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米粉,莆田米粉,白如雪,细如丝,略有米香味,干脆可贮藏。它是莆田(古代称兴化军、兴化府)的著名土特产,又是我国最早的快餐之一,价廉物美,名扬海内外,尤为海外侨胞所喜爱。
相传宋治平间,兴化军(今莆田市辖区)主簿黎畛受命于朝廷。在兴化治水,营造木兰陂,好奇得力助手钱四娘因筑坡失败而投木兰溪身亡,黎畛临危不惧,前仆后继亲自主持工程。为了犒劳民工,黎畛把祖上传下的糙米粉加工手艺公诸于众,还大量生产米粉。
兴化米粉是莆田一大特产,明代就有米粉外销。产地以莆田县黄石镇西洪和清江两村为主,下棣、西利、惠上、惠下和渠桥乡樟林、洋埕等村次之,全市其他地方亦有零星的加工制作。米粉以上等黄尖米制作最好,制作须经过9道工序,过去用手工操作,现在多用半机械化进行制作。兴化米粉的特点,条细而匀,色泽洁白,轻松晶莹,煮炒易熟,汤干均可,饮食便利,独具一种风味。
工艺流程:选米→淘洗浸泡→磨粉→制团→初压→蒸料→压丝→疏理→干燥→成品
莆田人对米粉的吃法,一般有汤米粉和炒米粉两种,即把米粉加入本地的荤或素的佐料(如猪肉、鸡肉、蛋、香菇、虾肉、冬笋、葱、韭菜、芥兰菜等),煮熟就行,鲜嫩味浓。
汤米粉。 是家庭日常生活中的简便小点和盘菜,以及招待来去匆匆的客人的点心。炒米粉除日常点心外,还是逢年过节及宴席上的一道乡土风味名菜,特别是中秋佳节“做秋”(嫁出去的女儿每年农历八月份都要去娘家一次,孝敬下父母)的家宴上,都有一盘炒米粉,雅称“炒银丝”。莆田涵江的炒米粉风味独特:米粉松韧,荤素俱佳,菜嫩味香。莆田涵江炒米粉曾荣获福建省1985年“地方风味名优小吃”称号。
葱头米粉是米粉加入用花生油炒的葱头、姜片和豆豉的“三合汤”,叫“葱头米粉”,是民间治疗感冒的家庭经济良方。
豆浆米粉就是豆浆煮米粉,是一种群众性的早点或早餐。可以到豆浆店去吃,也可以买豆浆带回家自己加米粉煮吃,还可以自带米粉到豆浆店去冲豆浆吃。如是吃豆浆米粉做早餐的,往往以油条、芋粿等油炸食物为佐餐。
豆浆炒米粉,是以豆浆为汤,将米粉烫软加入调料拌匀,上笼蒸片刻后撒点花生米,浇些香椿油而成。具有米粉松软、香醇味浓的风味,经济可口,是城镇居民爱吃的一种夜宵点心或早餐,群众称之为“豆浆炒”。但“豆浆炒”的选料和制作颇有研究,如:米粉要选细而白的,炒熟后才能既松而软;花生仁要炒熟碾碎,葱要切成“葱珠”,香椿叶要洗净,晾干,用花生油熬成“香椿油”等。
插粉是以碎断的米粉(俗叫“米粉碎”)和碎断的线面(俗叫“面碎”)混和猪血、牡蛎、芹菜等佐料入锅合煮,滚沸时拌以溶解的地瓜粉煮熟。吃时放些油炸的花生米,经济可口,别具乡土小吃风味,俗叫“插粉”,又叫“月豆汤”。
莆田涵江民间办家事时要吃“插粉”。如:办结婚筵的早晨要煮“插粉”分给邻居吃;年关“扫巡”后全家要吃“插粉”;大年三十日中午也要吃“插粉”等。
莆田涵江区梧塘镇东坡村的“大插粉”,是元宵民俗的一种独特美食。其配料精而严格,每锅(直径60公分的深锅)配有:线面(或米粉)、地瓜粉、牡蛎、猪血、大(小)猪肠、豆腐、蚕豆、冬笋、豌豆、芥兰菜、蒜青、“糖枯”(红糖拌猪肉)等12种,每种3市斤,俗称“十二个三的大插粉”。
来到杭州,除了欣赏西湖美景外,还有一个地方是必去的,那就是清河坊。清河坊自南宋以来,这里就是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是杭州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商贾云集之地。据说,清河坊的得名,与南宋的太师张俊有关,...
香港的殡仪历史记载始于1930年代后期,当时香港的殡仪服务主要由义庄包办,但由于使用者的家境普通,所以义庄提供的殡仪服务通常只为灵柩暂存、大殓、出殡及下葬。而家境较富裕的,通常会光顾长生店的上门式殡仪...
死者、丧事礼称竹溪县对死者、丧事称谓,一直沿袭传统礼称,忌称“死”、“丧”。自己亲人死亡,称“走”。幼年死亡称“丢了”或“夭折”。病亡称“病故”。老年人死亡,加称“老”、“去世”、“过世”、“仙逝”、...
武当武术的发源地在湖北武当山,其创始人是元末明初的武当道人张三丰。张三丰将《易经》和《道德经》的精髓与武术巧妙融为一体,创造了具有重要养生健身价值,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为主体的武当武术。武当武术具...
人类和所有生物都需要空气生存,受过污染的空气对人体是有害的,好的空气质量能带给人更高的生活质量,大多人都在追求健康的生活。大家知道世界十大空气质量最好的国家吗,现在一起和小编来了解一下吧。世界十大空气...
丹凤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东段南麓,因县城襟带丹江、背依凤冠山而得名,属商洛市管辖。地势西北较高,东南偏低,河谷相间,呈“掌”状地貌,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 的土石山区县。全县森林覆盖率70%,是...
“关老爷,骑红马,不见金钱只管打”----山东莱州民歌。现在很多朋友的家里,或者公司店铺都供奉着财神,财神真的可以招财吗?民间相信是可以的,但是自己连供的财神是谁,如何供奉都不明白,怎么为自己招财呢?...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
茶,是回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传统饮料,是回族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回族饮茶的历史悠久,相传回族先民在唐朝贞观年间就开始饮茶。“惟回教初传,曾有一部来自海路,盖居苏杭,产茶之区,回民或此时染有嗜好,...
在陇东,差不多每个民间节日都要做面花。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迎请灶神,就要敬供枣山面塑。有的在除夕夜就要用未发酵的荞麦面做成12盏或8盏不等的面灯,12盏面灯代表12个月和十二生肖。到了正月二十三晚上,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