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从阿拉伯、波斯等西亚、中亚到东土华夏来的穆斯林。元时“回回”一名开始代替“大食人”,被认为是信仰伊斯兰教者的名称。他们原有各自的名氏。如舍班、哈桑、阿不都拉,易卜拉欣,又如元世祖时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的赛典赤·赡思丁,兴修水利造福人民。
至明朝洪武时,是不允许回回轻意更名改姓的,明太祖朱元璋是禁止入附的回回随意改变其原来的名氏的。即所谓“以严夷夏之别”。
洪武三年(1376年)四月甲子“禁蒙古色目人更易姓氏。”诏曰:“天生斯民,族宗姓氏各有本源。古之圣王尤重之。所以别婚姻,重本始,以厚民俗也”。
历史上入附的回回也不是没有更改名氏的,一般多为皇帝赐姓,并且有赐以国姓或民姓的区别。国姓即是与皇帝同姓,明以前,早在唐代即有赐国姓者。如唐代进士李彦升,即与皇帝同姓的“大食人”。明代给内附的回回赐国姓者真是凤毛麟角,有人说明朝皇帝给回回赐姓朱,朱与猪同音,而改朱姓为黑姓。这是值得商榷的说法。
现在的回族人中也有姓朱,不是姓朱的都改为姓黑的了。例如当选为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六届委员会委员的朱延龄阿訇,就是河南省选出的回族代表。《中国穆斯林》1994年第3期刊登的《真主独一,至尊至大》的作者朱月山是一位82岁高龄的老阿訇。中国民族大学经济学系朱蕴熙教授就是一位回族教师。山东济南清真寺北大寺理事朱春祥及其胞弟朱春焘与爱国人士回族老医生马云亭因抗日爱国,为回族败类济南镇守使马良枪杀。这是回族中姓朱的烈士。
皇帝赐给入附回回的常见姓,多为白、马、苏。还有一种是由原来的回回名中任取一字或首字或尾缀,或其中任一字,赐予回回。例如,以伯拉欣麦,赐姓“以”。马黑麻,赐姓“麻”。
除了皇帝赐姓以外,回回自改汉姓者也大有人在。有改为寻常汉姓者,如喜也斯改为高彦名。又如舍伯沙四世孙更改姓名为王承恩。
有的以原回回名中的某字为姓氏。哈三本为回回名,改为姓哈,另加新起的名字,就成了哈X X。有的以尾缀为姓,如阿老丁为回回常用名,后改为姓“丁”。也有的直接在回回名前冠以汉姓,形成汉阿合壁。如唐哈桑、郑阿里,哈桑、阿里均系回回常用名,只是在前面冠以唐、郑作姓氏。笔者1994年3月21日在北京牛街遇到甘肃省临潭县一位阿訇,他的名字叫张来折布,又是—个汉阿合壁的名字。
酒泉清真寺的寺师傅铁生贵穿白衬衣,黑坎肩,当时阿訇给他起的回回名是来麦抓乃·铁生贵。还有一位叶姓穆斯林(80岁)在寺里烧水几十年,一提“主麻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街上遇一赵姓穆斯林,回回名为伊卜拉欣。著名回族学者北京大学马坚教授在世时,曾给我们讲,云南入附,回回中有白马鲁丁。其子嗣四人分别姓白、马、鲁、丁四姓,均改成汉姓了。这种改换姓名方法逐步演变成今天回民中特有的姓氏,脱、闪、色、鸟、妥、以等。日本民族学者小林原老:有《回回》一书,将回回姓分为三类,回回姓(如穆罕默德、乌哈德)、准回姓(如脱、色、玉、塔)、汉姓(如杨、马、丁、张)。回族姓马的多,所谓十个回回九个马,—种是改汉姓马,一种是穆罕默德·马哈茂德第一个字的同音或转音。
为什么回回自动、主动改汉姓呢?这主要是适应客观环境。回回的先民都是“外来户”,为了表示友好,免遭欺辱,互相沟通,而穿汉服、操汉语、读汉书、取汉名。反映了回回入乡随俗的灵活性。但是,在生活习惯上,如饮食禁忌、婚丧礼仪,却坚持自己民族的特点,决不轻易放弃。这又体现了回回具有的坚毅自重的原则性。灵活性与原则性的结合、运用,是融而不化,合而不流。回族多少年来屹立在东方,而不被同化。正是“自守其固俗,终不肯变”。
明《永乐大典》中有这样的规定:“蒙古色目人等不许同类婚,可与汉人婚”。统治者想通过回族内部不许婚配,而可以与汉人通婚的办法,从根本上:同化回回。在此情况下,回回舍掉原来的名氏,而姓汉姓,在当时户籍管理不严的条件下,汉姓通婚,就不受人注意了。这或者是回回以主动态度自动改汉姓的原因之一。
为了记取本源而不致忘本,保持回回的特征,回回新生婴儿降生后,要起回回名,即经名,多以古兰经、圣训中人名名之,有了经名,即为穆斯林。这是通用汉语的回回民族的传统习俗。通常请阿訇给起回回名。男孩起名达乌德、艾哈迈德、阿里、阿不都拉希、哈鲁文、萨利赫(正真的)、赛尔德、赛义德、克里木(慷慨的)。女孩起名麦尔焉、法图麦、阿依莎、海底彻。起回回名也是不要数典忘祖的一种举动吧!在甘肃临夏起汉姓者,谓之“官名”。甘肃临夏的回民起回回名前还冠以汉字为姓氏。如张来哲卜,王菜埋宗。
西北的回民觉得新起的回回名音节多而长,称呼起来比较拗口,而予以简化,然后加上方言“子”字。例如,穆罕默德化成“穆罕子”,易卜拉欣麦化为“易卜子”。也有的在回回名前冠以汉姓,为张阿里、王主麻。
拉萨回民的名字,有的叫纳赛,有的叫阿比第,有的叫拉舍尔……,小孩上学时,或成年人参加工作时,要起一汉姓名,如张军、麦晓珍、唐法。
在新疆乌鲁木齐市的回族,有的由阿訇起的回回名,如女的起名为阿比比提、哈木热、索菲娅。男的起名为阿木都勒开力木、穆罕默德哈米德、尤素甫。有的由阿訇起的民间回回名,如女的起名为法特尔、海力真、赛力真。男的起名为尔撒、哈比布、主麻、穆沙、巴特尔。
回族除回回名用阿拉伯文外,一般姓氏多用汉字,但是有些虽为汉字却多为回族独有之姓。例如:赛、纳、喇、哈、底、亚、撒、海、回、铁、虎、脱、仉、闪、妥、朵、以、沐、玉、把、改、买、拜、剪、可、者、敏、忽、摆、菲、黑、洒、麻、马、穆、速、宛、沙、古、丁。回族中有一个复姓—端木(安徽安庆怀宁有此端木一姓)系后来融入回族的人,逐渐成为回族的一员。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