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秦朝称之为“满洲”,三国时称之为“夷洲”,隋朝改称“流求”,宋朝称之为“毗舍那”,亦称“毗舍耶”,元朝称之为“琉球”, 元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明初叫“东番”,后又称为“鸡简山”、“北港”、“笨港”、“台窝港”等,至明代万历年间才出现“台湾”这一称谓。
台湾面积相当于大陆哪个省,台湾人口数量是多少?现在官方给出的数据是:台湾省总面积约3.6万平方千米,包括台湾岛及兰屿、绿岛、钓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64个岛屿。目前我国34个省级单位中,海南省3.4万平方千米最为接近。
关于“台湾”名称的由来,学术界有五种意见:
一是因该岛浮海如平台,地形似弯弓,故名台湾;
二是根据闽南话“台员”转音得名;
三是根据台南附近土人“大员”二字转音得名;
四是由高山族中的一个土著民族台窝湾族演变而来;
五是起源于荷兰人1624年占领台湾之后,修筑楼台于海水入湾处所致。
1661~1662年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曾将台湾改名为“东都”,其子郑经继位时更名为“东宁”,清朝复名为“台湾”。1683年清军入台湾,1684年清政府在那里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台湾人一向称自己是“河洛人”。河洛是一个地域概念,指的是黄河中游和洛水流域的广大地区,也就是狭义的中原地区,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可见台湾人在更早的时期是居住在河南的河洛一带,后来往南迁移,辗转而到福建落脚,台湾人虽然在福建居住几百年之久,可是仍然自认为是河洛人,乃证明台湾人的祖先不忘本,希望世世代代的子孙都记住自己是地地道道发源于古代中原的汉人。
历史上台湾地区农业发达,进入清代,上岛垦荒的大陆农民越来越多,水稻的生产规模也越来越大,至19世纪后期生产的稻米不但可以自给,而且有相当一部分运往日本。
特别是清嘉庆至道光年间,为汉人迁入台湾的高潮,农业经济已相当可观,入台的汉人多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和稳定的居所,丁口繁衍,有的数代同堂,原有的耕地不敷维生,原有的屋舍也嫌拥挤,于是分房迁居,各谋出路。
据赖耀煌的《平和赖氏家谱》云:“此期间子孙日渐繁盛,据传男女近百人云。至今乞、来两公之子长大,在大弯之祖屋不敷居住,遂分居各地发展,距今约在八十年左右。现各房居利泽、冬山、茅子寮、五结,多系在宜兰县境内。”李秋茂的《李氏族谱》亦云:“而春源公即于1825年间移居冬山顶另谋发展,分枝发叶。吾祖定居冬山乡南兴村。”
由此可知,自有清一代以来,大陆汉族人民不断进入台湾,台湾人与大陆人其实是一脉相承,同为华夏子孙。
延伸阅读
明朝时,现在的台湾省台南市安平区是闽南人民与台湾先住民最频繁往来的地区。这地方原本只是露出海上的沙洲岛屿,与台南市隔着台江内海。当时,闽南人把这些沙洲岛屿形象地命名为鲲鯓,意思是如大鱼一样浮在海面上。当时海上排列七个岛屿,闽南人依次称为一至七鲲鯓,其中一鲲鯓面积最大。当时岛上有植物和水源,地势低下,涨潮时低平处没入水中,闽南渔民和原住民依靠捞捕维生,船只是谋生和交通的主要工具。
当时这地方的先住民是西拉雅族平埔社,他们称一鲲鯓岛的读音为Tayovan。闽南人根据这个读音译成汉字,读音由于闽南不同地方人的方言差异,有大员、台湾、台窝湾、大湾等。其中大员和台湾最常见,且闽南语读音相同。
明朝末年,荷兰人占据澎湖,被明朝驱逐。1624年,荷兰人从澎湖撤退到一鲲鯓岛,沿用“台湾”(Tayoan,Taiwan,Taoao)的读音称呼一鲲鯓。荷兰人在台湾筑堡垒,名为奥伦治城(Orange),1627年改名为热兰遮城(Zeelandia),1629年将城改建为砖石城。闽南人称大员城或台湾城。
