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先民,驻足赣南,垦荒种茶,长期劳动生息中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同时创造了自已喜爱的赣南采茶戏,客家人独特的性格特征与精神需求决定着采茶戏的艺术形式和表现内容。客家人的兴盛与变迁带来了采茶戏的繁荣与发展。采茶戏与客家人相依为命、生存繁衍。
早期,一部分汉人自北向南迁移,先后来到赣南称为客家人。
赣南山区,气候温暖,雨水充足,土地肥沃,交通闭塞,优越的地理环境是客家先民驻足的良地。赣南是较早的客家聚集区与聚散地,也是当今客家人的大本营之一。全区18个县(市)均属客家,除赣州市及信丰嘉定镇外其他基本为纯客县。700多万人口95%是客家人。客家人以其勤劳勇敢的精神开辟了赣南这块古老的山地,在创造了丰富物质财富的同时又创造了自已的精神财富--赣南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俗称"灯子戏"、"茶篮灯",亦名"三脚班"。她贴近生活的戏剧内容、幽默风趣的喜居风格、短小精悍的"三角班"体制,运用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及模仿动物形象的表演艺术,活泼明快、优美抒情的民歌体音乐,配以勾筒正反弦与民间锣鼓的伴奏形式,加上头带一把抓(罗帽)、身穿三花衣、腰系白堂裙、腿穿灯笼裤的独特服饰,构成了赣南采茶戏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风格而深受客家人民的喜爱,成为祖国百花园中一朵姹紫嫣红的山茶花。
客家先民落户赣南山区"靠山吃山",他们在山上垦荒种茶。茶业不断发展,至清代名茶盛行,列为贡品的有赣县"储山茶",会昌"盘古山茶",而最具代表的要算安远的"九龙山茶",九龙山因此而成为当时远近闻名的茶区。客家人一边采茶一边唱着茶歌。最早的茶歌有"十二月采茶歌"。从正月顺次唱到十二月的叫"顺采茶",从年尾十二月唱到年头正月的叫"倒采茶",唱春夏秋冬的叫"四季茶"。
随着茶歌的传唱与发展,客家人加上采茶、摘茶的动作,借以当时盛行茶区的马灯、龙灯和狮舞形式,发展了载歌载舞的茶篮灯。茶篮灯的出现很快被客家人所接受,每逢年过节或茶山开市均以茶篮灯助兴而倍受欢迎。随后,在茶篮灯的基础上客家艺人根据上山、进坑、过桥的动作,结合茶山劳动的情节,配以锄头、茶篮、手巾为道具,把原来十二个茶女,二个男队首的"十二月采茶歌"缩减为二女一男,女的为大姐、二姐,男的叫茶童,并由原来的一唱众和改为载歌载舞,姐妹对唱,茶童手摇纸扇,插科打诨的小戏《姐妹摘茶》;与此同时,根据客家儿童生活情趣为内容的编有一个以大姐、二姐、三郎子戏耍板凳的小剧叫《板凳龙》,就此,"两旦一丑"的三角戏在明朝末年从茶篮灯的母胎中脱颖而出。二十世纪中期统称为采茶戏。
客家人的性格特征、精神需求和生产形式决定着采茶戏的表现内容与艺术形成。客家人热爱劳动,从事茶业劳作,传统采茶剧有《南山耕田》、《打猪草》、《捡田螺》、《盘花生》、《阿三打戏》、《九龙山摘茶》、《姐妹摘茶》剧目;客家人热爱生活,向往爱情,传统剧目有《俏妹子》、《俏同年》、《钓虫另》、《老少配》、《满妹子添喜》;客家人为养家糊口常出外经商,传统剧目有《上广东》、《卖杂货》、《卖花线》、《送哥卖茶》;客家人勤俭持家,反对嫖赌和吸洋烟,传统剧目有《大劝夫》、《四姐反情》;客家人常以手艺谋生,传统剧目有《补皮鞋》、《补缸》、《补磁碗》;客家人乐观开朗,性格幽默,传统剧目均为喜剧,诙谐的语言和运用众多的谚语,歇后语和采用正话反说来达到喜剧效果,如"十二月的蛤蟆--难开口","一个人打线--连累别人","头上的虱子--明摆着","三个指捡田螺--包稳"和明明是骂人却说"你发财发到死,走路看不到后脑壳",明明被人踩一脚而又痛又气却说"一只脚五个脚趾拿你踩出四个丫叉来了"。
客家人长期居住山区,从事摘茶劳动,他们从中提炼出采茶戏独特的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这一表演艺术,如根据上山腿蹲、挑担肩压的形体动作创造的矮子步成为采茶戏表演艺术的基本形体动作与舞姿,其双腿前蹲,脚跟提起,趾尖落地,向前移动,艺人形象地概括为:狮子头、老虎背、鲤鱼腰、狗牯尾、猴子跳架拐子腿,行如蝴蝶走如水"。根据摘茶时,客家茶农一手摘茶,一手需用扇子不停地扇风,这样才能使茶叶不烫而确保茶末纯真。创造的扇子花广泛运用于采茶剧舞台,时而不鞭,挥弋千里;时而成笔,书写绘画;时而为茶篮,时而又成锄头,运用自如,变化无穷。艺人把扇花形态归纳为:"过头象葵花,落地滚西瓜,平舞似流水,左右如月挂"。根据摘茶时用右手采摘,左手持手巾时而擦汗水,时而遮日头,时而作茶篮盛茶,艺人创造性了单袖筒,成为采茶剧独具的服饰。说它独具是因为单袖筒不同于古曲戏中的水袖,其一,采茶剧是男角穿戴而不是女旦;其二,是固定在左手而不是双手。单袖筒运用舞台,表现各种情绪,如龙凤飞舞则为喜,拂袖而去定是怒,扬头遮脸是为羞,垂手而立乃是悲,上下舞动以示乐,挥袖飘扬为再见,灵活多变,形象易懂,艺人总结为:"站时吊马脚,挥动像狗履,游走如蛇过,龙头又凤尾"。
采茶戏小丑的表演动作是根据茶山动物摹仿而成,更具特色,如"另子撒尿"、"猴子洗脸"、"蜻蜓点水"。"懒猫抓痒"、"鸡公啄米"、"画眉跳架"、"乌龟扒沙"、"老鹰展翅"、"狗牯摆尾:等为小丑刻画人物,表现内容注入了新鲜血液,因此有人说赣南采茶剧是"三角成剧,小丑当家"。小丑独特而形象的表演艺术成为采茶剧特具风格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数百年来,赣南采茶剧演的是客家事(内容),穿的是客家衣(服饰),说的是客家话(方言),唱的是客家歌(茶歌),跳的是客家舞(表演),从而伴随客家人劳动生息,代代相传。
