登”,猪栏牛栏贴“六畜兴旺”。妇女们杀鸡洗肉,备办荤素供品,做年夜饭,用柚子叶煮水给孩子洗澡,意在消毒去秽,健康成长。一切备办完善,携荤素供品、香烛、鞭炮到祖宗香火堂祭祀祖先。祭祀礼仪完毕后,合家共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把水缸灌满,米缸装满,以示新年富足,然后准备红包,为新年给孩子发“利市”。是夜,每户房间灯火通明,直至天亮,叫“点年光”。除夕夜烤火,睡前将炭火用火灰盖好,使它长夜不熄,叫“埋火种”,意在驱邪。有些守岁的人,则打牌通宵达旦。

其实,客家人一年的节日还有很多,重要的节日是小年(祭灶王公)、除夕、新年(正月初一)、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