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撮泰吉”面具造型粗犷古朴,色彩单调无华,极少雕琢装饰。面具上用粉笔或石灰画出白色各式线条,象征人物高龄的皱纹,也有的说是表示彝族先民在艰苦的长途跋涉中被树枝划下的痕迹。“撮泰吉”面具延续了古代祀神驱鬼活动中鬼神面具的基本风格,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彝族戏剧的活化石”。无论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还是在戏剧、舞蹈等方面,它都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近年来,“撮泰吉”中出现的苗族、彝族、汉族三个民族角色为人们所关注。在贵州威宁彝、苗等民族中早就有“苗大哥、彝二哥、汉三哥”和“苗、彝、汉三兄弟是一家”的传说,“撮泰吉”表演中展现的彝族、苗族和汉族3个民族人物兄弟般的关系,为这些传说提供了很好的例证。
彝族“变人戏”,彝语称为“撮泰吉”,是彝族重要的信仰民俗。它深藏于贵州莽莽乌蒙山深处一个叫裸戛的村寨。每当春节期间正月初三至十五,裸戛村一带的彝族同胞就会演出“撮泰吉”,举行“扫火星”的驱邪纳吉活动,祈求火灾、瘟疫远离人们,让平安幸福永远伴随彝家。演出的内容有祭祀祖先、民族迁徙、拓荒耕种、买卖牲畜、交媾繁殖后代等,最后才逐户为全寨扫除火星。这与古代中原地区流行驱鬼逐疫的大傩有大致相同的内涵。
“撮泰吉”的角色是老祖宗的化身,人们称为“神鬼”,主要已未完成进化成人类的猿猴特征来进行装扮,充满神秘感;面具为突额大鼻,身穿黑衣,缠绕白布带,表示初民为裸体,头饰包缠成尖顶状,行走为罗圈腿步态,言语为抽气发音含混不清。演出的全过程相互只能以角色名称称呼,如叫真名,怕被勾走灵魂。过去演出都在夜间举行,场地在村后的平地上,以灯笼及火把照明,面具存放在村边的山洞中。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