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天津手工业民俗(3)

霞赩2023-09-04

工匠

天津历来是城乡各类工匠的集散地,除了上述作坊中提到的从事固定性劳动的工匠以外,还有一些从事流动性劳动的工匠,如:锔碗匠、补锅匠、箍桶匠、磨刀匠、泥瓦匠、木匠、金银匠、油漆匠以及剃头匠、修脚工、人力车夫、脚行搬运工等。

锔碗匠

锔碗匠,是锔合破裂的瓷、陶器皿的工匠。他们肩挑担子,携带着铁砧子、锤子、捂钻等工具,担子上挂着“报君知”(是一种招揽生意的响器,即在一面小铜锣上悬挂一个小铁锤,工匠挑担行走时,铁锤撞击铜锣,发出“叮当”的响声)。捂钻是锔碗匠的主要工具之一,其结构是在钻杆上打个孔,插入木杆,木杆两头用皮带与钻杆连接,钻杆上有个能动的碗形铁盘。操作时,一手捂铁盘,另一手推动木杆,这时皮带带动钻杆,用惯性使钻头旋转。其钻头必须是金钢石的,因此天津有句俗话:“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用以讽刺那些无本事而说空话的人。锔碗用锔子,即两头尖中间扁的金属钉。锔碗时工匠先用锔子量距离,用钻打眼儿,然后放锔子,用锤子锤牢,最后用特制的石灰泥缝。旧时,这种生意本小利薄。如今,这种工匠已不多见。

补锅匠

补锅匠,是补锅和补其它容器的工匠。旧时,锅坏了有锯也有补。补锅的材料要根据据锅的材料而定,铁锅用铁补,铜锅用铜补。补锅匠挑的担子一头是风箱和小炉子,一头是工具和补锅材料。操作时,将金属材料熔化,用由多层棉布制成的垫子垫在手上,把破锅放在垫子上,将熔化的金属倒在破损处,再用另一块布垫在上面挤平。现在这种工匠已很少。

箍桶匠

箍桶匠,是加工制作木质容器的工匠。天津人习惯把“桶”说成“筲”,故亦称这一工匠为“箍筲匠”。旧时,箍筲匠常常推着小车或骑自车,沿街吆喝着“箍——筲”,以后改用铁镰(是由五片铁片组成,用皮条、铁丝或线绳穿在一起,挂在车把上,车一动便会发出“哗啦”的撞击声)取代吆喝。箍筲主要用大刨子、锯、榔头、斧子等工具。材料选用吸水性强的杉木,筲箍是用竹条编制的,也可用铅丝和铁片。箍筲匠操作时,将大刨子反置,把木头放在刨子上刨,刨成的木板要一头宽一头窄,较窄的一头有一条放筲底的槽沟,木板用鳔胶粘合,用榔头、斧子砸紧筲箍,最后涂上桐油或大漆。现在这种工匠大多都集中在作坊里成为固定性手工劳动。

磨刀匠

磨刀匠,是磨刀、剪的工匠。主要工具有磨刀石和戗子。磨刀石有粗石、细石和浆石之分。磨刀时先用粗石打磨,再用细石磨,最后用浆石磨,戗子是开刃的。磨刀离不开水,所以磨刀匠常常肩扛四条腿长凳、带着小水桶、工具等。开始以铁镰(俗称“惊闺叶”,因旧时磨刀匠还负责为身居阁的小姐磨铜镜,故得此名)招揽生意,后又伴以吆喝“磨剪子来,抢——菜刀”,最后,用喇叭取代吆喝。由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这个行业,所以现在街上仍然可见,不同的是他们都已用自行车或三轮车代步。

泥瓦匠

泥瓦匠,是建造房屋的工匠。泥瓦匠的主要工具有瓦刀、抹子、大铲、铁锨等。盖房是件十分繁琐之事,首先要刨槽、夯土、打地基、码砖垒墙、安门窗、上梁、封顶,然后要吊顶、室内套灰、外墙沟缝、整修地面等。天津民间流传着“房子上了盖,工程盖一半儿”之说,正说明盖房工序之多,泥瓦匠之辛劳。泥瓦匠在学徒期间要干杂活,人们称其“小工子”。凡在盖房动工之前,都要请风水先生看风水,定门窗的朝向,宴请泥瓦匠师傅。这些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木匠

木匠,是加工制作木制品的工匠。木匠的主要工具有锛、凿、斧、锯、锤、木钻、尺子、墨斗等。木匠学徒时要先学熬鳔,鳔分鱼鳔、猪皮鳔和水鳔,是木器的粘合剂。之后再学拉据、划线、打眼儿等。

木匠行业讲究尊师爱师。师徒同桌吃饭,师傅坐上座,徒弟坐下座。进餐中,徒弟要给师傅盛汤让菜,师傅吃好了,徒弟须马上撂筷。

木匠的禁忌比较多。工间休息要回固定地点,而不能在工地;劳动时锛和锤不能相互撞击;墨斗里不能盛污水,否则是对祖师最大的不敬;工匠的脚不能踩在锯上;无论在什么地方,锛不能离手,要随身携带;忌讳外人触摸工具箱等。这些风俗习惯至今还在流行。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