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黄帝内经》 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2)

映梅2024-02-23

《黄帝内经》真出自黄帝之手吗?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书名冠以“黄帝”,又是以黄帝和岐伯等人对话的形式写成的,于是有人认为这部书就是黄帝写的,或者由黄帝和岐伯等人共同编撰。然而,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说:“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于是,从汉代开始,就有人怀疑《黄帝内经》并非黄帝所作,书中的黄帝、岐伯等人也仅仅是托名。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而已。

到了宋代,司马光指出:“谓《素问》为黄帝之书,则恐未可,黄帝亦治天下,岂终日坐明堂,但与岐伯论医药针灸耶?此周汉之间,医者依托取重耳。”明代的方孝孺更是提出:“世之伪书众矣,如《内经》称黄帝,《汲冢书》称周,皆出于战国、秦汉之人。”无论是“周汉之间”还是“战国、秦汉”之间,都否定了《黄帝内经》出自黄帝之手这一说法。

今人通过分析《黄帝内经》的内容,得出的结论是这部著作不是出自一人的手笔,也不是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医学成就,而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医学经验的总结汇编,是集体或多人长期努力的结晶,书名“黄帝”,仅是托名而已。

关于《黄帝内经》的成书时间,主要有上古黄帝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三种说法。认为《黄帝内经》出于远古,成于黄帝时期的,多为古代医家,这大概是他们需要一个学术领袖或精神领袖的缘故。随着“托名”说逐渐被后世所认可,这种说法也站不住脚了。医家之外,古代还有人认为《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宋代学者邵雍就说:“《素问》《阴符》,七国之书也。”所谓“七国”就是“战国”,因战国七雄而得名。理学家程颢也说:“《素问》之书,出战国之末,气象可见。”到了近代,关于《黄帝内经》成书年代已有从先秦推后为秦汉甚至东汉的趋势。余嘉锡认为“《素问》之名起于汉晋间矣”。中医学家恽铁樵称“汉以前无《内经》”。直至现代,学者们关于这部书的成书年代仍有颇多争论,探讨的角度、运用的方法也丰富多彩,但大致确定在战国至秦汉之际。

需要指出的是,《黄帝内经》成编后,《素问》和《灵枢》既有同时传世者,也曾分别流传。后人也常常将《素问》和《灵枢》分别开来校勘和作注。

《黄帝内经》与诸子学说的关系

《黄帝内经》的成书过程,经历了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年代,因此这部书的内容和思想对诸子学说多有吸收。特别是黄老道家和《周易》对《黄帝内经》的影响最大。

老子的无为思想,庄子的真人、至人、圣人、贤人人格,在《黄帝内经》的很多篇章中都有出现,《黄帝内经》还多处引用《老子》《庄子》中的语言来说明事理。可以说,在价值观上,《黄帝内经》与黄老道家是一致的,因此有的学者将其看成是黄老学派的著作,这也是《内经》托名黄帝的内在根源。

《周易》的“象数”思维是《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方法。脏象学说、十二经脉理论与《周易》也有着密切关系。《周易》对阴阳的太少划分、八卦的三爻论及天地人三才论,则成为医学三阴三阳、十二经脉理论的依据。

另外,儒家的中庸、中和、有诸内必形诸外以及重“本”的观念等也都成为《黄帝内经》中的重要观念。

《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之所以与诸子百家之学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学术是一个一以贯之的统一整体。虽然在今天看来,医学与诸子学分属于科学与哲学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但在中国古代并没有这种区分。中国古代的学问有着一个普遍的大道贯穿于一切学术之中,不同的学术都是这同一大道的显现,正如《素问》所说:“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正因为此,有人指出《黄帝内经》虽是医学典籍,但其内容并不仅限于医学,而与中国古代的哲学、天文、地理等学科密切相关,是一部关于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著作。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