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保留古义词和单音节词较多。我们大家都知道汉语在古代是以单音节词(即一个字表示一个词)为主的,到了现代汉语的普通话,很多古代单音节词都发展为双音节词了。但是在宜章土话中,依然使用大量单音节词,并且很多单音节词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不再用,却是古代汉语比如文言文中常见的。下面举出的都是宜章土话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单音节词:
食(对应普通话表示吃、喝、饮、抽义) 讲、话(说) 圩(市场) 走(跑、逃亡) 行(走路) 寻(寻找) 屋(房子) 房(屋子内部的房间) 巷(巷道) 江(大的河流) 沟(小的河流) 禾(水稻) 岭(连绵起伏的丘陵) 山(有石头高大的山) 货(货物) 怪(埋怨) 潲(猪食) 盆(大的扁的盛器) 面(脸) 失(丢失) 田(水田) 土(旱地) 日(天) 喊(叫、叫唤) 饭(米饭) 过(传染) 惹(挑逗、惹事) 哄、弄(欺骗) 弦(边沿) 湖(小水坑、细小的凹陷地) 塘(池塘) 簕(刺儿、荆棘) 树(树木) 默(想到) 盖(盖子) 闹(毒死) 蕈(蘑菇) 凳(凳子) 柜(柜子) 索(绳子) 薸(浮萍) 郎(女婿) 摒(藏住、躲藏) 谷(稻子) 皮(皮肤) 寮(人家不多且偏僻的村子) 恶(凶狠) 箩(箩筐) 秧(刚长出来的水稻) 崽(儿子) 女(女儿) 桶(水桶) 苗(幼小的植物) 鸭(鸭子) 井(水井) 歇(休息) 企(站立) 跄(撞着) 篾(削好用于做箩筐、簸箕的竹条) 窖(地窖) 脱(脱落) 捋(顺着茎秆把东西采下) 隘(狭窄) 硬(坚硬) 米(大米) 村(村庄) 店(商店) 蜂(蜜蜂) 叶(树叶) 烊、溶(融化)
保留古义的词:食、讲、圩、走、行、寻、屋、房、巷、禾、面、失、日、哄、苗、索、隘、莳田、鸡埘、炙火、滚水、薅草、拐子……
五、关于尖音和团音。现代普通话中j、q、x三个声母的部分字在清朝之前是没有的,大约在清初才开始混入,这些混入的字是来自z、c、s与韵母i、v(鱼)或i、v起头的韵母相拼的字(尖音字),舌位靠前腭化产生音变,声母由z、c、s变为j、q、x(如尖、千、先),这样一来就造成原来j、q、x与韵母i、v(鱼)或i、v起头的韵母相拼的字(团音字)不分了,如普通话尖=兼、千=牵、先=掀,这就叫尖团合流,是语音学和方言学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在宜章土话中尖音字也基本上合入团音字了,只有少数几个保留,如一六话和赤石话的“星(天星)、心”,赤石话“性(性别)、细”,军话“尖(四角尖尖)”。
不过,团音字在更古老的汉语中实际上也是没有的,也就是说j、q、x三个声母在古代还没有出现,而是由舌根音g、k、h与韵母i、v(鱼)或i、v起头的韵母相拼的字舌位靠前腭化产生音变而来。这些字在宜章土话中倒是大部分保留,如下面这些字:
普通话声母为j,宜章土话为g的字:锯、解、教、窖、讲、江、家、价、架、街、届、介、架、角、嫁、间、豇、糨、觉、戒、界、今、痂、肩、金、斤(古代这些字的声母均为g)
普通话声母为q,宜章土话为k的字:跄、卡、掐、敲、琴(古代这些字的声母均为k)
普通话声母为x,宜章土话为h的字:蟹、行、兴、巷、瞎、鞋、下、限、咸、学(古代这些字的韵母均为h)
六、古全浊音送气与否。古代汉语有全浊音,如有相当于英语bus的浊音“b”(这个音声带要颤抖,不是普通话的b),有相当于英语dark的浊音“d”(这个音声带要颤抖,不是普通话的d),有相当于英语glass的浊音“g”(这个音声带要颤抖,不是普通话的g)。随着汉语语音的发展,都并入到声带不颤动的清音了,如普通话的“并、定、群、同”,但在汉语方言或者土话中,有的全部变成不送气清音或者送气清音。普通话是平声字变成送气清音p、t、q,上、去、入声变为不送气清音g、d、j。宜章土话比较复杂,其他土话我暂时还不清楚,在军话(天塘、白沙、笆篱、栗源、一六的ngo53 men)中古全浊声母字普通话读不送气音的字大都读成送气音,这一点与客家话和赣方言一致,如下面这些字:
普通话声母为j,军话为q的字:贱(生得贱) 尽(尽是) 禁(禁口) 近(很近) 净(干净) 旧(旧年) 就(就是) 舅(舅公) 技(技校) 轿(坐轿)
普通话声母为d,军话为t的字:洞(仁洞,地名) 病(得病) 伴(作伴) 绊(绊紧) 大(好大) 倍(几倍) 淡(太淡) 别(别个) 垫(坐垫) 断(断电) 耙(耙田) 白(白色) 地(地下) 薄(好薄) 肚(肚饥) 读(读书) 袋(细袋) 豆(豆角) 痘(出痘) 稻(早稻)
普通话声母为g,军话为k的字:概(一概) 柜(高衣柜) 跪(跪下)
普通话声母为zh、z,军话为c的字:治(治病) 撞(撞到) 重(好重) 赵(姓赵) 助(帮助) 在(在哪里) 造(造纸) 族(民族)
其实宜章土话真的不土,里面还含有金子,有待于人们去研究探索发掘,宜章土话见证着方言的交汇和汉语语音的些许脚印,还是相当有特色的。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