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镰仓至室町(1336—1573)时代,日本出现了著名的“六大古窑”:常滑、濑户、信乐、越前、丹波、备前,并成为当时各地的制陶中心。回顾其历史珍品,从豪迈的“常滑”、高贵的“濑户”、沉稳的“丹波”、坚固的“备前”、活力的“信乐”,到质朴的“越前”,都凝聚着千年的泥土气息与无数陶工的智慧与汗水。
常滑烧是六大古窑中资格最老、规模最大的窑,位于爱知县知多半岛西海岸常滑市。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前。在灰陶时代的平安末期,其主产品是罐和瓮。镰仓时代开始生产朴素且坚固的大型日用杂器,起初在烧制时全然不用釉料,技法被称为“自然釉”烧制法。到了江户时代,人们巧妙地利用当地陶土含铁量多的特点烧制出了朱泥烧、白泥烧、火色烧等陶制品,奠定了现代陶制品的基础。
充分发挥陶土丰富优质的特性,其中利用粘土中的铁分烧制出的红色的朱泥,作为常滑烧的代表作而闻名天下。朱泥颗粒微细,烧前只磨素材、不上釉,烧后进行抛磨,表面呈现光滑,有亮度。(无釉)
濑户窑是六古窑中唯一的釉陶正宗产地,也是受中国陶瓷文化影响较深的窑厂之一。起源年代于镰仓时代,位于爱知县濑户市。
濑户的陶瓷业发端于镰仓时期,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加藤四郎作为道元禅师的随从来到明州(宁波)天童寺,在中国学习了5年制陶技术,归国后在尾张、濑户等地建窑。因当地不产松树,遂将宁波的“龙窑”改造成不用松油作燃料也能达到高温的“馒头窑”,成功烧出当时日本独一无二的“挂釉”陶器,釉色丰富,器体坚实,几乎不吸水,具有“中国青瓷”风采。
其中濑户市的“赤津烧”被誉为日本六大代表性陶瓷之一。“赤津烧”陶瓷的特点是釉料色彩相当丰富,具有代表性的品种有“黄濑户”、“志野烧”、“织部烧”等。(挂釉)
十分有名的丹波烧,产自日本兵库县筱山市立杭地区,生产的陶器、炻器亦称“立杭烧”。起源于平安时代末期。桃山时代(1568—1603年)以前通常采用“穴窑”,穴窑时代丹波烧又称为“小野原烧”,主要产品是贮藏米或水用的大型无釉陶缸陶瓮及粉碎谷物、豆类的擂钵等日常用品。
“穴窑”虽然未上釉药,却因窑中的烟和灰,在陶器表面薰烧出自然的光泽,别有一种沉稳厚重之美,由於制作方法和成品都与现今不同,称之为“古丹波”。
今日我们所谓的丹波烧,是指在桃山时代末期(1611年)开始使用釉药,并以“登窑”取代“穴窑”烧制的陶器。“登窑”将窑盖在倾斜山坡上,意为倾斜窑,是此窑独有的特色,他们大多过著农夫般的俭朴生活,延续传统的文化。
公元16世纪下半叶,统治日本全国的丰臣秀吉出兵朝鲜半岛。他在返回日本时,带回了一些陶瓷工匠。这些工匠为日本带来了脚踢式辘轳等制作陶瓷的新技术,这些技术一直传承至今。
古朴沉静是丹波烧的特色,简单的外观泛著焦褐或黑色光泽,带给人宁静感受。 使用含铁量丰富的红褐色陶土和被称作“赤土部”的丹波烧独特釉料。(穴窑无釉、登窑釉药)
备前烧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位于冈山县备前市一带。由于集中于该市伊部地区,又名“伊部烧”。备前烧所使用的陶土取自于稻田里的泥土,含有很高的铁成分,因此陶器在1200摄氏度的高温下连续烧几天,就会呈现出不同的的颜色。因致密度极高,又有“落地不碎”的美誉。
备前烧的陶土取自于稻田里的泥土,它的特色在于不上釉、不绘彩,完全靠火炎和技巧来制作陶瓷。室町以后,随机性釉色改变的“窑变”技术,成为备前烧的一绝。但19世纪后,人们喜欢色彩鲜艳、上了釉的陶瓷后,备前烧才渐渐被遗忘。(无釉)
越前烧历史悠久,一般认为从平安时代就开始了制作,二战后,著名的东方陶瓷学家小山富士夫等把越前烧列为“日本六大名窑”之一举,并将之命名为“越前烧”。
越前窑主要的烧制地点是福井县丹生郡越前町的宫崎地区、织田地区,通常建在山坡的斜面上,呈隧道状。以生产由薪灰形成所谓“自然釉”的陶罐和瓮为主,成品多为茶褐色,与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越前烧的特点是古朴天然,形态厚重,表现为高温烧制后,薪灰自由地流布在陶器表面,随意、浑朴带着大地的特征,这种自然釉拥有非常好的手感。(无釉)
发端于12世纪后的近江国(滋贺县)甲贺郡信乐乡的信乐窑,受常滑窑的影响,烧制瓮、罐和擂钵之类的中世纪陶器。到室町时代,为了适应茶道艺人的嗜好转而发展茶陶,有“茶陶信乐”之称。
明治时期(1868—1911年),按照陶艺家藤原銕造的造型,生产各种“陶塑狸(貉)”工艺摆件。1951年,昭和天皇临幸信乐町时,曾受到铺天盖地陶塑狸“欢迎”,天皇感动之余,赋诗赞叹,一时传为佳话。从此,信乐窑的“陶塑狸”一夜成名,成为信乐烧的代名词。
信乐粘土属于典型的“玄武岩风化的一次粘土”,原土颗粒较粗。正是各种粗细不同的粘土,造就了信乐陶多样的面貌。
信乐烧”的特点可以用“绯红色”、“自然釉”、“焦痕”、“雹眼”等来概括,这也是判断其品质的标准。当地陶土含铁量高,且掺杂有硅石等小沙粒,经约1300度高温烧制后,这些矿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铁质呈现绯红色,硅石等熔化后像小冰雹粒一样点缀在陶瓷表面,被形象地称为“雹眼”。
当地烧窑多以赤松等为燃料,这些木材燃烧后产生的灰借着火势像下雨一样覆盖在陶瓷表面,与陶土发生化学反应,在陶瓷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自然釉”。因柴灰覆盖不均匀,厚薄不一,陶瓷上会留下浓淡不同的焦痕,为“信乐烧”增加了不少情趣。“信乐烧”自然、质朴、古雅的风格使其在日本陶瓷界独树一帜,并最终奠定了其日本六大古窑的地位。(无釉)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