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山村坐落在子洲县三川口镇(原西庄乡)的一个偏僻山沟里,吴氏民居已是断壁残垣,却在其间流淌着一段神秘而久远的历史。小车从子洲县城出发,在高渠村沿着小河沟一直向西北方向前进,拐进一条不知名的山沟,走不多远,便可以看到两沟之间的一座山峁上分布着不少的窑洞、大门、院墙、寨墙、寨门等。虽然到处都是断壁残垣,但破旧的窑洞、坍塌的四合院、高耸的寨墙、威严的寨门,掩藏在绿树和丛生的杂草之中,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显得古朴苍凉,历史就这样在眼前铺成开来。
吴氏民居建筑群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最上面的是囤积粮食和储藏草料的地方,有5孔窑洞,七八间库房;中间是寨主举家居住的地方,有3个院落,20多孔窑洞;下院有一个院落,是吴氏民居最后修建的一个新院,有12孔窑洞。
漫步在残破的建筑群中,最高一院的西边一排,显然是储藏粮食的库房,窑洞内,青石板搭成的粮仓一个接着一个排列有序,中间是窄小的人行通道。西北方向有一孔窑洞相当宽大,是喂牲口的地方,还是放草或者其它,由于好像后来有人居住,改变了原始的痕迹,我们一时无法得知,而正阳面的5孔,应该是看管粮食、草料库人员的住房和放置工具的库房了。
中间主人居住的院落,最里面的一院有7孔窑洞,大门的门楣匾额上写着“安且吉兮”四个字,前面的题款是“光绪丁末”(1906),后面的是“上□题”,由于中间一字已经无法看清,我们只能猜想大概是什么人的姓名吧;第二个院落也有7孔窑洞,大门的门楣匾额上写着“祖稷宗尼”四个字,没有题款;第三个院落正窑5孔、侧窑3孔,大门的门楣匾额上写着“善有余庆”四个字,也没有题款;遗憾的是,几个大门、影壁上的砖木雕刻和石刻楹联,经过多年的风吹雨蚀,无人修缮,形状大多变形,有的已模糊不清,但从残存部分,我们依稀可以辨别出精雕细琢的痕迹。窑洞的门和小窗大多被砖石堵住,可保存且可以看到的部分,那镶嵌在门窗上的花卉和窗格,古朴典雅,庄重大方,虽然不太完整,但其精美之处的艺术观赏价值,仍可领略到昔日的雕梁画栋和豪华气派。
就在这最里面一个院落大门内的西侧,一个长方形的石板柜箱似的东西,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它长约2米、高约1.8米,四周除了背阳的一面留一口之外,其余全部被三寸左右厚的石板围满,且内部中间空开,上有挂钩,两旁是大小不等的石仓。有人说是鸡窝,有人说是粮仓,正在我们争论不休之时,一位路过的老人告诉说是肉柜。我们不解,老人又说,四周用厚石板是为了防止太阳光线的照射,里面大小不等的石仓,是夏天储存水的地方,下面还有放水的小口,只是现在被杂土掩埋了。你们想想,即使是夏天,柜内的温度有石板的阻挡、有水的降温,能不保持恒温吗?也真是,每天在柜内的石仓里灌入冰凉的井水,再加上厚石板的隔热,中间的温度自然就比外面低很多了,挂钩上的肉怎么能放坏呢?近百年前,主人能够想出这样的法子储藏肉食,确实有些科学的原理。
最下面一组建筑比中间的垂直下降了十多米,是一组比较新的窑洞建筑,正面6孔,两侧各有3孔,窑洞比上面的都要大而整洁,整个院落平整宽敞,左面碾子右面磨排列有序,据说西侧面窑洞内还有暗道直达中院,可惜已经被毁,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看样这也是山寨最后修建的一个院落。正窑和东西厢窑上部都装饰着条石托木挑檐,即使下雨天人去每一孔窑洞也不会湿衣。大门外是20多米的垒起的石壁,整个院落既独立,又呈山寨的一个部分,体现了设计者的独到之处。不明白的是,古人修建住宅一直认为单数为阳,是增长的意思,因此弃双取单,取三、五、七、九,希望顺应自然,达到“人财两旺”,而这里的正窑却是6孔,是有什么含义还是其它,我们不解其意,询问主人,也说不知,我们几人提出许多猜想,但均一一推翻,一时无法知晓。
吴氏民居的寨门,现保存有4个。与中间主人居住这一层平行的有两个,东边的上方写着“长胜寨”,由于字体已经被完全破坏,我们只能猜测,却无法认识前面的题刻和后面的落款;西面的寨门,下一缓坡才是,也许是面对大沟的缘故,上方刻的“长胜寨”三个字,前面的题款“米县”,后面的落款“中华民国五年(1916)瓜月”,依然保存完好,清晰可见。寨门外,石砌的道路宛转向下,路边的排水渠坚实宽敞,也许这里就是原来通往山外的主要道路。其余现存的两个寨门,一个在最高一层库房的中间,应该是通往山后道路的,也是运送粮草入内的寨门;另一个在东南角的下方,门内门外均是石筑的斜坡路基,应该是通往山下道路或者是下山取水道路的寨门。
登上吴氏民居后山寨的最高处四处眺望,北面是深深的山沟,西面民居外也是深深的山沟,南面民居下还是深深的山沟,只有东北面与附近基本等高的山头相连,但人工开挖的山口有十几米宽,垂直落差也有七八米之高。南边对面的炮楼疙瘩,将整个山寨几乎遮挡,沟口外是看不到山寨的。因此,吴氏人便在那山头上修了一个高高的瞭望台,就是现在看似烽火台的高土堆,站在那儿,沟口及周围山头有什么动静,可以说一目了然,尽可掌握。
