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平市中沙镇的尚德堂,别名寺堂庄。据韦家族谱考证,尚德堂由中沙镇南乡大族韦氏正钰公后裔韦学通始建于光绪三十四年,韦学通的儿子韦如遂及孙子韦嗣棠续建,经过了三代人的艰苦建设,历时18年才竣工。这庄园豪宅坐落在中沙镇南乡村南面,占地面积30多亩,距今已有130多年历史。历史上大富豪不少,但大多数最初兴盛了,然后就走向衰落。富甲一方的尚德堂因为尚德而没有衰落,它的德根德魂,也正是传统美德之根之魂。
尚德堂这座气势恢宏的富豪庄园,既古朴典雅又华丽端庄。现存还有“大夫第”(即芝兰庄)、“明府第”、欧式的“松柏庄”、“当铺”等清代建筑,当中建筑的图纸小部分是韦绍棠留学日本时,买得日本天皇皇宫式设计图纸作参考。因为光绪二十八年,韦嗣棠任广东知县时(见《桂平县志》卷四十一,纪人编),因公事面陈朝廷,北上北京,大开眼界,并按照故宫建筑风格建尚德堂,这些建筑中西合璧,西为辅中为主,形成了不尚洋不尚外、突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豪宅以上、中、下三座为主体,上座有七彩屏风遮隔,中座宽敞轩昂,掩映在巨幅画屏之间,下座左右有两个卫厢,可供乐队演奏。这三座主宅都是琉璃瓦屋顶、红木格条,脊上展龙飞凤,屋内雕梁画栋,属典型的中式建筑。
豪宅正门原大广场,四面种着错落有致的树木和花卉,广场的西南建有一大块设计优雅的墙壁,本地人称之为“照壁”,将广场一分为二,墙壁外面是一条大马路,墙壁后面是花园,墙体分开左右二门出入,广场的南北西面对豪宅开成合围之势,堂宅门面向远山一字案台,中间隔着一口10多亩的碧水鱼塘、约1000多米的塘堤,间杂着几棵大榕树,塘堤起首处有一个20多级的石砌码头。
整座豪宅地跨全村两大城门之广,总建99间房屋,根据面对大容山99条溪流汇聚成河之由,融合和收归百川之意。这豪宅最大的大门向南,向南向北向西向东的小门共有100多个。
大门前和前中两殿各个大厅的顶梁柱,全部用花岗石料由人工开凿而成,每条石柱高4.7米、重1.5吨,共有18条这样的石柱子,都是从10多公里外的山地采运回来的,而且没有丝毫裂痕,并能够在地上竖立起来。当时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交通极不方便,全靠人力肩挑手抬,这德魂德根的凝聚力之强,让后辈人叹服敬佩。
尚德堂施工用料的考究与精细和质量要求之高,在当时可谓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当时人传给后人之说,建筑所用的石灰沙浆全用红糖水搅拌,砌起砖来十分牢固,四周墙壁的批灰更是别具一格,采用优质的青瓦粉浆粉刷,然后再划上砖缝,既统一又美观,砌墙人工日限砌三只高度且需把砖磨平,粘贴地板用的方砖每人每天严格按照规格限磨平滑三只,不得多也不得少。总之,各项工程的进度都有限制,多了少了都被视为不合格,工钱奖罚分明。
在尚德堂整个建筑中,尚民族文化之德的比例是最大的,特别体现在雕刻和绘画当中,无论是屏风门窗,还是沙发床椅以及直柱横栏、梳妆台、神主台等,无一不是名贵的石料或由玉石制作而成,上面均是依物宜制,雕刻的龙凤、人物、花草、虫鱼等千姿百态、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后殿的两条盘柱巨龙雕刻得活灵活现,可惜没有保存下来。据统计,整座庄园有国画2000多幅、镜屏雕51幅、大型泥塑浮雕10幅,而且无一类同,各显千秋。如屋脊所筑的泥塑浮雕《龙凤朝阳》、《双龙出海》犹如蛟龙腾空,气势磅礴。正门与殿厅上的壁画《张松献画》、《一泻千里》、《蟹行千里》、《牧童晚归》、《鹿乳奉亲》、《八仙聚欢》等形神兼备、立意高远,既寓意深长又富有诗意,显示出我国清末画刻意求神的创造力,更显示出尚德堂尚民族文化之德。
