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客家正月初二民俗(扛公王)

情痴2023-06-05

客家正月初二民俗 扛公王

从宋元到明清,客家人长期处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求心灵满足便唯有托附神灵,处处设立“公王”,寄望神灵的庇佑,祈求众神普度一切困厄、危难。

客家“公王”是伯公即社公、土地公的客家化神祗。客家人对于土地的崇拜已从自然崇拜转化为保护神的崇拜。“伯公”是客家地区对土地神特有的称号。据介绍,“伯公”是封号,中国古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伯”为其中一种;“伯公”也是敬称,如“老伯伯”、“老公公”都是对老者的敬称。闽西客家地区对土地神的特殊称号还有“公王”、“福主”、“福德正神”等。当人们踏入闽西客家住地,在桥头、路口、村口、水口等处都可见到大约只有一立方米的小庙,在粤东北地区则既有小庙,也有大庙,客家人称之为“公王”庙。小庙内有的只有一块石碑或木牌,或一张红纸,或一块石头,客家人称之为“伯公神位”。大庙内往往供奉一尊或三尊、五尊分别穿文武朝服的偶像,俗称“公王爷”。无论是伯公还是公王,他们的职能都是一方的保护神,只是管辖的范围大小不同,称谓不同而已。

管辖范围大的称为“公王”,管辖范围小的称为“伯公”。客家人的住宅内,处处是“伯公”神位。如在住屋内有镇宅的龙神伯公、灶头伯公、床头伯公;在室外田野则有塘头伯公、田头伯公、水口伯公、路口伯公、桥头伯公、大树伯公、石头伯公等等,在祖坟旁还要专门建造一个后土伯公神位。对一些辖地较广的水口或村口伯公则尊称为“公王”或叫“社官老爷”、“福德正神”。

“公王”崇拜盛行于粤东、闽西以及台湾客家地区,其他客家地区虽然同样有强烈的土地崇拜,却并未发现“公王”信仰的普遍存在。某种程度上,“公王”乃北方中原的土地神崇拜与粤东、闽西地区土著的山神崇拜的结合,因为客家公王既有保境安民的土地神职能,又有管理山间林木和狩猎资源的职能。“公王庙”作为祭祀客家公王的场所,现存建筑物中历史最悠久者,乃素有“客家公王第一庙”之称的闽西连城姑田公王庙。据考证,姑田公王庙始建于明代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占地四亩,建筑古老而宏伟。公王庙的大门牌楼上,精雕各种花纹外,二层牌楼还镌刻有四只遥遥相对、栩栩如生的硕鼠。

客家“扛公王”民俗又称“迎公王”、“等公王”,尤以梅县水车镇小桑村年初二的“扛公王”最为著称。小桑村是一个客家自然村,方圆30平方公里,现有人口5000余人,村中阡陌纵横、民风淳朴。年初二的小桑村,处处春暖花开,山花烂漫,姹紫嫣红;小桥流水,各式客家民居建筑错落有致;石径通幽,迂回绵延;村中炮竹声声,彩旗飘飘,人潮涌动;家家张灯结彩,户户新贴大红春联,格外醒目耀眼、春意盎然,一派国泰民安的欢乐、祥和景象。

小桑村迎送公王的盛会,由来已久。据《明贶庙记》载,隋朝有神三人,出于巾山之石穴,乘马而来,自称昆季,受命于天,镇三山;唐显灵,凡水旱疾疫,有祷必应;到宋朝太宗攻打太原时,忽观金甲神人,驰马突阵,王师遂大捷。凯旋时,显圣于城上云中,曰“潮州三山神”,宋太宗乃封其为“三山国王”。即明山、巾山、独山。明清以前潮、梅均同属一州。“等公王”习俗大约诞生于明末清初小桑村开村之时,因村中人口稀少,野兽遍布,山岚瘴气,瘟疫严重,明山国王(又称明主公王)托梦小桑村湖洋背罗屋罗仙公,请明山国王到村中各家巡护,便可消灾灭厄,逢凶化吉。明山国王在巡护小桑村时见村中山水优美,环境幽雅,遂在此落居。小桑村人于是设坛大榕树下,宫址则座落在湖下村与赤土村交界境内的公王佛。公王宫门联曰:公驾视四方方方吉利,王车巡九甲甲甲平安。随后明山国王邀其兄弟进村,村民分别尊为猎神公王、出巡公王。逢村中遇危难灾害之时皆显灵庇佑,故村中各姓氏宗族感其恩遂成共识,敬奉明主公王、猎神公王、出巡公王为“公王爷爷”。长年香火鼎盛,祈盼“公王”保一方平安,亦形成迎送公王这一习俗,俗称“等公王”,又叫“扛公王”。

世代相传的“扛公王”习俗历久不衰,到民国时期尤为盛行,且定于每年农历四月月三十日(月小则为二十九日)为公王出巡日,至五月初四回公王宫。故村中有“四月日子长,小桑等公王”的民谣。抗日战争爆发后,因受战乱、贫困等因素影响,祭祀活动改为每年农历正月初二出巡,至正月初六回宫,一直延续至今。