《子洲文物》一书中介绍,“庄园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东墙残长约30米,东门以北墙体分石筑墙体和土筑墙体两部分,靠近东门的墙体为石筑墙,长14米,高6.2米,由长42.5—62厘米,宽17—18厘米的石块砌筑而成。石筑墙向北依山而建,土筑墙长25米,夯层厚12—13厘米,土质坚硬,土色纯净。东墙东北角有打谷场一处。北墙残长约80米,墙体下部为削山墙,上部为土夯墙,残高2—5米。西墙已残,残长约30米,为石筑墙体。靠近北门处墙体保存较好,残长16米,高6.2米。中部至西门墙体已坍塌。南墙残长约40米,为石筑墙体,靠山体修筑”。“东寨门通高4.85米,顶宽2.7米,底宽3.46米,门洞宽1.7米,高2.35米,深3.46米。西寨门通高6.42米,顶宽2.8米,底宽3.5米,门洞宽1.7米,高2.35米,宽3.5米;北寨门宽1.4米,高2.58米,深3.7米”。“寨门均由石块砌筑而成,内有踏步可登到顶部”。可见是一处“集民宅与寨堡为一体的、具有明显独特建筑风格的民间建筑典范”。
《子洲县志》载,“清朝道光年间,西庄乡吴家山村有一户地主拥有土地4998亩”,说的就是拥有吴家山长胜寨的大地主。据居住在山寨的吴姓唯一直系后代讲,祖上发达之后,就开始修建这座山寨,中间的三个院落,就是吴刚、吴强、吴楠兄弟三人的。听说他们都有过顶子,至于任过什么官职,那就不得而知了。土改之时,吴氏兄弟三人的院落全部分给了当时的佃户,每户一孔,一直居住到改革开放后才逐渐搬走,成了如今的空窑。吴姓财主当时就总共只留下现在居住的一院,而随着岁月的延伸,吴姓的后代也大多各奔东西,分布在陕西、山西省的多个地区。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多少年过去了,由于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现在根据吴氏民居中存有的文字和直系后代的讲述,是不是可以说,长胜寨的第一院建成于光绪丁末(1906),山寨寨门落成于民国五年(1916),这一组民居从开始修建到落成,总计花费了十多年的时间呢?
满院的杂草,掩盖了地面的污迹,四处的断壁,显示了辉煌的没落,可吴氏民居巧妙地利用了三沟夹一峁的独特地形,将山峁的阳面建设成院连院、院顶院的格局,在保持了北方传统窑洞建筑共性的同时,又显现出了卓越的个性风采,不失为“集民宅与寨堡为一体的、具有明显独特建筑风格的民间建筑典范”。
在陇东,差不多每个民间节日都要做面花。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迎请灶神,就要敬供枣山面塑。有的在除夕夜就要用未发酵的荞麦面做成12盏或8盏不等的面灯,12盏面灯代表12个月和十二生肖。到了正月二十三晚上,送...
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对外出旅行充满畏惧。不管是帝王,还是平民百姓,外出旅行之前一定要占卜,挑选吉日出行。天子即位、帝王出行、军队出征这样的国家大事,也会事先占卜,以测吉凶。比如汉文帝在即位之前犹豫...
需要防弹专座的人,非富即贵,一般都是有名的富豪或是国家领导人。大权在握或是富可敌国,都需要时刻提防遭人毒手,暗中不知道有多少枪口正对准着他们。十大世界上最贵的防弹车基本都是在原版豪车的基础上进行改装,...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语言大师。是新中国第一个获得“人民艺术家”的作家。曾任全国文联主席,作协副主席。老舍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如《四世同堂》、《骆驼...
伊拉克节日伊拉克的新年就是回历(伊斯兰教历)的新年,09年的新年是12月18日,回历的1月1日。国庆日:7月17日阿拉伯椰枣节:9月15日...
喀麦隆全称喀麦隆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Cameroun,法语:La République du Cameroun)。国土面积47.54万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中西部,西南濒几内亚湾...
1940年代初期,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开展了新秧歌运动,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学习秧歌、腰鼓,掌握了基本的动律特征和典型的舞姿动态后,升华为规范的、新农民形象的舞蹈动作,形成新型的秧歌和腰鼓,领头...
郎德上寨,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是一个有百户人家的苗族村寨,距凯里市区29公里,距县政府雷山15公里,是贵州省东线民族风情游的重点村寨之一。朗德上寨古建筑群被列为我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
兰亭寺是一座千年古寺,始建于宋代哲宗元祐年(公元1086-1094年),是“院宇弘深的大寺,皇帝赐名为“兰亭禅院”(意为拜佛求学圣地),位于现在宝应县兰亭村内,兰亭村之前原为一座繁华的城镇,后由于发生...
现如今小青年们闪婚的现象非常普遍,当然离婚的现象也是不在少数,当然要离婚也要找一个可以离婚的理由,本站就来为你盘点中国之最中国最奇葩的十大离婚理由。中国最奇葩的十大离婚理由第十位:婚后还要AA制,离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