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县城的尘封历史一旦揭开,有太多太多的传说故事。
武平县城有一条“大水圳巷”。位于现在建设银行武平支行的左侧,往西,直到三段岭“古井”。这是一条旧巷子,“大水圳”是怎么来的?“大水圳巷”又发生过哪些历史故事呢?
所谓“大水圳”,是指从北门窝过来的一条排水道。北门窝就是现在的红东村北门坊。北门坊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面有东安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北门坊,从鼓楼脚下到东安桥,有10多口池塘,三面山上有茂密的树林,平时池塘有泉水,都不会干涸,但是,一到下大雨的时候,池塘无法容纳,大水便往南从东安桥洞直下。为此,人们砌了一条大水圳,让大水直排到东门溪(平川河)。东安桥下有个桥洞,宽约2米,高约3米,长约15米,不是下大雨的时候,水很浅。这个桥洞,在抗战时期,成了附近人家的防空洞,可藏四五十人。1938年6月、1942年8月,日寇军机两次轰炸武平县城,东安桥附近人家的老弱妇幼,就在这桥洞下躲避,现在八九十岁的老人还记忆犹新。
“大水圳巷”大概形成于宋绍兴四年(1134年)武平县城开始夯筑土城之时,到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武平修建砖城的400年间。此时,武平县城有东、西、南、北四大城门。后来,人们一般把三段岭古井到东门城门内一段,叫“大水圳巷”。1995年,政府路旧城改造,从东安桥沿新的政府路直到广场,重新修建了一条更大的下水道,而原先的“大水圳”排水量大大减少了。
“大水圳巷”历宋元明清,其实是一条古街——东门街。街上有卖油盐烟酒的日杂店,有江西樟树人开的中药铺“黄永安堂”,有豆腐作坊,有宰杀牛羊猪和卖鸡鸭的市场(在梁山书院东侧)等商铺10多家,到民国时期还设有银行(古井东侧,新中国建立初改为新华书店)。明朝弘治年间(1502年)扩建县城后,在东门城外,才逐渐有了直街(位于今图书馆、新华书店面前)、横街(今东门大桥至紫金大酒店)及河沟街(今为广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建成东门大桥(原名叫“翔凤桥”),起初是木桥,1887年改为七孔石桥。
早年平川河水量丰沛,商船停在东门桥下,从广东运来的食盐、布匹等日用品抵达武平,又把武平的农副产品销往广东。东门街又往桥东头延伸,在东门大桥东头南面河滩上开设“牛纲圩”(逢六)。整个东门街商业圈逐渐繁荣起来,大小商铺100余家。不过,整个东门街(含直街、横街),街道狭窄,约2米宽。有人形容,站在东门街上,两手张开,可以一边买香烟,一边买火柴。但是,街道干净整洁,无人占道摆摊。店家礼貌待客,童叟无欺。农历逢一、六为墟日,十里八乡的人们到县城赴墟,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大水圳巷”的西头有口千年古井,叫“三段岭古井”。民国《武平县志》称,“城内诸井建筑,以此为最,井深而泉清。”据说井里的水是从西山那边过来的。井里打上来的水,可以张口就喝;井水是甘甜的,而且冬暖夏凉。夏天时,水是凉爽的;冬天时,水会冒气,一点不冻手。因为水质好,好远的人家,都会来这里取水,拿回家沏茶。千百年来,这口古井,为周边上百户人家,源源不断地提供甘甜的无污染饮用水。
