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安徽枞阳浮山(2)

经纶酱2023-07-25

浮山的主要寺庙古迹

敕赐大华严寺古为浮山寺,南陈智者大师创建。北宋时,远禄来此开坛说法,香火旺盛。据传,远禄曾梦“青鹰入怀”,次日即有精通《华严经》的义青禅师前来拜见,故得悟而改寺名为“华严寺”。在远公拓地扩寺之初,因得舒州知州吕济叔和巢湖周同的资助,筑屋周列、规模空前。时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富彦国等多来朝礼问法,与远禄十分友契。继远禄者,有晓云、大通、古庭等。其时,浮山周围十余里山场、田地均为该寺所有;金谷、会圣、观音、佛母、普陀、白云诸寺统归华严。

元季庙毁。明洪武二年(1369年),高僧净康重建华严,成化中又毁于火。明万历年间,太史吴应宾、大司马吴用先捐金恢复寺观。邵武太守阮自华、吏部侍郎刘东星上疏神宗,请旨护寺。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得旨归还道场。时逢云南高僧朗目本智禅师至此,宏演宗风,大振沙门。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三月二十八日,皇帝、皇太后使钦差任大用赐《藏经》五千余册于寺,赐朗目紫衣袈裟一件。万历三十年(1602年),全寺重修,诸佛再塑。其间沈王又赠万金造起大殿,人称“沈王殿”。朗目后,有憨山、博山、觉浪、文若、古庵相继。清康熙年间,安徽巡抚,桐城县令及安庆府内官绅,恭请无可禅师方以智住持华严。因无可云游在外,遂派山足来华严监院。山足不负师命,于1677年建成“藏经阁”,第二年又建“新普同塔”,寺貌大为改观。

1682年,清大学士张英,将康熙御笔所书《心经》石刻初拓本送至华严寺珍藏;大批乡贤故老,如何如宠、钱田间、姚康、吴道新等,先后来此酬唱诗文,曾留下许多珍贵的墨宝。

华严寺位于妙高峰下,前临银涛推涌的白荡湖。抱龙峰耸左,天柱峰持右,据张英记载:全寺“建置宏敞,楼观轩翥,金碧辉映”。山门坐北朝南,门额曰“敕赐大华严寺”。入门可见“御碑亭”,内供圣旨碑。前殿供三尊大佛,额为明沈王所书“浮幢净土”四字。佛后立一直匾,刻“敕赐护国大华严寺”。殿前置有大铜炉一尊、大铜瓶一对,为明御史方孔炤捐造。殿后是“藏经阁”,列藏经四柜,上标“御赐藏经”。阁旁有“阅藏房”,阁后为禅堂。堂上有“远禄宗坛”匾一块,为明李戴所题。清无可禅师又亲书“九一堂”,置于其上。堂左为方丈室——“慈云普覆”,为皖抚郑某所书;堂右为“枱华居”,由无可禅师题名。寺东建有“十王殿”,居中即为“新普同塔”。

华严寺毁于清末。房秩五先生在古寺的遗址处创建浮山公学,即今浮山中学之前身。

金谷禅寺建于宋代前。因寺前有株木莲树,故俗称“木莲阁”。入山门,步石级,可达大殿。殿两厢是倚岩而建的东、西楼,左侧是选佛岩,岩下建有僧厨。全寺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

宋时,大通禅师结庵于此,初名“绿萝庵”,陆元钧有记,刻于殿后石壁上。其后,有高僧古庭、大迁、如金、如谷、如岩、如浮、西宗、以德、慈明、了悟等,均在此开坛传戒。

万历甲午(1594年),吴应宾造丈六金身供奉寺中,其兄吴济宇又捐资嵌岩为殿,架石为楼。龙宫鹿苑,各争其胜。

清末,太平军破浮山寨,佛毁寺残。民国初年,再塑木质丈六金身,50年代又毁。现寺内大佛,是1987年由浮山管理处从苏州迎至,高4米,重1.5吨,安于莲花座上。宝座为石雕,9层,高2.3米,系宋代制品。宝座东前侧,悬吊大钟一口,系明代铸造。佛后石壁上,尚保存着宋、明佛雕29尊;大佛右安置着元代高僧古庭禅师的衣钵塔。大殿拟定修复,寺额已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书。现住僧安修、望山等,募资塑佛像3尊,以供人礼拜。

会圣禅寺位于浮山中部,为江左名刹。该寺建于晋梁,衰于五代,兴于赵宋。至明万历年间,香火日盛。此寺为圆鉴大师远禄给欧阳修说法处,也是远公着书处、坐化处,一直为人景仰。后在此住持的有义青、晓云、思公、端公、澹居、清隐等,多有建树。明天启三年(1623年),汪之广建“九带堂”于会圣岩顶,毁于清末。寺门前现耸立着一株约300余年的古银杏和一株约150年的古冬青,周围万松出径,翠竹婆娑。入门即见远公塔院,塔右为殿,均依岩而建。前殿供弥勒佛及韦驮,后殿供三尊大佛,殿后石台上,安置着圆鉴大师的玉雕像。

会圣禅寺毁于太平天国时期的浮山之战。清宣统二年(1910),重建瓦房三大间。1986年浮山管理处主持重修,现已初成,全寺占地面积1080平方米。寺匾“会圣古刹”为赵朴初手书。住持修顺新塑观音、地藏二佛像,重整仪轨,管理井然。

壁立岩寺初为道观,因宋代张同之在此面壁修道,故名。明万历年间,改为佛寺。有老僧德空及其徒碧云住此,曾兴建“大士阁”,供奉大士像,香火渐盛。寺前原有“夕阳楼”一座,古朴典雅;寺旁建有僧房,共占地224平方米。清嘉庆时,有高僧慧莲在此驻锡,并于寺西建起“渡仙亭”,与“夕阳楼”相峙。寺庙毁于清末,但香客依然不绝。

观音岩寺古称“啸月岩”,位于浮山西部,占地580平方米,寺名为明安庆知府赵寿祖题。前有僧房数楹,倚岩添瓦,就石为门。岩内设有“大士阁”,供奉白衣观音,门外有“云锦廊”,系明代连云禅师所建。是寺于50年代拆毁,今拟复建。

佛母岩寺因岩形如筛,俗称“筛子岩”。岩内建有准提殿,供三眼六臂准提观音,故称“佛母岩寺”。殿前有堂,系垒石而筑。全寺占地约240平方米,为明代深修和尚所建,现已毁。

普陀岩寺昔为僧人结茅禅修之所,距会圣岩约一里。宋欧阳修拜访圆鉴大师后,常偕友人在此弈棋、饮酒,故又名“醉翁岩”。欧公去后,寺庙荒废。明万历年间,如法和尚募资重建,恢复旧观。现岩存庙毁。

报亲庵在墨历、掌岩之西麓。旧名“在陆居”,或曰“在陆山庄”,今称“陆庄”。1611年,方以智祖父方大镇辞官归里建此山庄。庄中有堂,名“此藏轩”,为方大镇亲题。墨迹刻石,嵌于壁中。明末张献忠部过境,全庄被焚,独存此轩。清兵入关,方以智出家为僧,云游在外。其子中德、中通、中履,为迎养其父,重修此轩。时宣城学者施愚山与方家友善,题名曰“报亲庵”。以智逝世后,中德又于庵东“庚月亭”旧址上,新建“四代祠”。其住持为法澄。庵与祠毁于清末,遗址尚存。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