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茨瓦纳是非洲南部的一个内陆国家,荒漠地区占国土面积一半以上,气候炎热,降雨量少,耕地不多,以养牛为主的牧畜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之一。居民绝大多数为班图语系的茨瓦纳人,主要宗教信仰是基督教新教、天主教和传统宗教,城里人多信奉基督教,乡里人多信奉传统宗教;国民的风俗礼仪可谓别具一格。
博茨瓦纳人朴实憨厚,处事麻利,感情丰富,性格豪爽,热情奔放,素以乐天派著称,也正是这种性格造就了他们注重礼节、待人真诚、热情好客的传统习俗。博茨瓦纳居民遇见外国客人,总是主动热情问候一声“杜迈格·拉”,意为“先生好”或者“阁下好”;或者说一声“杜迈格·妈”,意为“女土好”“夫人好”“小姐好”。在某些场合,也对客人说一声“同志,您好”或者“同志,您幸苦啦”,但这种问候语的使用率不是很高。相互熟悉的朋友见面,嘴里总是不停地说着“普拉”“普拉”。普拉是博茨瓦纳货币的名称,外来客人听见当地人说“普拉”,千万莫误认为他们是在谈论金钱,实际上他们相互之间是在真诚友好地进行问候,因为在茨瓦纳语里“普拉”意为“雨水”,这反映出生活在干旱少雨的国家,人们是多么地渴望雨水的心情。
博茨瓦纳人通常以握手的方式作为见面的礼节。身份相仿、年龄相当的人见面,相互先说一声“你好”,然后相互握手表示问候。彼此熟悉的朋友见面,除见面握手致予问候之外,还要相互拥抱和亲吻对方的面颊,借此表达深厚的友谊。相互关系异常亲密者见面,握手问候之后,双方双手拉着双手地谈话,直到谈话结束时彼此才会松手。见到长辈,为了表示谦恭和尊敬,总是先用左手握住自己的右手,然后再伸出右手去握对方的手。遇见酋长或者身份比较高的人,总是蹲在地上或跪在地上,举起右手,握成拳头,嘴里不停地说道“阁下健康”、“感谢阁下光临”等语。当地的女性多行躬身屈膝礼,城市里的不少女性也喜欢以握手的方式表示问候,但博茨瓦纳是一个男女界限严格的国家,外来男性客人切勿主动伸手同当地女性握手,也不可单独同女性谈话,更不可对女性显得格外热情。
博茨瓦纳人特别喜爱结交朋友,初次见面,萍水相逢,握手问候,寒喧几句,交谈一阵,他们很可能对你产生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立即称兄道弟,情真意切地邀请你到他家中做客,拿出家中所储备的最好食物招待你。博茨瓦纳人的饮食富于民族特色,主食有玉米饭、高梁米饭等,副食有蔬菜、野生植物、家禽肉、野兽肉等。通常的烹调方法是将玉米粒或高梁米煮烂后,拌上用肉类和蔬菜(或者野生植物)制成的莱肴,最后撒上一些食盐和辣椒面,吃起来香喷喷的,异常开胃。在当地,每年三四月份,许多人家从巴哈蜊树上捉来一种名叫“莫巴哈蜊”的爬行毛虫,掏尽内脏,洗净后用油炸、火烤或者盐水煮,吃起来味道鲜美,同虾蟹等海产品相比并不逊色,一个人一顿可食下数百条。这种毛虫长约5厘米,显绿色,浑身长满软刺般的毛,以树为家,食树叶为生,繁殖能力极强,每年三四月份时便寄生在树干上,当地居民一天可捕捉数千条,用盐水煨煮后晒干或者烤干后可以长期保存,每逢重大节日或者贵宾临门便拿出来品尝。
人们进入博茨瓦纳,很快就会发现这个国家的风俗习惯是与牛联系在一起的。原来博茨瓦纳耕地不多,但拥有广阔的草原,即使那些荒漠地区也生长着野草和灌木林,适宜养牛,逐渐形成了以养牛业为主的畜牧业生产格局,人均占有牛的头数在非洲国家位居榜首。在这个国家,一个人的财富同饲养的牛数是成正比的:牛越多,显得越富有,其社会地位就越高。人们将自己的财富以牛的形式“储存”起来,手头有钱就买牛,缺钱花就卖几头牛。上至政府官员,下至平民百姓,少者拥有几头或十几头牛,多者数百头乃至上千头牛。商行老板、大企业主和那些高级官员拥有数千头牛,在当地并不是一件令人奇怪的事情。饲养万余头牛的农场主在这个国家为数不少。
