镖牛,是佤族举行传统宗教仪式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是宗教图腾的一种表现形式。每逢重大节庆和祭祀活动,佤族都要举行镖牛。牛是佤族的吉祥物,祭牛头则表示对神灵的虔诚。镖牛和供奉牛头,是佤族人民祈求安居乐业、吉祥如意、幸福安康的传统祭祀活动。
在佤族聚居地区,每个佤寨都建有一个用于集会祭祀、载歌载舞的广场,镖牛活动就在佤族寨子的广场举行。
当主持人宣布"镖牛祭拜司岗里开始"时,佤族群众便吹响牛角号、敲响大木鼓。副镖手带领佤族男子将牛牵到牛桩前用绳子拴好,魔巴、两名持长刀壮汉、镖牛手、抬酒壶和酒杯的佤族姑娘、锣鼓歌舞队从指定地点敲锣打鼓列队入场。
紧接着,主持人宣布"请头人向镖手授镖枪",镖牛手在魔巴的带领下走向前,接受镖枪和敬酒,左手持镖枪,右手拿杯喝干敬酒,在魔巴带领下返回镖牛场,锣鼓歌舞队更加热烈地敲锣打鼓、载歌载舞。
魔巴从佤族姑娘手中接过酒,绕牛泼洒水酒念咒语,祝福人民幸福安康、五谷丰登、吉祥如意、请镖牛手出场。佤族姑娘上前向镖牛手敬酒,镖牛手接酒绕牛一圈,滴酒并喝干这杯酒。魔巴与镖牛手出场时,其他人员围牛站立,保持肃静。
镖牛手手持长镖上前,对准牛的左肋间,猛力刺中牛的心脏,一举把牛镖死,众人齐声欢呼"猛!猛!猛!"魔巴上前确认牛镖得好不好,然后指挥男子把牛头取下,副镖手抬着牛头,主镖手跟随其后,到主席台前,向头人汇报镖牛情况。头人走下主席台检阅牛头,并以水酒向主镖手表示祝贺,全场锣鼓齐鸣、歌舞狂欢。同时,安排人员剖开牛腹,取出内脏,分割牛肉,参加活动的见者有份。
随后,请观众抚摸牛头,可保平安健康、吉祥如意。
镖牛结束后,用牛头祭木鼓和司岗里。(摄影:姐姐)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