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文庙,历经千年,沧海已桑田,它依旧屹立,保存着一方历史文脉。无论是等级还是规格,无论是建筑还是艺术价值,文庙都可圈可点,可谓有大美而默存于此地。
文庙坐北朝南,总占地面积为7600多平方米。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绰楔门、泮池(泮桥)、戟门、甬道和月台(东西为两庑)、大成殿、砖埕、崇圣祠(有东西配殿);崇圣祠前西侧为文昌阁,后为藏书阁;大成殿东面为明伦堂,明伦堂以堂之前两廊连接南面仪门,仪门前为墨池;戟门西侧为乡贤祠、东侧为名宦祠。
仙游文庙是古代仙游最大的教育场所,这里的许多建筑都与教育相关。拿墨池来说,相传它是学生苦读,常常在池中洗墨笔而成;东西面的两庑,即两个走廊,是以前学子考试的地方;泮池,呈半月形状,上跨平梁式石构泮桥,古代的学生要入学,都要从桥上经过,如果中了状元,归来也要从桥上经过,所以泮桥又称状元桥。大成门的中间大门常年不开,只在祭孔大典时才开,平时只走两侧的掖门,东称“金声”,西称“玉振”,而“金声玉振”则用来赞美孔子的声名远扬。
据介绍,仙游的文庙唐代时建于临近今天仙游县大济镇所在的地方,后迁至西门兜(今城隍庙),宋初才迁至今址。
为什么要迁到此处?古人重风水学,县学选址关乎当地的文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据当时地理形势,仙游如一只凤,今天文庙所在的地方正值凤嘴处。《仙游县志》曾记载此地“诚为地辟奥区,用妥圣灵者”。
今天,仙游文庙依然保存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它“规模大、艺术高”,其中石雕、木雕和彩绘艺术造诣甚高。
走进庙里,游客很难不被那四对石柱所吸引。这些清代蟠龙浮雕石柱均出自石雕大师郭怀师徒之手,形象逼真、立体感强,动态威严,为全国少有。细看雕花,有鲤鱼为头,最后化成龙的样式,寓意鱼跃成龙的过程,也蕴含仙游“九鲤湖”的传说。其底部的柱础有四方形、六面形、圆形、瓜形等多种式样。这些柱础在中国传统砖木结构建筑中用以负荷和防潮,对防止建筑物塌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高大开阔的大成殿内有著名的八卦藻顶,状如“蜘蛛结网”,不用一钉而自成。中有两条龙抓着一块印章,四周彩绘河图、洛书。大殿内和前檐下的斗、拱、雀替、驼峰、吊柱(垂莲柱)精雕细刻,赋彩漆金,美不胜收。
作为福建四大文庙之一,仙游文庙还被省文化厅公布为涉台文物古迹,拥有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涉台文物,其中仙游籍台胞郑元水赠送“至圣至仁”牌匾即是见证。
大成门,也叫戟门,座北朝南。是重建的文庙正门,上挂“时中立极”匾额,两旁“金声”、“玉振”的匾额,据说是乾隆皇帝的御书,用形象来比喻孔子做事有始有终。戟门前雄踞三对弥足珍贵的宋代石鼓,前后各有一对雕龙石柱。屏息静气,迈进大门,眼前是一个大天井,两旁榕柏葱笼,花团锦簇。正中有个露台,乃旧时祭孔“三献”的场所,由大理石铺砌。露台前的斜阶,以青石浮雕龙陛连接通道,直至戟门。浮雕图案的四周是汹涌的江涯海水,当中为矫健的飞龙穿梭于流水行云之间,颇有翻江倒海、直冲云霄之气势,其雕刻精巧细致,刀法刚劲有力,工艺十分精湛,不愧为古代仙作石雕艺术中的杰作。
大成殿是文庙的主建筑,也是整个文庙的精华所在,庄严而宏丽。殿里外有两副传说是清雍正皇帝亲书的对联,高度概括了孔子的一生和功绩,其外是:“先觉先知为万古伦常立极,至诚至圣与两间功化同流”。其内是:“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大成殿最引人注目的是殿前8根高4.5米、径0.6米的宋代的以辉绿岩透雕的蟠龙石柱,那柱上的蟠龙,爪鳞透剔,须角悬突,纤巧委婉,矫冉雄健,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可谓形神兼备,巧夺天工,实为世上罕见,令人叹为观止,传说其乃古代仙作高手以独特的技艺精雕细琢而成。