与一鲲鯓岛隔港相望的赤嵌(今台南市区)是平埔族新港社居住地,当时已有许多闽南人居住此地。1652年9月,爆发了郭怀一为首的反抗荷兰人统治的武装起义。荷兰人镇压起义以后,于1653年在赤嵌地方以砖石建造新城,命名为普罗汶蒂亚城。闽南人把它称为赤嵌城、赤嵌楼、红毛楼、番仔楼。两岸的开发使大员港开始淤积变窄,距离接近。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设一府二县。郑成功把反清复明、奉天承运的政治理念贯穿在地名中。改台南的赤嵌城为明京,称东都,表示其恢复大明王朝之志;建承天府,设天兴县和万年县,都表示反清复明、建立台湾根据地是顺承天意,疆土万年永固的意思。改荷兰人建在一鲲鯓(台湾)的热兰遮城为安平镇。
被称为台湾的一鲲鯓岛,随着闽南人的开发建设,逐渐淤积,面积不断扩大,台湾的地名区域也随之扩大。荷兰人统治时期,台湾经过几次建城,已经开始淤积,但这一时期北线尾与一鲲鯓之间,仍然是进出台江内海的主要航道。荷据时代以台湾城作为在台商业活动的指挥地,陆地逐渐扩大。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实行屯田制度,军队开荒自筹军粮,于是一鲲鯓和承天府之间的安平大港淤积更加严重,不能通航,船只改由鹿耳门进出。原来的砂丘之间的低地,也逐渐高出海面,岛上的各聚落逐渐形成。明郑时代的安平镇,许多福建沿海一带的渔民在此定居,逐渐形成聚落,即现今的王城西、灰窑尾,海头、十二间、港仔尾等,但是仍只能就城四周的高地居住,当时各居民以渡口的妈祖庙为信仰中心,多以出海捕鱼作业为主。这些居住点地势稍高,离水平面有5公尺左右。而这时现台南市陆地的开发更加迅速,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溪水挟带的泥沙不断的淤积,台江内海的面积逐渐缩减,安平与台南市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由于一鲲鯓岛是早期大陆移民登陆台湾的最早、最频繁地点,所以人们认定登陆的地名为台湾。称呼一鲲鯓岛屿的台湾地名,扩展到台湾本岛地区。
郑成功死后,子郑经即位,改东都为东宁,有保安宁之意。清朝一面进行武装斗争,一面对郑经招安。而郑经一面积极进取,继续反清复明,一面也同清朝进行谈判,作为政治斗争的手段。在谈判中,郑经称台湾为东宁,而清朝不承认东宁,称东宁为台湾。
康熙二十年(1680)正月,郑经突然病逝。郑氏集团内部因诸子争立出现内讧。讯息传出,内阁学士安溪人李光地等力主应乘机攻取台湾,并与闽督姚启圣等上疏保荐时任内大臣的晋江人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率兵攻台。同年六月,施琅率领攻台大军自铜山出兵,在澎湖一举歼灭了由刘国轩率领的郑军主力,台湾已是风声鹤唳,郑克塽逃生无路,不得不纳款投降,清朝至此统一台湾。
清朝统一台湾之后,为了消除明郑政权复兴明朝的政治思想,废除明郑时期的府县地名,但对于台湾或守或弃,并无定议。当时靖海侯施琅力主留台,得到大学士李蔚等人的支持,康熙皇帝乃决定将台湾纳入大清版图,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台湾作为指称全台的行政地名至此正式确立。
综上所述,地名台湾既有先住民的地名读音,也有荷兰人的地名读音,然而最重要的是闽南语的读音和汉字的译文。闽南文化在地名台湾的内涵发展与意蕴确立中,起了关键的作用。(陈名实 黄德展)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
驱车从塞浦路斯首都尼科西亚向西行驶,快到旅游胜地帕福斯时,眼前出现了一片宁静的海域。海水的颜色淡淡的,格外温柔,不像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地中海那样蓝得深不可测。人到了这里,只觉得心化了,除了温柔地凝视着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