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客家民俗(福建永定湖坑作大福)

弘新2024-03-31

客家民俗 福建永定湖坑作大福

福建省永定县湖坑镇是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土楼之乡”。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四处充满传奇色彩。李姓是湖坑客家人从中原迁徙至此的一族大姓,他们每3年,在重阳节后的农历九月十一至十六都要举行一届“作大福”的民间迎神盛会,远近闻名。清朝康熙之前称为“打醮”。

相传,明朝末年,湖坑瘟疫流行,死者甚多,村里请道士打醮,可瘟疫依旧横行。有一天,湖坑有五个小孩下河洗澡,突然都身附灵气,跳起神来,一直跳到小溪边的马额宫前,口中还念念有词,说要请保生大帝九月十五出宫降疫,必须先斋戒五日。于是,村民们依此而行,瘟疫得以控制。为报答保生大帝灭灾救民的恩德,每年重阳节后,村民们开始敬神演戏,以谢神灵,保佑合境平安。至清乾隆54年(1789年)开始,李氏家族确定每3年举办一次规模空前的“作大福”民俗活动。二百多年来,这一活动从未间断过,2005年的“大福”已是第72届。

“作大福”是千家万户的头等大事,比过春节还更重要。这一民间活动自有一套行规。临大福之年,“头家”(总理)们分工筹划,联系戏班、收取经费、清理场地、搭神厂戏台、筹划迎神事宜,有头有序。大福经费来源:一是按人头分摊,二是自愿认捐,不足部分由“头家”垫,“头家”(总理)一般是由家族中德高望重的人士担任。由于忙于大福,湖坑李姓也就不过重阳节了。

九月初十,各村开始斋戒,家家素食,守规守矩。农历九月十一日上午八时半,各村的“公王”先到马额宫汇齐。马额宫为一小庙,端立在湖坑集镇西南一缓坡,有两曲清澈山溪交汇于宫侧,绕宫西行半圈缓缓向西南而去;近为碧水田园环拱,远处重峦叠嶂屏护,后山如马额,故得名。宫中主供“康太保刘汉公王”神位。

约莫九点钟,三声铳响,各路公王依次起轿以整齐雄壮的队列前往大福场。刹时,鼓乐喧天,火铳、鞭炮震天动地,队伍浩浩荡荡,旌旗遮天蔽日,围看热闹的熙熙攘攘。走在最前头的是几十名穿着整齐的铳队,一路铳炮连天,惊天动地。接着是姑娘们扛着一块高大的“福”牌为前导,寓意着湖坑大福,福满湖坑。抬神轿的年轻人,黄衣蓝裤,扎红腰带,裹红头巾。吹打的、放铳的、扛大旗的、摇小旗的、抬“故事”的、舞狮的、提香篮的……一村一队,跟着神轿缓缓而行。

行阵中,大旗是最壮观的。旗杆是碗口粗的大竹,足有3丈高。旗有红、黄、白等颜色,上画各种吉祥图案,形态逼真;扛大旗的个个是强壮后生,三五个侍奉一杠旗,大小旗帜几百面。

各村还有“装故事”。装扮“故事”人物的,是经挑选的聪明伶俐的童男童女。他们有的坐“轿”,有的乘“船”,有的骑“马”,有的驾“车”。这些轿船车马精工雕琢,装饰豪华,实为炫耀人才与技艺。

大福场设在南溪中心坝上的一座方土楼前。东头是神台,神台中置一屏风,此为湖坑李姓清代名贤恩赐之品,屏前为“康太保刘汉公王”神位。西头搭起一座大戏台,南边设有吹唱班和木偶班演出的场所,北面竖起2杠用于放电影。中间是供场。

上供是大福的主要活动。上供祭祀分为斋荤二种。从十一至十四日均为斋供,供品大多为水果、糖果、干果、米糕等。十四日晚,大福筹委会派人到坎市镇保生大帝尊位处割香。九月十五一早,从坎市迎来的保生大帝一进入湖坑镇就受到沿路群众的隆重礼遇,这时作大福达到最高潮。路上,迎接的喇叭、唢呐、打鼓、锣,吹打不停。一到大福场“三把连”震耳欲聋,鞭炮声此起彼伏,滚滚浓烟中透出杀猪的嚎叫,这是开斋戒,行荤腥之祭。各村同时上供,主供全猪全羊全鸡全鸭,是“头家”们筹办的。供场摆满600多张桌子,供桌上猪头、肝花、鸡鸭鱼酒糕、糖果水果,应有尽有。各家妇女也在此大显身手,上供的鸡鸭各具神态,盘中的糕堆叠的象座宝塔,杂色的糖果在盘中拼出“福禄寿全”之类的吉祥图案,真是“千双巧手竞技艺,一片诚心敬神灵”。

经过打八仙、接太子、道士读赐章、礼生唱礼等传统的民间祭祀活动后,大约12点钟,各家各户便将自己带来的供品收回,开始大摆宴席,热情款待来自各方的亲朋好友,甚至陌生游客,他们都以客多为荣,欢乐是福。

大福期间,夜夜演戏,大班戏、木偶戏、电影、唱班同时献演。大福场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足有上万余人,热闹非常。

十六日上午,举行隆重的送神仪式,将各村片的神送回原处神坛安奉,这时才宣告作大福圆满结束。

如今,随着时代进步,作大福这种古老的风俗也逐渐增添了新的内容,除了祈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外,还推崇正义,提倡真善美,加强乡亲情谊,鼓励勤劳致富的内涵,也越来越为人们重视。这正是作大福在民间流传不绝的生命力之所在。近些年来,港澳台侨胞回乡寻根谒祖的越来越多,有的观看了作大福,重温乡土风情,越发思乡情结,慷慨解囊,捐资兴办公益事业,为家乡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这又为作大福增添了色彩。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