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到时水稻不会抽穗,但是到夏至就抽穗齐了。一到“粮尾”时,农家便巴望着早稻成熟,一天挨着一天巴望着。
原来蝉在提醒农家振作!
十天之内抽穗齐,过十天,稻穗灌浆下垂,再十天,这时大约是小暑过后五天,早熟的稻子可勉强收割了。岁月催人老,可是这时却巴望日子快一点。
农家在早稻成熟之前为了济急提前开镰,割一点稻子充饥,莆田话音叫“希怀”,“希怀”往往是在小暑那一天。
很灵验的农谚。六月初三下雨,这个夏天就会多雨凉快,但未必都是好事。经常下雨,空气湿度大,人比较容易生病。稻草、谷子也不容易晒干,刚晒出来,看看又要下雨了,又得收起来,如此多次反复,令人疲惫不堪,乃知祸福相依之理。
莆田南北洋平原夏天一般刮东南风,下半夜常刮西风。一旦刮北风或东北风,则是台风要来了。南洋平原话音“告当当”原来指的是稀饭稀到都是汤,几乎看不到米粒的样子。说天气“告当当”,意思是“到处都是水”。过去木兰溪流域河道弯曲,年年台风暴雨闹水灾,田野上都可以撑船。
岸是伟岸高大。在南洋平原上看,北面有闪电,一般不会下雨,但是第二天会有大南风。
如果西面有闪电,不必去理睬,一般不会有雷阵雨。
这个谚语灵验,我怀疑“赤营”应该是东峤镇的“赤歧”之误。赤歧在南洋平原的东南方向。如果闪电在东南方向,雷阵雨说到就到,抱孩子跑进门内都来不及。
雷拍昼,雨现到。雷阵雨,莆田人叫“西北雨”,通常是在午后,雷越早越可怕,雨也越大。如果中午打雷,雨马上就到。如果傍晚或夜里才打雷,那就叫“西北尾”,即使下雨也是小雨。莆田有“西北雨”时,常常是连续几天。但是第一个雷阵雨往往是小范围小中雨,一般是第二天雷阵雨才会下到南洋平原上,所以老家有“第二个西北(雨)”的说法。第三、四天下“西北雨”可能性也比较小。
“西北雨”来去突然,常常是桥或路的这边有,那边就没有。
晚上看到一块乌云孤零零地飘过天河(银河),这是很奇异的天气现象,常常会连续下十几天的雷阵雨。
旧时有田地又没有足够劳动力的人家通常要雇佣短工割稻子。短工来自“界外”,他们的农作物主要是地瓜,所以早稻成熟时他们家里没有农活,就出来受雇赚钱。南洋平原上稻子割完了,北洋平原上水稻也成熟了,他们从南洋平原一直割到北洋平原。晚季水稻却是北洋平原上先成熟,所以他们就从北洋平原一直割到南洋平原。农家顺应天时,方有岁月悠长。
晚季水稻插秧一般是在大暑节气里完成,最晚也得在立秋节气到来之后几天内插完。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就以阳历8月1日前为限,最为简易。
七月最为炎热,中元节祭祀祖宗,俗语谓炎热乃因“公妈挤”。祭祀之后纸钱烧成灰,被风飘起,人们说公妈走了,“天时”转凉了。这时如刮小小的东北风,叫做“秋风头起”。天顶月圆,人间月半,中秋节最是令人思家。
七月种葱,八月种蒜。有了葱蒜,生活就有滋有味。
。立秋、处暑是一年中最炎热的两个节气。处暑的“处”字意思是“止”,因为热,却顺理成章地被误解为“到处热死了”。物极必反,热极凉来。
白露过后,一般不会有雷阵雨了。可是总有例外,1975年农历九月十八那天,我邻居一小伙子结婚,午后到夜里就雷霆雨暴,惊心动魄。老一辈人经常用“六月飞霜”来解释稀有的反常天气,所谓非其时有其气。
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太阳和月亮对潮水的影响最大,常常导致天文大潮,但是天文大潮实际上延迟到初二、初三和十七、十八发生。其中八月的初三和十八如果遇到台风,则大潮与台风共同作用,引起的灾害会格外严重。
这一天据说很少下雨。
中秋节乌云蔽月,元宵节就会下雨。天有天的韵律,常常灵验,亦常常不灵验。信者智,不信者慧。
“秋老虎”肆虐。
傍晚大雁成群向东北方向飞行,预示明天向晴;向西南方向飞行,则明天可能阴雨。燕子没有这种行为。不知道莆田习俗里为什么把“拾猪屎”说成“拾狗屎”?有过“拾猪屎”和“拾薯干”的乡下孩子都懂事有担当,成器可期。
到立冬这一天,南洋平原上的水稻都收割完毕了。“天时”凉爽,孩子们把鸡鸭牛羊放到空田地里觅食,自己或捡稻穗,或跑跑跳跳玩青蛙,其乐融融。
这两天,莆田民俗备办簸箕筛祭祀无家可归的亡灵,祭祀后把香火插在室外路边,称为“布灵”。可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两天常常会下小到中雨。南洋平原上种蚕豆、麦子时都会提防这两场雨。
大雪节气中期地瓜撅起后,地瓜田种大麦还勉强来得及。但是有个极限,要确保大麦至迟在冬至来临时露出土面,否则这大麦到清明节收成时来不及成熟就已经枯死了。各种作物生长有时。
“年暝兜”就是农历年底。旧时人们“可怜身上衣正单”,多少农家孩子单衣赤脚过冬,冻得瑟瑟发抖,难怪对寒冷敏感。
莆田民俗,冬至早上吃糯米丸子,小孩子头天晚上参与搓丸子,盼着吃丸子,可是天就是不亮,冬至是一年中夜最长的一天。
农历十二月初三如果晴天,就会一直放晴到十八日;初三如果下雨,或阴天,就会一直阴雨到十八日。十八日的天气状况也会一直影响到大年三十,但是不如初三那样准确。莆田人特别重视初三天气,是因为初三之后渐近年底,要安排扫尘、拆洗被褥等活儿,干干净净过年。“有钱没钱,扫尘过年”,期待明年更加美好。
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的初一,月食总是发生在农历的十五,这是农历历法科学性的完美体现。初一、十五是莆田最好的日子,初一、十五不必问路,做什么都行。
苏洵《辨奸论》里说:“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外地民间有这样一句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但是莆田这个谚语意思是月晕则第二天会大晴天,而太阳周围出现彩色光圈则预示干旱天气。
这是莆田天气特点,如果天亮前后下雨,一般下的时间很短,而且此后整天都不会再下雨。如果天快黑时开始下雨,则雨会长时间持续。这个谚语非常灵验。这个时候如果哪个孩子尚未回家,最令父母牵挂。
无风而下几点小雨,一般是风向要转南了。
这时的月,似弓,似弯弯的小船。莆田话却说初三月有“脚”,初四月有“鼻”。看见月戈、月鼻,心里不免惊叹,时光飞逝,又一个月来了。
莆田话“阵”是满的意思。每个月的初三和十八海水涨满是在吃中午饭的时候(和半夜时),而初十和廿五满潮是在天亮和天黑时。天作有时,潮汐有信。滨海之人,以此趋利避害,知道何时出去讨海,何时回到岸上。潮汐与性命交关,非同儿戏。唐代诗人李益在《江南曲》一诗中写道:“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弄潮儿与潮汐都诚信可靠,天下男女亦当如此。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