三段岭古井,是县城最古老的建筑之一,或许比建于宋朝时候的“南安门”还更早一些。武平县于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建县,县署设在武溪源(今中山镇),直到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经朝廷批准,使相张浚在“南安镇”修筑武平土城。宋隆兴元年(1163年),县署从武溪源迁到“南安镇”。据此可见,在南宋绍兴四年建县城之前,此地叫“南安镇”,且此地已有不少人家居住。有人家就会有水井。
三段岭古井,犹如一位历史老人,千百年来见证了朝代更替,人事变迁。1860年太平天国失败后的残兵败将,攻陷武平县城,抢杀掳掠,后世留下“三段石上,三段石下”的“窖经”(又叫“窖诀”,一种揭示窖藏地址的暗语)。1930年6月,红四军主力进驻武平县城,毛泽东率前敌委员会驻在古井前侧的梁山书院,红军战士每日到古井打水,毛泽东和红军战士喝的就是出自古井的甘甜泉水。从梁山书院到陈毅的住所——红四军政治部驻地三官堂,古井是必经之地。如今站在古井旁,抬头往南,仍可清晰看见梁山书院侧墙上当年红军留下的醒目标语。
喝着三段岭井水的人,有的靠勤奋于清光绪年间考中了举人,有的于1924年发起创办武平中学,有的于1926年投奔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有的于1927年投奔广东海陆丰农民运动,有的于日本投降后被派到台湾任接收大员,等等。
据《汀州府志》记载,“宋端平年间,县令赵汝滠重修县城,周围280步,开设三座城门,曰:东门永平,南门南安,西门人和。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郡丞黄冕和通守刘渊修建砖城,十五年竣工。开设城门四座,东门迎春,西门秋成,南门南坪,北门北高;东、西水门两座。崇祯元年(1628年),知县巢之梁增高城墙三尺。清顺治、康熙年间进行过修葺。”可见,武平县城历史上先后有七座城门。直到新中国建立之初,南安门、砖城墙与四大城门还在。1951年,开始拆除城墙,城墙砖用于建亭子岗武平一中教室及县医院等,至1965年最后拆除东门城门及楼上文化馆,城池仅剩宋代的“南安门”。
在“南安门”北边的地方,叫县衙前“学坪里”。据国民《武平县志》载,“宋隆兴元年(1163年),知县事王正国创筑县署,在人和坊东,兴贤坊西。”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在此设“黉宫”(学堂)。据此可知,当时的“兴贤坊”就在现今的政府广场的东边(含财政局)这个地区。兴贤者,乃兴教办学培养人才之谓也。
但是,说起“南安门”这个名字,近代以来,大多数的武平人都不知所云,只有说“三官堂老城门”,人们才会恍然大悟。
“南安门”城楼东侧的“三官堂”为何众所周知呢?据说,明清时期,“南安门”脚下,有一户钟姓人家,祖孙三代,出了三位高官,后来,他们在南安门城楼东侧,出资捐建一座学堂,取名“三官堂”。到民国时期,政府以三官堂为基础,扩建为武平县城厢中心小学,后来随着生源增加,又在三官堂脚下“祝圣寺”设第二校舍,在七坊东门坝设第三校舍,北门坊设第四校舍,均为初小。高小设在三官堂。城厢各小学(含文溪、凹坑、汾水、下东、南通等)的高小学生都集中到三官堂上学(住校寄宿),直到1958年,搬到“考棚里”,改名“武平县实验小学”。原设在考棚里的武平中学迁到亭子岗,改名“武平一中”。原三官堂的校舍逐渐改建为县政府的干部家属宿舍楼。因此,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把“南安门”称为“三官堂老城门”,而无人称呼“南安门”这个古老的名字了。
1930年6月,红四军进驻武平的时候,毛泽东率领前敌委员会驻梁山书院,朱德率领红四军司令部驻考棚里。三官堂是陈毅率领的红四军政治部驻地。“梁山书院”加上“三官堂”,两个有红色记忆的旧址,正好在新建的“兴贤坊历史文化街区”的东、西两端,堪称“双璧”,必定会为这个工程增加许多亮色!
