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镰仓至室町(1336—1573)时代,日本出现了著名的“六大古窑”:常滑、濑户、信乐、越前、丹波、备前,并成为当时各地的制陶中心。回顾其历史珍品,从豪迈的“常滑”、高贵的“濑户”、沉稳的“丹波”、坚固的“备前”、活力的“信乐”,到质朴的“越前”,都凝聚着千年的泥土气息与无数陶工的智慧与汗水。
常滑烧是六大古窑中资格最老、规模最大的窑,位于爱知县知多半岛西海岸常滑市。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前。在灰陶时代的平安末期,其主产品是罐和瓮。镰仓时代开始生产朴素且坚固的大型日用杂器,起初在烧制时全然不用釉料,技法被称为“自然釉”烧制法。到了江户时代,人们巧妙地利用当地陶土含铁量多的特点烧制出了朱泥烧、白泥烧、火色烧等陶制品,奠定了现代陶制品的基础。
充分发挥陶土丰富优质的特性,其中利用粘土中的铁分烧制出的红色的朱泥,作为常滑烧的代表作而闻名天下。朱泥颗粒微细,烧前只磨素材、不上釉,烧后进行抛磨,表面呈现光滑,有亮度。(无釉)
濑户窑是六古窑中唯一的釉陶正宗产地,也是受中国陶瓷文化影响较深的窑厂之一。起源年代于镰仓时代,位于爱知县濑户市。
濑户的陶瓷业发端于镰仓时期,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加藤四郎作为道元禅师的随从来到明州(宁波)天童寺,在中国学习了5年制陶技术,归国后在尾张、濑户等地建窑。因当地不产松树,遂将宁波的“龙窑”改造成不用松油作燃料也能达到高温的“馒头窑”,成功烧出当时日本独一无二的“挂釉”陶器,釉色丰富,器体坚实,几乎不吸水,具有“中国青瓷”风采。
其中濑户市的“赤津烧”被誉为日本六大代表性陶瓷之一。“赤津烧”陶瓷的特点是釉料色彩相当丰富,具有代表性的品种有“黄濑户”、“志野烧”、“织部烧”等。(挂釉)
十分有名的丹波烧,产自日本兵库县筱山市立杭地区,生产的陶器、炻器亦称“立杭烧”。起源于平安时代末期。桃山时代(1568—1603年)以前通常采用“穴窑”,穴窑时代丹波烧又称为“小野原烧”,主要产品是贮藏米或水用的大型无釉陶缸陶瓮及粉碎谷物、豆类的擂钵等日常用品。
“穴窑”虽然未上釉药,却因窑中的烟和灰,在陶器表面薰烧出自然的光泽,别有一种沉稳厚重之美,由於制作方法和成品都与现今不同,称之为“古丹波”。
今日我们所谓的丹波烧,是指在桃山时代末期(1611年)开始使用釉药,并以“登窑”取代“穴窑”烧制的陶器。“登窑”将窑盖在倾斜山坡上,意为倾斜窑,是此窑独有的特色,他们大多过著农夫般的俭朴生活,延续传统的文化。
公元16世纪下半叶,统治日本全国的丰臣秀吉出兵朝鲜半岛。他在返回日本时,带回了一些陶瓷工匠。这些工匠为日本带来了脚踢式辘轳等制作陶瓷的新技术,这些技术一直传承至今。
古朴沉静是丹波烧的特色,简单的外观泛著焦褐或黑色光泽,带给人宁静感受。 使用含铁量丰富的红褐色陶土和被称作“赤土部”的丹波烧独特釉料。(穴窑无釉、登窑釉药)
备前烧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位于冈山县备前市一带。由于集中于该市伊部地区,又名“伊部烧”。备前烧所使用的陶土取自于稻田里的泥土,含有很高的铁成分,因此陶器在1200摄氏度的高温下连续烧几天,就会呈现出不同的的颜色。因致密度极高,又有“落地不碎”的美誉。
备前烧的陶土取自于稻田里的泥土,它的特色在于不上釉、不绘彩,完全靠火炎和技巧来制作陶瓷。室町以后,随机性釉色改变的“窑变”技术,成为备前烧的一绝。但19世纪后,人们喜欢色彩鲜艳、上了釉的陶瓷后,备前烧才渐渐被遗忘。(无釉)
越前烧历史悠久,一般认为从平安时代就开始了制作,二战后,著名的东方陶瓷学家小山富士夫等把越前烧列为“日本六大名窑”之一举,并将之命名为“越前烧”。
越前窑主要的烧制地点是福井县丹生郡越前町的宫崎地区、织田地区,通常建在山坡的斜面上,呈隧道状。以生产由薪灰形成所谓“自然釉”的陶罐和瓮为主,成品多为茶褐色,与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越前烧的特点是古朴天然,形态厚重,表现为高温烧制后,薪灰自由地流布在陶器表面,随意、浑朴带着大地的特征,这种自然釉拥有非常好的手感。(无釉)
发端于12世纪后的近江国(滋贺县)甲贺郡信乐乡的信乐窑,受常滑窑的影响,烧制瓮、罐和擂钵之类的中世纪陶器。到室町时代,为了适应茶道艺人的嗜好转而发展茶陶,有“茶陶信乐”之称。
