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类型上看布依族民居建筑不是通常所谓的经典建筑也不是所谓的通俗建筑,而是民俗学重点研究的民间建筑,是我国最早的民居形式之一的干栏式民居建筑,它与庭院式、穴居式、蒙古包式等建筑类型有很大区别。其房屋顶一般为悬山式,还有少量的歇山顶和重檐,由于对汉文化的借鉴,也有少量硬山式的屋顶,有的外围加上高高的马头墙护体起到防火防风的作用。硬山式的屋顶与山墙平齐,所以主要适合于干旱少雨的北方地区,而悬山式屋顶伸出山墙之外则适合于温和多雨的南方气候类型。因为悬山式屋顶不仅有前后出檐,在两侧山墙上也有出檐,能更好的遮挡雨水,减少风雨对房屋的侵蚀,布依族民居选择悬山屋顶,并非具有民族性,而是区域性气候使然。
布依族民居大体类型除了布依族先民从巢居延续来的上层住人下层养猪牛的干栏式以外,还有与其它民族文化交融的平地楼形式。就房屋的单体结构来看,其房屋类型是对中国古建筑中的穿斗式结构的继承发展,其内部全部采用的是传统的榫卯(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穿合,不用一钉一铆。从就地使用的建筑材料来看主要又有石板房和木楼两种。
从历史上来看,远古时代的布依族先民曾采用什么样的住房形式,由于目前民族学、考古学资料没有为我们提供有关这个问题的足够证据,同时因布依族没有本民族文字(现代的文字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制的)加以记载,因此到今天为止我们仍不能考证。关于布依族干栏式建筑的历史信息在一些汉文文献中有零星的记述。不过,“干栏“一词直到南北朝时期才在史籍中出现,之前都说“巢居”。布依族源于我国先秦时期的百越人(“布依族”这一名称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定的)。20 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考古学家们在浙江、江苏、江西、湖北、广东、广西等原百越民族的发祥地和分布地,陆续发现了7000多年以前古越人的一些建筑遗址。从结构特征上看,与后来的干栏建筑极其相似。同一时期在云南、湖北等地发掘的青铜器时代的遗址和器物上也发现了干栏建筑的遗址和铸型。说明了干栏式建筑是古越人典型的居住形式。对干栏这种建筑形式的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著作,当时称为“檐巢”、“巢居”、或“构木为巢”。特别是晋代张华著的《博物志》里面记载:“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这样就一语道破,“巢居“这种建筑形式是南方越人的典型居住特征。而“干栏”一词直到南北朝时期才在史籍中出现,“干栏”又作“干阑”、“杆栏”、“阁阑”、“高栏”、“葛栏”、“麻栏”等。《魏书》(第101卷)记载,僚人“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阑’,干阑大小,随其家口之数。”现在大多数学者的看法是:上层住人,下层养畜即为干栏。
从上面众多的历史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布依族曾经有过巢居的历史。在对六枝特区调查采访中,捞河(己酉、大寨、箐脚寨所属地)布依族地区流传的一个《阿乡与茅妹》的传说故事也能说明这一点。阿乡和茅妹的故事是月亮河下游捞河布依族动人凄美的爱情传说。据说阿乡是今天月亮河拢脚一带的年轻小伙,茅妹是今月亮河茅口一带的姑娘。茅妹家来了好几辈人。阿乡和茅妹两人通过“浪哨”即赶表(布依族婚前择偶习俗)认识。之后,相互产生爱慕之情。通过进一步的交往,感情升华,最终决定要在一起。然而,由于家长的反对,要为他们各自包办婚姻。当地的官爷对漂亮的茅妹也眼红,所以极力反对并干涉他们的婚姻问题。于是两人决定私奔。那时布依族人还没有房子住,人们都是居住在用一种叫做“芦茆“的植物做成的小蓬里,类似于斑鸠做窝,阿乡和茅妹就到坡上造起了鸟窝状的房子。最后,还是在家长和官老爷的压制和阻挠下,两人无法在一起。于是,他们相约来到月亮河的水井,双双跳井徇情。