武平夏、商时属扬州之域。西周属七闽地,东周称越国地。秦属闽中郡。汉时为南海王织的封地。吴时改属建安郡。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晋安郡,领八县,其一曰新罗,武平为新罗县地。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置汀州,设南安(今平川镇)、武平(今中山镇)二镇,隶长汀。南唐保太四年(946年),并南安、武平2镇为武平场,场治在武溪源(今中山镇)。宋淳化五年(994年)升武平场为武平县。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汀州改为路,隶福建行中书省。十八年(1281年)汀州路所属6县为元世祖忽必烈女儿鲁国公主囊加真的封地。十九年福建、江西二行中书省合并,置福建宣慰使司,武平隶之。明洪武元年(1368年),汀州路改称汀州府。嘉靖十一年(1562年)五月,析武平、上杭、江西之安远、广东之兴宁程乡部分地域置平远县,隶江西赣州。翌年正月,还上杭、武平、安远三县地域。清代,武平仍属汀州府。
民国2年(1913年)废除府州制,以省统道,以道统县,武平隶汀漳道。民国15年废道,以省统县,武平直属福建省。民国22年12月,十九路军发动反蒋“闽变”,成立人民革命政府,福建分为4个省,武平隶龙汀省。民国23年2月“闽变”失败,福建省划为8个行政督察区,武平隶于第八行政督察区。不久,第八区改称第七行政督察区。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武平县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组成部分。1929年10月成立武平县苏维埃政府,1930年11月成立杭武县苏维埃政府,均隶属于闽西苏维埃政府和福建省苏维埃政府。自1929年至1934年工农红军离开中央根据地北上抗日时止,武平境内国民政府县乡政权并未全部消亡,实际上是两种政权同时并存。红军离开中央根据地后,武平县苏维埃政府逐步停止活动。
1949年5月22日,第七行政督察区专员练惕生,与李汉冲、傅柏翠等人向毛泽东、朱德发出通电,宣布脱离国民党政权,接受共产党领导,成立闽西义勇军临时行动委员会。翌日,武平县长练平率政府官员宣布起义,成立闽西义勇军临时行动委员会武平分会。不久,国民党军队残部胡琏兵团窜扰武平。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7日武平县解放。建国初期,福建省下设八个专区,武平县隶于第八专区。1950年4月4日,第八专区改称龙岩专区。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行政机构处于非正常状态。武平县先后成立“武平县军事管制委员会”、“武平县革命委员会”,均隶属于“龙岩地区军事管制委员会”、“龙岩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9月18日,撤销龙岩地区革命委员会,恢复龙岩地区行政公署,武平县仍隶属之。
武平县名的由来清康熙《武平县志》、乾隆《汀州府志》均称武平“以其地但彝、人尚武”而得名。民国《武平县志》认为:清代全祖堂《经史问答》云:“南海境中有地名南武,……近于今之汀”。南武下面分别添上安平,遂成南安武平。这就是“武平”二字的由来。
平川城:从建县至今都是武平县行政和经济文化中心,发源于雄奇丰饶之梁野山的平川河滋润哺育了千年古城,故以平川得名。建县时并无城,宋绍兴四年(1134年),使相张浚构筑土城,有东(永平)、南(南安)、西(人和)三门。此后几经兴废,元至正年间,县尹魏侃夫对土城重修,仅留二门。到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兵部主事王琼改土城,修筑砖城,历时三年竣工。此后历经明崇祯年间和清康熙、嘉庆时进行城墙及城楼设施修建,直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建县数百年的武平城(含城外南门街)面积仅0.6平方公里。
武所城:县城南边10公里处,建县前为武平场场治,位置显要,为“全汀门户”,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筑砖城。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筑新城,新老两城共开八门,名迎恩、永安、平定、常乐、朝阳、水门、文明、通济,武所城清初遭清兵三次屠城洗劫,破坏极大,现只剩老城迎恩门。
岩前城:县城东南40公里处,与广东蕉岭接界。明崇祯初建砖城,设迎禧、靖远、阜安、宝艮四门,崇祯五年竣工。
万安城:县城北5公里处,元至正末年(1368年),因盗寇蜂起,当时离任县尹魏侃夫为保境安民率乡民所筑。 何屯营。县东2.5公里处,五代时,何统使在此驻军练兵,今旧址犹存,现地名为平川镇七坊屯里,何屯营是武平最早建筑的城池。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
驱车从塞浦路斯首都尼科西亚向西行驶,快到旅游胜地帕福斯时,眼前出现了一片宁静的海域。海水的颜色淡淡的,格外温柔,不像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地中海那样蓝得深不可测。人到了这里,只觉得心化了,除了温柔地凝视着海...
玉环是中国文旦之乡,文旦种植有上百年历史,该果营养丰富、清甜爽口、清肺润肠。玉环位于浙江东南沿海黄金海岸线中段,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温和湿润。玉环县是国家级文旦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