莜面鱼鱼,是朔州颇具特色的风味食品。当地有“谁吃谁称赞,吃饱还想吃”的说法,就是指人们对此食品吃后的感觉。莜面鱼鱼要真正做到美味适口,并非易事。除了配制好底料(山药、蔬菜、豆角、肉片)等混合熬菜外,重要的是和好面,过不了这一关,面鱼就不会有筋道(或有筋骨)。和面必须用凉温水泼好,再用拳头和手掌交替揉踩,直到面团中挤出空气,发出噗噗的响声,才能双手搓出数尺不断的鱼鱼,鱼鱼搓好后,轻轻酒在事先熬好的菜上面,然后盖实加温,焖8-10分钟,熟后即可食用。如有条件吃时另加少许香菜、葱段、大蒜末、炝辣椒,就更美更香了。
莜面在我国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属塞北高寒农作物,在国内外久负盛名。凉拌莜面属于山西菜菜谱,主要原料是燕麦粉;工艺是凉拌,制作简单,清爽可口,是最常见、最普通的家常面食。
高粱面鱼鱼当年在忻州、定襄、五台、原平、代县一带是家常饭。主妇们将和好的面挤成枣样大小的剂子,两手同时从大案两头搓起,搓成细弱香头的小鱼,蒸好浇上汤菜食之。若是时间紧,来不及搓鱼,便捏成很薄的红面壳壳。要么掰成块加菜拌食,要么切条,用鸡蛋、酸菜炒食,同样令人垂涎。
三和面是一种风味独特的面食,是用白面、豆面、小粉面科学配制精细加工,自然风干而制成的,也称“三合面”、“杂面”。 其含有大量的人体必须蛋白质、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核黄素、维生素以及多种矿物质和磷脂类化合物。煮食适口性强,浇卤滴醋食之,口味鲜美,豆香气浓,风味独特。
豆面抿圪饾是盂县民间的一种普遍面食。有玉米面圪饾、白面圪饾、红面(高粱面)圪饾、豆面圪饾等。随着人们身体保健的需要,豆面抿圪饾在大小饭店中演变为一种风味小吃,成为最时尚的面食。豆面圪饾配上好的浇头也特重要,一般有肉炸酱、西红柿炸酱、家常臊子,还有酸菜卤,色香味俱佳。
所谓“民以食为天”,“南米北面”划分了我国人民的饮食习惯。大同作为一个北方城市,吃面自然是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同人尤其爱吃面,刀削面天下一绝,豆面、手擀面、拉面、烩面、炒面等百家争鸣。
在众多面食中,豌豆面因其做法和吃法的特殊而独树一帜。豌豆面的品种有拨鱼儿、抿面、压饸饹等,吃面的时候可以在碗里放些瘦肉和蔬菜,但豌豆的香气却是格外独特的,还有它煮熟时有些糊口的豆沙口感,是吃其他面条所无法感受到的。
吃豌豆面不用筷子,没有夹挑面条的行为。豌豆面属于比较稠的汤面,用小汤勺舀了送到口里,舌头立刻能感到豌豆的面沙、酥滑、浓郁,有一种强烈的滞留性,舌面、口腔充满了豆沙的摩擦感,舌头在口内转动一下,这种感觉就更强烈。
广灵糊糊面以偏远山区无公害、无污染的优质碗豆、山扁豆、东方亮谷子、玉米等纯天然小杂粮为原料,在传统配料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加工技术精制而成,其营养成份搭配齐全、配方合理、口感细腻、味道香浓,含有植物高蛋白氨基酸和多种微元素,被人们称之为“广灵咖啡”。
据老年人讲,起码在清代,炒面已为百姓普遍食用。原始的干炒面是将玉米粒上火干炒,磨成面粉即成。左权炒面是具有独特地方风味的简易面食。随着时间推移,左权人民对于干炒面不断加工改进,发展为“香炒面”、“甜炒面”,它的优点不仅制作简单,而且易贮存、易携带,干食或以茶、汤拌和食用皆可,非常方便,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传统面食,亦称小河捞。其既可作主食,亦可作汤面,既见于宴席,又是家庭主食。漂抿曲用豆面制作.长如拉面、细如毛粉,面光汤清,入口柔软光滑,豆香醇厚,回味无穷。明末清初山西名人傅山先生咏《小河捞记》赞赏。
晋北地区的名吃,磨成泥的土豆和莜面加水混合(为了筋道也可加少许淀粉),把面糊铲到抿床子上,右手拿着抿子挤压,抿出一截截儿抿八股儿,煮约一分钟,捞出,根据个人喜好,配制调料(盐葱花椒辣椒香菜,还有栽栽面花儿或哨子,就着酸咸菜吃,口感爽滑,易于消化。
烧麦,宴席主食,有时称稍梅。因出笼时状为梅朵而得名。边口雪白,中间可透过皮看到里边的肉馅。吃一口一嘴油,细嚼一团肉。据说正德皇帝到大同看中饭铺的李凤姐,曾经在此过夜,一夜皇后“梅龙镇”的闹剧,据说不必考证,但大同烧麦闻名四海是当之无愧的。
“甩饼”是上党地区独家经营的名小吃,因起源与潞城,故又称“潞城甩饼”,若用甩饼卷上腊驴肉吃,民间又叫“甩饼卷腊肉”。油旺旺、香喷喷、不软不硬,回味无穷。驴肉甩饼已有100余年的历史,原料配有精面粉、驴油、葱花、椒盐、腊肉片等。
传统面食,土豆上笼蒸熟后,去皮,再用河捞床挤压成丝。与白面加盐水和成团,用擀面杖擀成2厘米厚的饼状,上火蒸熟后稍凉,吃时切成片上火翻炒,最后烹蒜、醋等作料。
山西家常饭食,做法是拌湿面粉,搓成小颗粒状,配以盐、姜末、花椒粉、葱末等佐料,边入沸水,边搅拌,做成稀饭样的汤,并依据个人口味适当加入香菜、萝卜小丁、小菜片、鸡蛋等即完成,以清淡为主。
和子饭,是山西居民的早餐食谱中最常见的。其基本组合为小米、薯类、蔬菜和各种面制食物饭菜合一,是所谓“调和饭”。由于地域差异,各地“和子饭”的制作方法、辅料配备又各具特色。有以小米为主,加煮红薯、山药蛋、黄豆、糊面的;也有米面各半,加煮南瓜、白菜、拌面的;还有米少面多,加煮大量萝卜条的。层次低的叫“糊面和和饭”,中等的叫“和子饭”,高档的称“流尖菜稀粥”。其中,“和子饭”以加入的辅料不同而种类最多。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