当然这只是一个无法考证的传说故事,然而,从这个传说中我们确实可以看到或也能领略到布依族巢居的历史痕迹,如“鸟窝状的房子”。在兴仁调查采访期间,对当地布依族文化有一定研究的屯脚镇中学退休教师王开级(布依族)认为:布依族很早很早以前,为巢居或极少的崖穴居。自古在森林旁、水溪边,依山傍水而居,巢、穴均以竹、木为主要构建材料。选好住地,用竹、木做栅栏圈地建居。用竹木搭建住房,离地面几尺高铺上竹木成楼,人住其上。楼下作通风不住人,其目的是人住楼上不潮湿。不易被虫害侵扰。但为了烧火之便,建筑屋内需有一空间在地面作火堂,木楼上用竹木搭成人字形,用树皮或草盖起来遮雨。这是最简单的住房。后来演变为有地楼的住房,楼下关牲口,放农具,堆柴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吸收外来民族的先进技术,改楼间用木板铺垫,房上逐步用树皮加薄石片避雨,随着农耕生产的发展和实际需要,房内人楼上又加了一层楼,用竹编或小竹干铺面,方便堆放粮食,使其通风,粮食易干而不会霉变。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兴仁、安龙、册亨、望谟、贞丰、晴隆、兴义、马岭、巴结等布依村寨,到处可以见到干栏式的民居遗迹,六十年代以后,新建的住房才发生大变化,用砖或石砌墙,既坚固又省木料,改革开放至今,现在基本上新建民宅又是钢混结构的较为普遍了。
塔尔寺每年举行四次祈愿大法会,当地的僧俗群众俗称为“四大观景”。因为农历正月、四月、六月、九月是佛教的斋月,在这4个月中塔尔寺都有传统的供养法会。法会期间寺内举行诵经、讲经、辩经、祈祷、施供、布施、跳...
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或服务小姐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
在滇中彝州牟定县,有一个彝、汉杂居的民族地方叫狗街。在狗街地域上的姑娘、小伙,到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年龄,若要缔结姻缘,完婚成家,都必须遵循传统的婚姻规则,演绎这样一串冗长的婚俗。提亲男女青年不论是...
皖南地带,人家常有二喜。是为红喜与白喜。红喜是指结婚、生子、高升等喜庆之类;白喜却是老人升天,老人白柒等等(其他任何非正常自然死亡除外)。这两喜相同之处,便是大摆宴席,同村亲戚之人聚合一堂。但明显不同...
抢头杵是金华婺城区汤溪范姓村民在清明祭祖时的一个十分奇特、有趣的民间活动。它以游戏为活动形式,以家庭婚姻为目的,搭起青年男女互相交往的平台,并在游戏中加深了解,互相表达爱慕之情。“抢头杵”史载《汤溪县...
“桑沼哩”,俐侎人还称之为情人节或情人街,可谓是最“古老”的情人节。彝族姑娘“桑沼哩”是彝族俐侎人语,意是指相约到桑树脚的温泉沐浴。俐侎人还称之为情人节或情人街,是居住临沧市境内彝族支系永德乌木龙俐侎...
在客家人地区每到端午前后有吃酿苦瓜的习惯,因为端午前后正是新鲜苦瓜上市的时候,经常可以听到谁家又准备酿苦瓜吃了。客家人的酿苦瓜是把苦瓜切成小段之后把肉馅(有的地区是糯米馅)塞进掏空的苦瓜里面,然后放进...
如果您在多哥首都洛美街头看见一座高高搭起的布棚,棚下身着五彩盛装的男女老幼团团围坐,载歌载舞,欢笑不绝,千万别以为这是一次联欢或街头表演,因为这是多哥埃维族人的传统葬礼。埃维族人认为,去世意味着人的灵...
在茂名的传统风俗中,婚姻程序一般都包括六个步骤,俗称“六礼”。一礼:纳采(即今日的“问吉”)。男方家长托媒人传达与女方通婚之意并转送礼品。若女方已许配他人或无意与男方通婚则要买红糖用红纸封上压在男方送...
走南闯北,饕餮天下美食,而云南哈尼族的长街宴,则是给人别样的体验感受,地处西南边陲的红河州是哈尼族聚集的地区,每年农历十月初十前后,哈尼人就要过他们一年中最重要的“昂玛突节”以求来年的风调雨顺,平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