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陕西榆林古城 南塔北台 六楼骑街(2)

半青2024-03-30

过了两座新建的四柱三洞式的牌坊就到了初建于明成化八年的钟楼,当初这种钟楼修建于北城钟楼山下,清康熙十一年(1672)总镇许占奎、副使高光祉、城堡同知谭吉璁重修。可惜道光元年初被火焚毁,1921年在原址重建,原先为民国年间陕北镇守使井岳秀生祠,后因民众反对,未铸造铜像,仅悬挂画像并供长生牌位,更名长春楼。抗战期间为了给城内居民报时,在楼顶悬挂一口大钟,改叫钟楼。

不同时期修建的建筑有不同的风采,钟楼自然也不例外,虽然我们已无从考证成化年间的钟楼是和模样了,但眼前的是座中西合璧的过街楼台,占地面积约290平方米,坐北朝南,通高约25米。东侧有大门,门顶筑过桥达二层楼。台座内夯土,外甃砖,平面呈矩形,下辟十字券洞与街道相通。券洞全部为三丁三伏,门券上有石刻横匾:北临雁塞、南控乌延、驼峰险峻、芹水流芳,均为民国榆林著名书法家李棠、白介澂等书。每一个词语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台座上建三层楼阁,楼基八边形,二三层为用水磨砖砌成的仿西式洋楼,楼身辟拱券门窗。四层是个挂着大钟的重檐八角盔顶彩亭。由于钟楼的模样不中不洋,在古老的榆林城内更显得不伦不类,但反而得到了当地民众格外的青睐和照顾,平安的度过了文革岁月。倘若登楼凭眺,芹水环其右,驼峰绕其左,榆城风光饱览无遗,场面一定蔚为壮观。

钟楼往南,原先的北大街改称为南大街,看来钟楼就是当代南北的分界点。接下来就是星明楼,又名新明楼,明代称新鼓楼、南鼓楼,初建于明嘉靖年间,嘉靖中扩建榆林城后,由于城向南展扩,原有的鼓楼便显得偏北了,即“南城初辟,一刀斗不及更漏稀闻,众议创楼一座,以为传警打更之所。”于是新建了一座鼓楼,到了清代,嘉庆二十四年、光绪元年均有修葺,光绪元年修竣后改易新明楼。此后1927年、1957年维修,1983年大修。

本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哪知却在2004年的一个黑夜被一辆来自山西的超高大卡车撞断了门梁,因怕楼塌伤人,不得不拆除,正当我们准备去吊唁的时候,却发现新明楼如火中凤凰,早已浴火重生。

楼为三层重檐木构四方形楼阁,平面呈方形,楼基分4墩,分别用大青石砌筑,基墩间形成十字通道,通道均为3.4米宽,通道接南、北、西街道。每基墩竖7根大柱,共28根大柱支撑全楼,其中各基墩内角由4根巨柱直通第三层楼的平枋,4平枋相衔构成主体框架。每层楼阁斗拱举架,形成翩翩伸展飞檐,逐层收缩;各层楼檐均用硫璃瓦兽脊布面,四周外廊环绕,木雕栏相围,架梁、额枋、棂门花窗都雕刻有花卉、鸟兽等,工艺精巧,楼顶十字歇山,四檐角攒脊向正中宝顶,全为琉璃瓦脊布顶。各层屋檐,陶瓷人物列立,采兽相对,重檐迭斗,翘尾衔首,角挂风铃,顶层搂檐下悬挂“无上高真”横匾,是清代榆林名书法家叶兰手书。第三层楼内有明万历年间的铜像一尊,据说是魏忠贤之像。新明楼建筑奇巧壮观,外形优美,独树一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往南过一2013年新修的牌坊后就是万佛楼,是个总高18米,高胖古建筑,始建于康熙二十七年,民国五年庙会期间,夜晚失火,楼上部被焚寺僧陶官府(俗姓陶,法名周宽)外出化缘集资,招工重建,1984年再次维修。为一座过街楼台式佛寺。台座呈矩形,为三孔窑洞式城台,内夯土,外甃砖,四面辟十字券洞与街道相通,券洞三丁三伏,上面有匾额,上书万佛楼,南洞左右各有天门、地门。

台上主体建筑高二层,每层三间,周环以廊,通面阔约11米,重檐歇山顶,立台中央,将台面分成南北二院。北面为观音殿,廊柱卷棚式门厅南面为孔雀明王殿,东西各有配殿三间。楼东为砖拱洞过桥,通禅院。第二层为通殿,原有佛像万尊环列其中,故名万佛楼。整组建筑规模、用材均较小,大木为小式柱梁作,不施斗拱。构架为前后抱头梁对五架梁.平梁上叉手与蜀柱并用,该楼特色是在有限的台向上,展示出一组完整的建筑布局。在群体造型上主次分明,轮廓丰富,构成榆林城的街景特色。

继续向南,过一新建的四柱三洞式牌坊后便到文昌阁。文昌阁又叫四方台,建于乾隆十九年,嘉庆十五年榆林举人叶兰捐资维修,到了1956年被拆除,2004年仿旧日风貌复建。楼为三檐三层彩绘木阁楼,但立柱是水泥的,总高约19米,一层台上为4根通天柱直达楼顶,24根立柱围衬。二三层木构纵横,勾心斗角,二层为文昌殿,三层为魁星殿,因文昌和魁星都主管文运,因此备受文人、学子们膜拜。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内保存下来的老宅院已经是凤毛麟角,原先的老宅门不是破败的落了架无人管理,就是被改造成新式大门,亦或是院门是老样式,院内的房屋则是一水儿的当代流行款式,两者对比,异常刺眼。满城之中仅存为数不多的老民宅里,数得上的也就是那位于万佛楼附近的水圪坨中巷13号院了,据当地人说,这个老宅子是明代延绥镇总兵戴钦的家宅,始建于正德年间,清代修葺,原为二进院落,今仅存后院,坐北朝南。有南、北房各五间,东西厢各三间,均为砖木结构,可惜如今已经成为大杂院,我们也只能站在门外,欣赏老宅门上的木雕装饰。与稀缺的老宅相比,民国以来的近代建筑倒是不少,钟楼西侧的国税局;凯歌楼两侧的小巷子里等等都有一些分布。

每当谈及古城保护,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古城内有多少多少民居,有多少座寺庙,而往往忽略了古城的街巷布局的保护,取而代之的是大拆大建,将原先成排的房屋铲平铺了路,原先的小巷子修建上房屋,殊不知道路是一座古城的血脉。榆林城虽已焕发出浓郁的当代气息,但可喜的是,古城的布局变动较少,为了开发,还在巷子口挂上名称和简介牌,为我们了解古城的历史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