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广东梅州佛教香花科仪(打莲池)

旭昇子2023-08-12

广东梅州佛教香花科仪 打莲池

梅州佛教香花科仪中流传了几百年的《打莲池》,相传源于佛家弟子目莲救母的故事。它集中了佛教仪式、文学、音乐和舞蹈于一体,是具有表演性的佛教科仪。通过边走边唱,时而回旋脚步并顿锡杖,时而舞动光烛、摇银珠杯,把目莲救母时穿火阵、破地狱的情景演示得气氛热烈而庄重,具有消灾祈福,宣传敬老重孝的功能,也阐述了佛家慈悲的教义。

打莲池又称莲池舞,属佛教舞蹈,源于客家地区“香花佛事”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约有300年历史,主要流行于梅州市蕉岭县附近村落。

“打莲池”是为女性亡者做香花佛事的舞蹈,源于《目莲救母》的民间传说。相传,目莲为佛之大弟子,为救母亲出地狱,持神通广大的法宝池杖(锡杖)破地狱(莲池)救母亲脱离苦难,打莲池自此而生,并于清乾隆年间(约1753年)流传入蕉岭地区,由蕉岭“白马寺”林福祥师公传入,再传 “千松庵”弟子释盛辉,并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一种佛事舞蹈。

表演场地通常设于庵庙或灵堂前。表演者全为斋嬷(尼姑),由3至24人不等进行表演。依表演人数不同,分别称为“单莲池”(两人)、“双莲池”(四人)、“八角莲池”(八人)等,如此类推直到24人。表演者以黑色大襟衫、黑长裙为服饰,莲池杖、珠杯、小锣、小钹等为主要道具。

表演时,以锣鼓打击乐配以清唱,边唱编舞,动作包括唱、跳、念、做。

首先,在厅堂中央放置莲池盆,表演者面向案桌站立,手执小钹、小锣或执香,边随着节拍敲击手中乐器边吟唱“安池”、“告佛”等内容的佛曲。

接着起舞,表演者改执池杖、珠杯,边唱边舞,依次吟唱“劝善”、“探阴”、“破狱”曲,同时围着莲池盆,面向莲池或按顺时针方向,面向各方位做动作。

舞蹈的基本动作有“毫光指”、“点步转身”、“执杖摇杯”、“举杖划杯”、“横杖跪拜”、“抡舞杖花”、“指转杖花”、“池杖绕背”、“杖凿狱门”、“舞香背香”、“鼎指端碗”等。

锣鼓打击配乐的板式分为流水板、短字板、两下半鼓、快板、长七字歌、仰启慢板、禅板、普庵注板、一下半慢板、锣鼓快慢板等。唱词有固定唱本,亦可即兴发挥,褒贬现场人物,教化味道浓重。乐曲哀婉,随表演者动作演唱,营造氛围。

莲池舞表现了客家人的孝道精神,反映蕉岭客家人讲求仁义孝道,敬畏天神,重视丧事礼仪的习俗,体现了儿女对母亲的孝道以及生者对女性的尊重,对研究客家民俗学的特殊价值。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