许多城里人在农村有自己的牧场,在那里养着牛。说来非常有趣,博茨瓦纳的牛性情温顺,只要有草有水,它们吃饱喝足后就在原地休息,一船不会走散,甚至很少走出主人的牧场范围。即使某一头牛走失了也不会丢失,因为牛角上挂着写有主人姓名、地址、电话的小木牌,届时总会有好心人打电话通知主人或者将牛送到主人的牧场。在首都哈博罗内市,每到周末之际,一辆一辆的小汽车从机关大院或居民住宅区驶出来,经过市区,奔向郊外。车内或是一家人,或是单身汉,他们都是利用周末去牧场探视自己的牛群,其中不乏各级官员,甚至包括政府部长。他们到达牧场,便一头一头地查看自己的牛。到了晚上,皎月当空,繁星满天,寂静的草原上吹拂着阵阵凉爽的微风,人们喝着啤酒,谈着高兴事,欣赏着牛群,其乐融融。博茨瓦纳人将周末同牛在一起度过视为人生最大乐趣和享受。来到牧场,天广地阔,空气清新,远离闹市区的喧嚣,避开工作中的烦恼,尽情地享受着人生中的欢乐。更为重要的是,自己的全部财产——牛浮动眼前,使人产生一种异乎寻常的满足感。星期天下午,这些探牛者又风尘仆仆地赶回城里,准备第二天继续干自己的本职工作。
在博茨瓦纳,外来之人会切身感受到自己处在一个牛的世界里。在哈博罗内的大街小巷,许多人的着装上印着牛的图案,商店里许多商品以牛作商标,流通的货币上铸有一头公牛……。总统府和议会大厦上方挂着的巨大国徽中央是醒目的牛头像;驾车在马路上行进时不时会被一群群膘肥体壮的牛挡住。博茨瓦纳的全国性节日很多,但最热闹的要数每年七月举行的牛的展览和评比活动的博览会,届时人山人海,牛山牛海,规格隆重。庆祝节日或者举办某项传统仪式,博茨瓦纳人要宰牛,摆“牛肉宴”。遇有盛大隆重的庆典,总要宰杀百多头,号称“百牛宴”。
当地流行这样一句话:“在博茨瓦纳,青年人没有牛是娶不到媳妇的。”这恰当地反映出牛与民众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青年男女订婚,男方要给女方送去一定数量的牛作为彩礼;女儿出嫁,当父母的要送数头牛作为嫁妆;正式举行婚礼的那一天,男方家要宰杀数头牛,筹办别具一格的“牛肉婚宴”。按照当地流行的风俗,凡是有人家举办婚礼,四邻好友便牵着一头牛前来祝贺。前来祝贺的人越多,主人家会越高兴,因为这样一来就会收到更多的贺礼。在农村地区,“牛肉婚宴”的地点一般选择在部落村庄的广场上,时间选择某个吉利日子的下午开始。席间,主人给每一位来宾送上一只盘子,里面盛着撕成丝状的牛肉,上面浇有带着辣味的佐料,还有青豆和米饭等。众人围成一个一个圆圈,席地而坐,左手托着盘,右手抓着食物往嘴里送,吃得津津有味。人们边吃着牛肉,边谈论着那些感兴趣的话题,不时地向新郎新娘说几句表示祝福的热情话。主人发现客人盘中的食物快要吃完时,马上又给添加一些。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来宾手中的盘子里,男性的是牛肉,女性的是牛杂碎。原来,这也是当地的一种习俗,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就连许多当地人也说不清、道不明。夜间,无数的火把将婚宴现场照得通明,人们吃饱喝足后,新郎新娘邀请来宾们唱歌跳舞,婚礼仪式达到高潮。当一个人引吭高歌时,众人放开嗓门相和,身体晃动、动作粗犷的舞蹈震动大地;嗓音豪放、节奏欢快的歌声响彻夜空。直到次日清晨,人们才尽兴离去。
博茨瓦纳以手工艺品制作精细而闻名。兽皮制品是博茨瓦纳男人的一手绝活,那些用牛皮、羊皮及野生动物皮制成的服装、床褥、手袋、凉鞋等,引得外国游客竞相购买留作纪念。用象牙雕刻的人物或动物,形象逼真,令人爱不释手。当地妇女用棕皮作原料编织的床垫,手感柔软,不易折断,铺在床上,夏日凉爽,冬日保暖,成为旅游产品中的畅销货。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