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残烛犹存月尚明,几家帏幌梦魂惊。《春晓》 唐·李中
37、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戏答元珍》 宋·欧阳修
38、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浣溪沙·咏橘》 宋·苏轼
39、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春日》 宋·汪藻
40、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唐·柳宗元
41、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江村晚眺》 宋·戴复古
42、燕台一望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望蓟门》 唐·祖咏
43、前溪独立后溪行,鹭识朱衣自不惊。《寄张元夫》 唐·薛涛
44、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溪上遇雨二首》 唐·崔道融
45、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桃源行》 唐·王维
46、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冬柳》 唐·陆龟蒙
47、弱植惊风急自伤,暮来翻遣思悠扬。《咏柳》 唐·薛逢
48、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唐·杜甫
49、微吟不道惊溪鸟,飞入乱云深处啼。《题画》 明·沈周
50、万里思春尚有情,忽逢春至客心惊。《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宋·欧阳修
5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5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53、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清·纳兰性德
54、浓睡觉来慵不语,惊残好梦无寻处。《鹊踏枝·清明》 五代·冯延巳
55、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56、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57、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李清照
58、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渔家傲》 宋·李清照
59、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
60、溪上有鸳鸯,艇子频惊起。《卜算子·苕霅水能清》 宋·吴潜
61、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三五七言 / 秋风词》 唐·李
62、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落日怅望》 唐·马戴
63、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观田家》 唐·韦应物
64、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岁暮》 唐·杜甫
65、试数交游看,方惊笑语稀。《春晚》 宋·左纬
66、莫惊时节换,安分看如何。《寒食》 宋·张镃
67、晓鸡惊树雪,寒鹜守冰池。《幽居冬暮》 唐·李商隐
68、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鹭鸶》 唐·杜牧
69、夜来江上如钩月,时有惊鱼掷浪声。《秋霁》 唐·崔道融
70、瑞雪惊千里,同云暗九霄。《雪》 唐·李峤
“关老爷,骑红马,不见金钱只管打”----山东莱州民歌。现在很多朋友的家里,或者公司店铺都供奉着财神,财神真的可以招财吗?民间相信是可以的,但是自己连供的财神是谁,如何供奉都不明白,怎么为自己招财呢?...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
茶,是回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传统饮料,是回族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回族饮茶的历史悠久,相传回族先民在唐朝贞观年间就开始饮茶。“惟回教初传,曾有一部来自海路,盖居苏杭,产茶之区,回民或此时染有嗜好,...
在陇东,差不多每个民间节日都要做面花。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迎请灶神,就要敬供枣山面塑。有的在除夕夜就要用未发酵的荞麦面做成12盏或8盏不等的面灯,12盏面灯代表12个月和十二生肖。到了正月二十三晚上,送...
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对外出旅行充满畏惧。不管是帝王,还是平民百姓,外出旅行之前一定要占卜,挑选吉日出行。天子即位、帝王出行、军队出征这样的国家大事,也会事先占卜,以测吉凶。比如汉文帝在即位之前犹豫...
需要防弹专座的人,非富即贵,一般都是有名的富豪或是国家领导人。大权在握或是富可敌国,都需要时刻提防遭人毒手,暗中不知道有多少枪口正对准着他们。十大世界上最贵的防弹车基本都是在原版豪车的基础上进行改装,...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语言大师。是新中国第一个获得“人民艺术家”的作家。曾任全国文联主席,作协副主席。老舍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如《四世同堂》、《骆驼...
伊拉克节日伊拉克的新年就是回历(伊斯兰教历)的新年,09年的新年是12月18日,回历的1月1日。国庆日:7月17日阿拉伯椰枣节:9月15日...
喀麦隆全称喀麦隆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Cameroun,法语:La République du Cameroun)。国土面积47.54万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中西部,西南濒几内亚湾...
1940年代初期,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开展了新秧歌运动,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学习秧歌、腰鼓,掌握了基本的动律特征和典型的舞姿动态后,升华为规范的、新农民形象的舞蹈动作,形成新型的秧歌和腰鼓,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