欣逢盛世的小桑村现在已经成立了“公王委员会”,设立专门组织机构和制订章程,“等公王”所有事项皆由小桑村公王委员会负责。村中现有的卜、罗、黄、朱、傅、丘、杨、林、叶、赖、钟、何、刘等十三个姓划为九个“公王甲”(即小桑村专为迎送公王而设定的赛会组织),在九个甲各姓族中轮流产生22位“神士”,至正月初六公王回宫后进行抽签,不论哪个甲的“神士”中签,这一年“公王”就在中签甲内的祖祠内供奉,时间为一年和做好次年的“等公王”祭祀活动,如此循环。而“等公王”的费用则由该中签甲中各姓氏族人出资,数额不限。因甲中把中签供奉“公王”视为头等大喜事,是甲中族人的荣耀,故甲中族人及旅居外地乃至侨居海外的族人都欣然解囊,积极筹备,只等吉日良辰“迎公王”。

至农历正月初二“公王”出巡前,由甲中置办“三牲”、佳果、香烛等,由“神首”(神士抽中签者,神士则由各甲中产生的抽签者)担任祭祀出巡司仪并挂抱上有公王、白马的“图腾”,作出巡祭文,文为“祭出巡公王”。祭祀时神首一边唱念请神、祝神吉语,一边撒麻、麦、米、豆、粟等五谷,祈求一年四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安吉祥。然后把“公王炉”抱进公王轿,两人抬轿,多人护轿“起马”(指上轿,因相传公王原座驾是马),至此,公王正式出巡。由甲中族人高举上书“明主公王”、“猎神公王”、“出巡公王”、“清道”、“金鼓”、“令”和“龙”、“虎”等数十面旌旗和关刀、大斧、画戟等象征十八般武艺的冷兵器,扛着“回避”、“肃静”巡牌。旁由“小公王”擎华盖凉伞,后有龙船和象征“三山国王”座驾的三匹金色、黄色、白色马,浩浩荡荡,巡遍全村。

一路上锣鼓喧天,鞭炮轰鸣,以往使用传统的客家打击乐器“闹八音”等,如今又增添了铜管乐队演奏和文艺演出队的歌舞表演,使古老的传统习俗增添了现代气息。出巡的路上和家家户户门前被鲜红的鞭炮纸屑点缀得鲜艳夺目,场面极为壮观,一直迎接回公王宫中,“落马”(指落轿)。至此,举行虔诚而庄重的祭祀仪式,并“奉化”三马;撒麻、麦、米、豆、粟等。其后,“起马”,抬奉“公王”到村中每个甲共43个老屋出巡。只进祖祠,不进私宅。按固定的时间、路线顺序进行,连在那村吃饭、歇夜都固定好的。

“公王”所到之处,家家户户皆燃放炮竹,恭迎膜拜。每到一处祖祠门前,该祠的男女老少手拿一支香集中在门前禾坪恭迎,在祖祠上挂“图腾”举行祭祀膜拜仪式,司仪口念“麻麦米豆撒花花,公王爷爷过别家”,然后,由该祠族人替换上一祖祠的族人抬护“公王桥”。如此按时间、路线和祭祀方式再到下一个祖祠……直至正月初六巡遍全村43个祖祠后再护送公王回宫,“落马”,敬奉“三牲”,念请神、祝神语,安放回宫内,最后将“龙船”送往河中漂放,喻为将晦气、灾厄等送走。至此“公王”出巡仪式结束。

“公王”出巡仪式结束后,二十二位“神士”随即举行抽签仪式确定当年“公王”的供奉及迎送。抽签仪式首先由各位神士抽顺序号,然后依照抽到的顺序号分别用竹筷挟起放置在筒内的标签,标签共22个,其中设有“炉像”(指代公王)、“小公王”(指为公王擎凉伞者),“龙船”(负责放漂)、“理簿”(整理帐目等)四样。抽中“炉像”即为中签,中签者称为“神首”。抽签者均祈盼能中签,一旦中签,“神首”则双手齐举,一边疾跑一边高呼:“我中签了!”随即迅跑回祖祠报喜!霎时,静候佳音的甲内各姓氏族人,欢呼雀跃,兴高采烈,即时捐资款项,置办“三牲”等奉品,中签者沐浴更衣,以示虔诚,族人则另整旗鼓,沿途鸣放鞭炮。

新一任神士接过“公王炉”、“图腾”,欢天喜地把“公王”迎回甲内祖祠,悬挂“图腾”,张贴“图腾”楹联,联曰“公德乾坤大,王恩雨露深”,以鹤顶格式的楹联突出“公王”,中签甲虔诚供奉公王一年及筹办来年的“等公王”活动。抽中“龙船”的神士则负责送走龙船,抽中“小公王”者负责擎凉伞;抽中“理簿”则负责整理帐目等,各按部就班,各司其职做好迎送公王的活动仪式。因此,神士“中签”和迎公王回甲内供奉一年是“等公王”活动的高潮和压轴,使整个山村沉浸在充满喜庆、祥和的气氛中,热闹而不哄乱,更无争抢之势,一切由神士“中签”确定。充分体现小桑村民善良朴素、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的优良传统,和热爱生活、拥护和平、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