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浙江杭州历史大事记(2)

元驹子2023-10-10

红巾军进杭

元至正十二年(1352),红巾军徐寿辉将项普略攻取杭州,于7月10日破昱岭关,自余杭占领杭州。26日退出。

张士诚重建杭州城

元至正十九年(1359),张士诚割据浙西五郡,举反元义旗。废九曲城,重建杭州城,并发民夫20万沿城开河,自五林港至北新桥,又南至江涨桥,阔约67米,遂成大河。

常遇春攻杭城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派常遇春攻杭城,围城3月有余,各路粮道不通,一城之人饿死十之六七。军退,又大半死于病疫。

周新被奉为杭州城隍

明永乐三年(1405),广东海南人周新调任浙江按察使。在杭平反冤狱疑案,免征灾税,善政甚多,杭人称"冷面寒铁周廉使"。1412年12月周新在京被陷害死,杭人纪念他,称之为"城隍",在吴山建城隍庙祭祀。

于谦归葬西湖

明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以于谦(杭州人)为兵部尚书,负责保卫京师。明景泰八年(1457)正月,英宗复辟,于谦被加以" 意欲"谋逆罪杀害,是年60岁。明天顺三年(1459)葬于谦于杭州西湖三台山。明成化元年(1465)于谦冤案昭雪,恢复官位名誉,谥"肃愍"、 &"忠肃"。杭人以为岳飞、于谦为西湖山水增添了"英气","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创办万松书院

明弘治十一年(1498),浙江右参政周木在万松岭报恩寺旧址创办万松书院。清康熙时改称敷文书院,今遗址尚存。

杨孟瑛筑西湖新堤

明正德三年(1508),杭州知府杨孟瑛自2月2日起兴工疏浚西湖,至9月12日完工,历时152天,计675万工日,拆毁田荡3481亩,耗银28700多两,使西湖复唐宋旧观。并以浚湖淤泥堆筑长堤6里,后称杨公堤。

湖中二岛形成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杭州知府孙孟在西湖三塔中的北塔遗址建"振鹭亭",后改"清喜阁",即现湖中三岛之一的"湖心亭"。明万历三十五年 (1607),钱塘县令聂心汤在三塔中的南塔原址,取葑泥绕潭作堤,为"放生池"。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钱塘县令杨万里以10年时间在放生池外筑外堤,构成"岛中有岛,湖外有湖"的佳境,湖中"小瀛洲"自此形成。明天启元年(1621),在"小瀛洲"南复建三塔,即今之"三潭印月",为"西湖十景 "之一。

杭城内建旗营

清顺治五年(1648),清廷决定在杭州城内圈地建"旗营",1650年正式动工,周长约4.5公里,占地96公顷,筑墙高约6米,有城门5座。内有"亭湾骑射",为清时"钱塘十八景"之一。

张煌言就义

清康熙三年(1664),民族英雄张煌言(苍水)被俘解来杭州,农历九月七日在杭州官巷口刑场就义,是年45岁。遗体葬于西湖南屏山荔枝峰下。张煌言与岳飞、于谦并称为"西湖三杰"。

康熙题西湖十景

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皇帝来杭州游西湖。以后,又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四十二年(1703)、四十四年(1705)、四十六年 (1707)5次南巡来杭州。其间在西湖孤山筑行宫,疏通市内河道涌金河(浣纱河)以通龙舟。题"西湖十景"。1701年"十景"景址刻石建碑亭。从此,南宋画院祝穆、马远笔下的"西湖十景"更负盛名。

建玉带晴虹

清雍正九年(1731),李卫疏金沙港,在苏堤第五桥(东浦桥)西筑堤63丈,名金沙堤,上筑三孔玉带桥,名"玉带晴虹",为清"钱塘十八景"之一。

乾隆六次来杭

清乾隆十六年(1751)正月,乾隆皇帝首次南巡,三月至杭州游西湖,至敷文书院、观潮楼,阅兵;渡钱塘江,祭禹陵,五月返京。以后,又于乾隆二十二年 (1757)、二十七年(1762)、三十年(1765)、四十五年(1780)、四十九年(1784)5次南巡来杭州。其间题"钱塘十八景"、"行宫八景";4次至海宁阅视海塘工程、观潮、祭海神。

建文澜阁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九月,将原康熙行宫(西湖孤山)"圣因阁"内玉兰堂藏书楼改建为"文澜阁",与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并为江南三阁,各收藏《四库全书》一部。现"文澜阁"及藏书俱在,为江南三阁仅存者。

建阮公墩

清嘉庆五年(1800),浙江巡抚阮元疏浚西湖,历时2年。将淤泥在西湖"湖心亭"北堆一小岛,后人称"阮公墩"。现"阮墩环碧"为"西湖新十景"之一。

林则徐协办海防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四月十八日,林则徐被革职后以四品卿衔赴浙江军营协办海防事务。是日,自广东抵杭州(富阳)。在浙江35天,协助裕谦筹谋划策。

太平军两进杭城

清咸丰十年、太平天国十年(1860),忠王李秀成为解天京(南京)危局,以"围魏援赵"之计,于3月19日攻占杭城,24日退出。此为太平军次攻占杭州。次年,李秀成于12月29日攻占杭城,至1864年3月20日退出杭城,守杭2年3个多月。其间,采取一系列争取知识分子政策,在经济上实施对城市贫民、手工业者有利的政策,促使杭州经济、文化发展。退出后,清兵入城,纵兵大掠,*淫妇女,抢夺财物,均谓取之于"贼"。抢劫之后,杭城81万人仅剩7 万。

辟拱宸桥租界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杭州开为日本通商商埠,拱宸桥辟为日租界,西沿运河塘路,南至拱宸桥脚,北至瓦窑头,东至陆家务河,径直3里,横约2里,周11.2里。主权沦丧,民族蒙耻。考试大收集

创办求是书院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四月二十日,杭州知府林启在蒲场巷普慈寺旧址创办的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正式开学。此为杭州创办近代教育的开始。光绪二十四年(1898)三月十一日,林启在西湖金沙港办的蚕学馆开学。此为我国早的蚕桑学校,开浙江职业教育之先河。

创西泠印社

清光绪三十年(1904)九月十九日,丁仁等人在西湖孤山西泠桥畔发起创办研究金石学术团体。社以地名,1913年成立"西泠印社",推吴昌硕为社长。

沪杭铁路入城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沪杭铁路设车站于杭城清泰门内,铁路贯城而入,拆城墙数十丈。此为杭州拆城墙之始。

立秋瑾墓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七月十五日,辛亥革命烈士、"鉴湖女侠"秋瑾在绍兴轩亭口就义。1911年遵烈士生前遗愿,葬遗体于西泠桥堍(岳飞墓东),傍建秋社。以后墓几经迁徙。198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70周年),从西湖鸡笼山迁秋瑾遗骸于西泠桥东堍(东南)梅花屿头,重建秋瑾墓。

鲁迅与"木瓜之役"

清宣统元年(1909)六月,鲁迅自日本回国,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市高级中学)任教。11月10日以鲁迅为代表的进步教师反对新任监督夏震武(外号木瓜),发生"木瓜之役",夏被迫辞职。这是清末轰动全省的教师风潮。

孙中山三临白云庵

清宣统二年(1910)九月的一个晚上,孙中山曾到西湖雷峰塔下的白云庵(当时为浙江革命的秘密总机关)。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于1913年4月再次到白云庵,题"明禅达义"匾额。在秋社题"巾帼英雄"。1916年夏,第三次来杭。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