龙的形象是由我国原始氏族社会开创,并历经千百年演变而后固定下来的一种图腾偶像,将建筑与精美的雕龙很好地结合起来为大成殿增添一番情趣。大成殿造型美观大方,为重檐歇山式砖木结构,面宽三间,进深四间。梁架、斗拱、驼峰、雀替等均用木雕金漆或彩绘装饰,形象生动逼真。殿顶脊上雕塑的双龙戏珠,丹风朝阳,相传这样能镇压邪魔,避灾攘祸。
殿内当心间顶部作窟窿状的叠拱、藻井、斗简等均饰以花纹木雕,结构华丽,气韵不凡。中间篆刻有“状元宰辅”一方印,象征仙游曾孕育过郑侨等五状元四宰相。左右次间和前廊吊顶则作平祺天花,五光十色,艳丽迷人。殿中由外向内,依次悬挂清代五朝天子的御书匾额复制品,即咸丰朝的“德齐祷载”、嘉庆朝的“斯文在兹”、乾隆朝的“与天地参”、康熙朝的“万世师表”、顺治朝的“生民未有”。昙内主祀万世师表孔子,两边的四尊塑像,叫做“四佩”,是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面的十二位塑像叫做“十二哲”,即十二位比较有代表性的哲人。
据悉,如今在高考前,也有不少学生来到这里参拜孔子及各位先哲,寄希望考个好成绩,进个好学校。
仙游文庙,原称孔子庙,距今已有1281年历史,是莆田市保存最好的一个,也是全省四个孔子庙之一。它的诞生与盛唐大兴儒学相关。当时,唐太宗诏令全国各州县设立孔子庙。仙游县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即置清源县后39年,奉命在县城西处——功建里先圣庙内(今实幼校园城隍庙前身),始设儒学,初名清源县学,亦名功建庙学,实行庙儒合一,礼学并举,为仙游县古代最早学府。
《仙游县志》记载:“宋咸平五年(1002年),县尉段全迁建县署南(今址),前为壁,塑像先哲逮(及)四科贤人,后为堂,左右为廊……”
庆历八年(1048年)、元祐九年(1094年)相继重建。宋宣和七年(1125年),朝廷废除儒学,仙游县庙学一度沦为地方军器制造所。
宋绍兴九年(1139年),广东肇庆府太守陈可大(仙游人)曾捐资修建庙学,知县谢天民助之置学田35.5亩,后增至100多亩。
乾道中(116年5-1173年),县令赵公绸重修,曰“尊道”作讲堂用,当朝著名书法家米芾书额。
庙学前有两亭:一曰:“新亭”、一曰:“中鹄亭”。还有下马牌,再前面有广阔的武场,作为士子练习骑射之用。南宋淳熙时(1174年-1189年),庙学重修时正殿改称大成殿。两旁扩建明伦、忠告、笃志、懿文、宣德、诚意六个斋所,作为当时士子读书之处。宁宗嘉定年间(1208年-1224年)庙学扩建大成门。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庙学损毁于战乱,知县伊任兴虽有修整,但难复旧观。
明洪武元年(1368年),知县周从善,改“尊道堂”为“明伦堂”东西两廊号房名,东曰:仁、义、礼、智、信;西曰:温、良、恭、俭、让。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教谕潭子敬于明伦堂后建文昌阁。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依制改孔子庙为文庙。
清康熙年间,尊孔子为“至圣先师”,续称文庙。宣德八年(1434年),县令王彝修葺文庙比较完整,大成殿恢复旧貌。正德九年(1514年),知县范珪建名宦祠与乡贤祠并列。清雍正、康熙两朝,邑绅徐万安兄弟和知县陈兴祚,将大成殿和大成门的四对木柱换上龙雕大石柱,并对文庙进行一次全面的艺术整修。
民国初期至解放前夕,文庙先后被利用作为海疆大学校址和中小学校舍、政干所所址、县参议会会址等。
1980年9月,文庙被列为县级文保单位,同时兼设县博物馆。
1985年10月,省文化厅拨款30万元,建山门,筑围墙,铺石埕、挖旧池造新桥等。
1996年9月2日,文庙被列入省级文保单位。
1998年,“三忠馆”被拆掉,恢复庙前广阔操场和燕池(池中有亭)。
2009年,为进一步完善功能和收回被工商局等单位占用的土地,文庙又一次大规模地全面地进行艺术整修,还挂牌成立“仙游文庙修复董事会”。这次政府拨款,多方筹资计1000多万元。在县文体局协作下,经董事长严明训、陈金敏及尹庆发等全体成员的努力,保存明清古建筑风格,新增内容,占地10亩,绿化面积500平方米,有亭、台、殿、阁、堂、祠、廊、榭、池、桥等,构成一个规模壮观、金碧辉煌的古建筑群,焕发青春,更具魅力。
2013年3月5日,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