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年印历九月(公历10~11月间)(具体日期在印历8月见不到月亮之后的第15天)举行。它来源于许多美丽的传说。
一种说法是,这一天是大神克里西那战胜恶魔那拉卡苏,把万物生灵和人民从恶魔暴政下解放出来的日子。人们为了庆祝胜利,迎接光明,于是家家户户点起了灯;
一种说法是,这一天是掌握人间财运的女神拉克西米巡视人间的日子,她慧眼所至,财运也伴随而来。拉克西米喜欢光明,于是盼望幸福的人们为了吸引她那法力无穷的慧眼,在白天把房间收拾得干净亮堂,晚上就纷纷点起了灯;
一种说法是,点灯节是印度人民为了纪念勇敢善良的罗魔战胜十首魔王罗波那而延续下来的。传说在古印度,十车王的大儿子罗魔十分英俊威武,勇敢善战,而他又很体察民情,常到平民中去了解情况,为人民解除忧愁,因此,深受人民的爱戴。十车王准备立他为太子。但却遭到一个王妃的挑拨,十车王便把小王妃的儿子婆罗多立为太子。于是,憨厚的罗摩提出自己愿到森林里去过流放生活。他的美丽贤惠的妻子悉多自愿一同前往,同甘共苦。但夫妻俩到森林后不久,悉多就被十首魔王抢走。
罗魔历尽千辛万苦,后来在猴神哈努曼的帮助下,终于救出爱妻,返回京城。这时正是傍晚时分,家家户户都点起灯火,迎接罗魔凯旋。已登上王位的婆罗多见哥哥贤明,又深受人民的拥护,就自愿让出了王位。
每年的这个日子,印度从城市到农村,从政府官员到平民百姓,家家户户都要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地欢度点灯节。这时炎热的暑季已经过去,一年中最舒适的凉季就要来临,恒河两岸到处都金色的世界,田野里、村落中、农院里,到处都是铺满了金色的稻谷、火红的高梁,人们怀着丰收的喜悦,将这一天看作是吉祥、幸福的象征。商人习惯在这天换用新的账本,开市以求吉利,因此点灯节也可以说是印度的新年。
点灯节的庆祝活动长达半个月之久。在此期间,男女老少都换上新衣以求辞旧迎新,各公园、广场和公共场所布置得像仙境一般,文艺节目也丰富多彩,引人入胜。新德里的塔卡托拉公园是最热闹的灯节活动中心,彩灯高挂,鼓乐喧天,头戴金色船形帽、身穿金光闪闪服装的乐队,盘腿坐在临时搭起的小楼上,吹奏着悠扬的印度乐曲。公园里人山人海,到处都是出售焰火、玩具的摊头、相面算命先生和装神弄鬼的巫师搭起的帐篷,还有骑象、玩蛇、耍狗熊和各种游戏。
夜幕降临,家家户户的门前窗下、屋顶树上,都点起了灯,有五光十色的电灯,有小小的蜡烛,也有光焰如豆的油盏灯,大地形成了一片灯的海洋。这天,人们都赶回家中,全家人围坐在起吃“团员饭”,再乘着酒兴涌向街头,尽情地载歌载舞,一边跳一边口中呼喊“罗摩,罗摩”……叙述点灯节来历的舞剧在各大剧院上演,它的内容来源于公元前2世纪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
“关老爷,骑红马,不见金钱只管打”----山东莱州民歌。现在很多朋友的家里,或者公司店铺都供奉着财神,财神真的可以招财吗?民间相信是可以的,但是自己连供的财神是谁,如何供奉都不明白,怎么为自己招财呢?...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
茶,是回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传统饮料,是回族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回族饮茶的历史悠久,相传回族先民在唐朝贞观年间就开始饮茶。“惟回教初传,曾有一部来自海路,盖居苏杭,产茶之区,回民或此时染有嗜好,...
在陇东,差不多每个民间节日都要做面花。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迎请灶神,就要敬供枣山面塑。有的在除夕夜就要用未发酵的荞麦面做成12盏或8盏不等的面灯,12盏面灯代表12个月和十二生肖。到了正月二十三晚上,送...
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对外出旅行充满畏惧。不管是帝王,还是平民百姓,外出旅行之前一定要占卜,挑选吉日出行。天子即位、帝王出行、军队出征这样的国家大事,也会事先占卜,以测吉凶。比如汉文帝在即位之前犹豫...
需要防弹专座的人,非富即贵,一般都是有名的富豪或是国家领导人。大权在握或是富可敌国,都需要时刻提防遭人毒手,暗中不知道有多少枪口正对准着他们。十大世界上最贵的防弹车基本都是在原版豪车的基础上进行改装,...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语言大师。是新中国第一个获得“人民艺术家”的作家。曾任全国文联主席,作协副主席。老舍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如《四世同堂》、《骆驼...
伊拉克节日伊拉克的新年就是回历(伊斯兰教历)的新年,09年的新年是12月18日,回历的1月1日。国庆日:7月17日阿拉伯椰枣节:9月15日...
喀麦隆全称喀麦隆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Cameroun,法语:La République du Cameroun)。国土面积47.54万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中西部,西南濒几内亚湾...
1940年代初期,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开展了新秧歌运动,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学习秧歌、腰鼓,掌握了基本的动律特征和典型的舞姿动态后,升华为规范的、新农民形象的舞蹈动作,形成新型的秧歌和腰鼓,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