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黑龙江省双城市锡伯族风俗习惯(3)

盼易郎2023-11-08

伯锡族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忌讳之事。

①夜间睡觉不能把脱下来的裤子、鞋袜放在高处。

②吃饭时不得坐在门坎上或站立行走吃饭。

③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子,不用狗尾巴"掸子"打扫灰尘,客人的狗皮帽子不能放在西墙的祖宗板处。族内如果有偷食狗肉者,族长与家长责令其饮碱水洗肠,并罚禁食3天。

④已嫁出的姑娘结婚的头3年,不得在娘家过春节,过元宵节。

⑤春节时初一至初五,妇女不做针线活,称为"忌针"。

⑥人死后停尸床上,禁止猪、狗在前绕过,出殡忌申日。

锡伯族一般节日已和所在地的主要民族全一样,只是保留了独特的节日一一西迁节。公元1794年(乾隆二十九年)农历四月十八日,清政府从盛京(沈刚)等地调集1000名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迁徙伊犁地区戌边。在临行时,他们目送亲人一起聚集在盛京锡伯族家庙太平寺共同进餐,饮离别之洒,为西迁的同胞饯行。四月十八日被定为西迁节。在这一天里锡伯人杀猪饮酒,吃高粱米饭。双城县的锡伯族在这一天里或在民族事务委员会、或在锡伯族人口密集的乡镇,开会庆祝。

每年农历五月十六,是锡伯族的抹黑节。意思是代替谷物受神灵的惩罚,使麦子不得黑穗病。在这一天里,锡伯族的男女老少天不亮就起床,带上涂好锅底灰的布片在街上互相往脸上涂抹,见到老年人先行下跪礼,象征性地往脸上抹一点黑灰,以示尊敬。还没来得及起床的小伙子,大家进屋掀开被子,连屁股上都抹上黑灰,大家欢乐不止。这个节日和这种习俗,在双城县叫做"打花脸"。

2、供俸

双城的锡伯族长期同苗族、汉族及其它少数民族杂居,经过长期相互影响,仍然保持其独特的供俸。

"喜利妈妈"也称"索罗妈妈",或"子孙妈妈"。锡伯族人家家都在西北墙角供俸。“喜利”,锡伯语是“延续”之意。喜利妈妈是保佑子孙兴旺之神,是用毛头纸卷成的上端略细,下端微粗的一个纸筒,外贴挂笺、福字,一年加一张新纸,里面有索绳。家中生一男孩拴弓箭,生一女孩拴一小布条,娶一媳妇则用滚树皮或“格布”做一小篮,其它还有拴木铣、铜钱等物的。每个小物件都有一定含义。每年的农历除夕,祭者将纸筒拿出,绳索拉开,挂在住屋西北??东南的对角线上,祭祀完毕仍藏于纸筒内。喜利妈妈过去家家供俸,虽经文化大革命时烧毁不少,但双城现在仍有很多人家供俸,有些是新近制作的。这种供俸非常虔诚族人迁徙时无论路途多么遥远,总得将喜利妈妈同祖宗匣子一起挑上搬迁。满族有“佛朵妈妈”也叫“佛头妈妈”,但祭祀的形式和内容及共供俸位置与锡伯族完全不一样。所以,寤利妈妈就成为区分满族和锡伯族的主要标志之一。

祖宗匣子 是一抽盖木匣,内装祖宗像,有的是用布条制作的,有的是画的男女老人头像,身子用布遮盖,根据贫富不同,有则用珍贵兽毛做眼眉,用珍珠做眼睛,供在西墙正中,在祖宗匣子傍,有一铜制圣宗佛。

海尔罕玛法 双城的锡伯族称之为"马祖宗"。供俸的位置在外屋的西南墙角,钉木板一块,墙内掏洞,里面放一木盒,盒内布上画一男人坐像,代表这家的男祖宗,因男子经常在外放牧、狩猎。海尔罕玛法被敬之为管牲口之神,每逢过节,烧香磕头,还要把全红或全黑的好马献给海尔罕玛法,其仪式是在祖宗前用酒火烤马臀部,马鸣叫则为“领性”。从此这匹马就算祖宗的马了,不准抽打,不准转卖,不准宰杀。献马时,在马背上披一妇女衣衫,意求将来妇女乘坐这匹马时不至马惊。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