客家人的兴旺与变迁带来了采茶剧的繁荣与发展。清乾隆年间后,赣南战事平稳,生产发展,客家人发展到顶峰,如《客家学概论》(谢万陆著)载: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宁都客家人增至355985人,与以前相比翻一番。于都县至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增至8600户,78050人;至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增至46850户,359550人。兴国县至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达到28117户,126475人。此时,赣南采茶剧出现有"长日演来三角剧,采茶歌到试茶天"的乾隆年间(见清乾隆江西铅山诗人陈文瑞《南安竹枝词》和"满面烟灰十指黑,出看采茶也入魔"的嘉庆年间(见《信丰县志》卷十五,艺文"四")及"琵琶斜拨月琴张,月下争看窈窕娘"的光绪年间(见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长宁县志》灯剧竹枝词)。三个鼎盛时期。采茶剧班社由少到多,由娱乐型到职业化,由农村进入城市官府,赣南各地一时处处是"采茶歌声满城乡"的繁荣景象。
清光绪年后一段时间,由于赣南战事频繁和政府的"平暴"、"驱流寇"及"禁演采茶淫戏"榜文,使至大批客家人先后离开赣南逃生于闽、粤、湘、桂及东南沿海地区,采茶戏随之流传,其流向路线大至有四:
(一)向东北,经武夷山脉流向闽西的宁化、建宁、邵武、光泽,进而传至赣东、赣中各县;
(二)向东南,出闽西"经漳州一带,传至台湾,成为歌仔戏形成的基本因素"(见《中国戏曲志·福建卷》综述部分);
(三)向西南,经粤东、粤北,尔后进入桂南。粤东曾盛行采茶戏,"从此业者,多属赣南客族中的放荡少年"(见罗香林《粤东之风》书)。广东的和平、五华、新丰、翁源、连平、南雄、始兴、曲江、仁化、英德等地均有赣南采茶戏班出入;桂南玉林、钦州、梧州和南宁一带的采茶戏同赣南采茶戏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
(四)向西北,经万安、遂川沿罗霄山脉向赣湘交界处流动。上述地区皆可找到赣南采茶戏的"遗言"、"踪迹"。
客家人的变迁,加速了赣南采茶戏的传播与普及。
生活中拥有许多潜在的危险,有可能随时会出现,尤其是无法阻挡的那种灾害,不仅仅是人类的死亡,还会给整个大自然带来难以磨灭的损伤。今天排行榜123小编就来为大家列出世界十大灾难,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什么是天才,天才就是在智慧上超乎常人的人,他们的事迹和成就都可以说能让人惊叹的,那么到底有哪几位天才是公认的呢?下面本站就整理了世界十大天才,一起来看看吧!一、牛顿在世界十大天才中牛顿是英国人,被评价...
迢迢牵牛星两汉 佚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燕歌行二首·其一魏 曹丕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
根据美国CNN的研究,认为七种最让阿根廷人喜欢的食物如下:1、烤肉 Asado虽然这道菜在其他国家不过被称为“烧烤”,不过阿根廷的烧烤却是具有相当学问的,对于阿根廷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家庭烧烤或与朋友在...
春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节日,俗称“过年”。农历正月初一,即大年初一,也称“元日”或“元旦”。“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元是首的意思,“三元”就是一年的开始、四季的开始、12个月的开...
中国古代阅兵有数千年的历史,第一部编年史《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指国家的公祭仪式,“戎”是国家的军事行动或战争。阅兵仪式,既是“祀”,也是“戎”,是当之无愧的国家大事。孟津观兵伐纣...
在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广场的绿树鲜花中,一座标志性建筑巍然矗立,这就是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这座为纪念对日作战中英勇牺牲的23名苏联红军贝加尔湖方面军飞行员而修建的纪念塔,是当时苏军在东北各地所建纪念塔建筑...
“百鸟衣” 是苗家人不老的传说。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就流传着“百鸟衣节”这个古老的节日。在杆洞乡,苗家每年都会欢度这个盛会。苗家人无论男女老少,个个身穿节日盛装,精神饱满,围在村中的平地上。苗哥们兴高采...
“青砖碧瓦古民房,翘角雕檐图画廊。”好一幅炊烟袅袅、生活安详的民居图景,这就是广西灌阳县月岭村今天的写照。被称为桂北民居“神秘的大观园”的月岭村,以规划得体,施工精巧的古民居建筑而成名,现在是广西重点...
沈万三故居,位于周庄镇东垞。是周庄富贵园根据历史资料和历史原貌,在原址精心设计、精心修建、精心布置的仿明式建筑。故居参照沈万三致富的各种传说、经商的坎坷历史、一生的传奇经历和沈家生活起居的场景,通过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