明治时期(1868—1911年),按照陶艺家藤原銕造的造型,生产各种“陶塑狸(貉)”工艺摆件。1951年,昭和天皇临幸信乐町时,曾受到铺天盖地陶塑狸“欢迎”,天皇感动之余,赋诗赞叹,一时传为佳话。从此,信乐窑的“陶塑狸”一夜成名,成为信乐烧的代名词。
信乐粘土属于典型的“玄武岩风化的一次粘土”,原土颗粒较粗。正是各种粗细不同的粘土,造就了信乐陶多样的面貌。
信乐烧”的特点可以用“绯红色”、“自然釉”、“焦痕”、“雹眼”等来概括,这也是判断其品质的标准。当地陶土含铁量高,且掺杂有硅石等小沙粒,经约1300度高温烧制后,这些矿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铁质呈现绯红色,硅石等熔化后像小冰雹粒一样点缀在陶瓷表面,被形象地称为“雹眼”。
当地烧窑多以赤松等为燃料,这些木材燃烧后产生的灰借着火势像下雨一样覆盖在陶瓷表面,与陶土发生化学反应,在陶瓷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自然釉”。因柴灰覆盖不均匀,厚薄不一,陶瓷上会留下浓淡不同的焦痕,为“信乐烧”增加了不少情趣。“信乐烧”自然、质朴、古雅的风格使其在日本陶瓷界独树一帜,并最终奠定了其日本六大古窑的地位。(无釉)
圣纪节,亦称圣忌节,冒路德节,为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之一,是纪念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辰和逝世的纪念日。相传穆罕默德于伊斯兰教历纪元前五十一年三月十二日(公元571年4月21日)诞生于阿拉伯麦加一...
固安县官庄村位于县城北五华里处,北依永定河,西邻大清河,是固安境内较为古老的村落之一。现仍在该村生存繁衍的诗赋弦是流布在京固一带的地方稀有剧种。诗赋弦的前身是明未清初流行于北京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称为...
马耳他共和国(The Republic o fMalta)简称马其他。面积316平方公里,人口:40.12万人(2004年)。主要是马耳他人,占总人口的90%,其余为阿拉伯人、意大利人、英国人等。官方...
“龙鱼戏”是流传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镇的一种传统民间文化表演活动,其悠久的历史渊源、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所蕴含的深刻寓意使得这一民间文化活动在千百年的传承中散发出它独特的人文魅力,成为闽北地区民间非物质文...
火笼是客家人特有的一种取暖工具,每到霜降初晓,寒气来袭,客家山区的老人、妇女们就开始与火笼渡过焦孟俩不相离的日子。据说,利用火笼取暖在客家地区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古人在不少诗歌里记载了这个东西,如梁萧...
飞机在起飞和降落是都会有一段很长的间歇过程的,每个地方的地域特征不同当然它的飞机起飞地点也有所不同,有些飞机的起飞和降落的方式都是让乘客们心惊胆战。本站小编为你盘点世界上最恐怖的飞机跑道。1.南极洲的...
在阿尔及利亚无论是见面还是分别时,一般都行握手礼,与挚友见面时,有的也行拥抱礼和贴面礼;见面时问候和祝愿中用的最多的话是:“愿真主保佑你”显得彬彬有礼,他们还喜欢别人称呼他们的头衔或职称加姓。在很多地...
在徽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凡是都有俗成的规矩,比如绩溪县上庄镇范围内,对各种不同的酒席,其席位座次都有明确的安排,不能随意,否则会使欢乐的酒席倒味、不欢而散。在这里,比较隆重的喜宴,有婚宴、寿宴、建房宴...
复活节,是天主教国家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意大利,天主教徒占全国人口的83%,复活节成了全意大利人的节日,每当节日来临举国上下共同欢庆,热闹程度颇像中国的春节。意大利复活节期间,全国上下几乎每个村...
“鬼火”就是“磷火”,通常会在农村,多于夏季干燥天出现在坟墓间。因为人的骨头里含着磷,磷与水或者碱作用时会产生磷化氢,是可以自燃的气体,质量轻,风一吹就会移动,走路的时候会带动它在后面移动,回头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