尚德堂号称“中国西南第一间”,20世纪80年代先后有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新闻电影制片厂等多家电影制片厂的剧组来此参观和选拍外景,电影《韦拔群》就有其镜头。影视拍摄之所以选中尚德堂,大多是看中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背景,同时也说明她是我国西南地区保存较完整且别具一格的建筑群。
该建筑正门上挂着“尚德堂”三个大字,每一个字约二尺见方,刻在一块长方形的大匾上,并配有一首五言鹤顶格大门对联:“尚能绵世泽,德可振家声。”属对工整、典雅,承前启后,崇尚道德,恩泽韵长。堂匾和对联都是北京书法名家沈君默亲笔撰写的。据韦家族谱考证,这座豪宅是南乡大族韦氏正钰公后裔韦学通始建,韦学通的儿子韦如遂及孙子韦嗣棠续建。清朝初年已在南乡村定居的万仙之子——韦正钰生五个儿子,长子韦学香、次子韦学通、三子韦学勤、四子韦学俸、五子韦学时,其中学通、学俸最为出色,都中了功名,当上了县官。他俩当了县官之后,按当时的风俗习惯各自建了私人府第,四弟韦学俸任广东昌化县知事,建了一座“大夫第”(即芝兰庄),而韦学通本人则建了一座“明府第”,也是一座古典的龙飞舞角、琉璃瓦大屋顶的中式结筑,建成的“明府第”厅堂上刻有“尚德堂”。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韦嗣棠和韦绍棠(曾留学日本,为广西最早出洋留学生之一)两兄弟全家合计家人不足20人,却养有奶奶、丫环、长工、家丁等80多人,还有看家狗30多条。与其他富豪不同的是,尚德堂一直保持尚德的良好风尚,乐施好善,还倡导爱国爱家,励志后代积极向上、勤苦勤奋、学有所成、报效国家。受尚德堂尚德的影响,丫环、长工和家丁当中就有20多人参加了桂东南游击队,保家卫国,有的立功受奖,有的光荣牺牲。
尚德堂尚家之德,当中有间东楼阁,专门设立一间“孤儿院”,其中的孤儿有的是保家卫国的游击队员的后代,有的是周围乡亲的孩子。
尚德堂的人爱书、学书、用书,书性德性与别的豪富不同。
韦嗣棠晚年还任南六局局长,主持乡堡政务,为官清廉,好读诗书。其次子韦毓湘北京大学毕业曾留学日本,后到伦敦求学,获伦敦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白崇禧亲笔写信邀请他出山。他曾担任过省立龙洲中学校长、桂平浔州中学成员和县参议等要职。韦绍棠是晚清末年的秀才,曾留学日本学习艺术,擅长国画,其著名的作品有《霸王别姬》、《百民从群》、《海鹰飞扬》等,他的曾孙韦振中考取新中国成立后的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是雕塑家、副教授。其木雕作品《思》,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并被评为优秀作品。1988年,在广州美术馆举办“韦振中木雕展览”,广东省和广州市美术馆、博物馆均收藏其雕塑作品,出版《韦振中雕塑集》。1999年,其大型雕塑《情满珠江》在昆明世博会展出,荣获金奖。
尚德堂尚书香之德,韦家的子孙后代大多成才。南乡周围的乡里乡亲,以韦家子孙为榜样,鼓励他们的孩子成才。尚德堂的长工和家丁与尚德堂的子孙平等相处,并从主人的身上学德学文学做人,人穷志不穷。
现在,尚德堂的子孙在外地学有所成,他们在外也挂念尚德堂,常以尚德的信念为国家作出贡献,其中在海南和广东等省的大企业家就有韦振岳、韦智媛、韦雄等。
过去,富丽堂皇的尚德堂虽是个大富豪之家,家有万贯和庄园豪宅,他们的子孙却不以传承祖业为荣,而是以尚德为荣,并不是为富不仁。后来,尚德堂的子孙主动把这座庄园毫宅分给了当地贫苦百姓居住。可惜解放初期,没有把尚德堂当文物古建筑群保护,致使其有所损坏。所幸的是,她现在大体还不错,小部分因失修小断小塌令人心痛。
现在,在尚德堂的周围,南乡村村民的生活改善了,建了不少楼房,但尚德堂依然保持着历史的风采和传统文化的风骨。村民们都说,我们是沾尚德堂的光,沾它的尚德之气,并借改革开放的政策,小可以兴家,大可以兴国。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