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缅公路是抗战时期重要的一条路。它是维系整个抗战的生命线,是迎接抗战全面胜利的大序曲。没有滇缅公路,就没有1945年抗战的胜利。
滇缅公路,即中国云南省到缅甸的公路。又称昆瑞公路(昆明至瑞丽)、320国道滇西段、昆畹公路(昆明至畹町)、中美合作公路、抗日公路等。滇缅公路于1938年开始修建。
滇缅公路动用民工15万人,工程师200人,仅次于当时苏联援助公路中苏公路规模,公路与缅甸的中央铁路连接,直接贯通缅甸原首都仰光港。
滇缅公路原本是为了抢运中国国民党政府在国外购买的和国际援助的战略物资而紧急修建的,随着日军进占越南,滇越铁路中断,滇缅公路竣工不久就成为了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的运输通道。这是一条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国际通道。这是一条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筑成的国际通道,滇缅公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937年日军封锁了我国对外的沿海交通路线,为打破日军对我国的封锁,云南省省主席龙云在南京会议上向国民政府提出修筑滇缅公路的建议,使国际援华物资运送到昆明,支撑中国的抗战。
云南简称云或滇,一种说法是“彩云之南”,二是位于“云岭之南”,云南位于东亚大陆与中南半岛和南亚次大陆的接合部,沿边而不临海,对内北通巴蜀,东连黔桂,对外在南面和西面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交界。河流呈带状分布,在六大水系中有四大水系流入中南半岛各国,使云南在地缘战略上处于陆权与海权交接之处,具有高屋建瓴之势,既是在西南拱卫中国大陆的盾,又是指向中南半岛的矛。一直以来英、法殖民主义对云南虎视眈眈,分别以缅甸和越南为跳板对云南进行蚕食渗透,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内国际战局的变化,将云南推到以“一隅而荷全国之重任”的关键位置上,成为中国抗日正面战场西南大后方最重要的战略基地之一;同时也是保持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的主要联系,也是引进外援的主要陆、空国际通道。
日军以1937年8月20日封锁中国沿海交通路线,切断中国获得外援的通道,阻止一切战略物资进入中国,企图以此迫使在抗战中严重依赖外援的国民政府屈服就范。中国抗战需要的军需武器、汽车、汽油、机器、通讯器材、医疗用品等战略物资无法从东南沿海口岸输入。20年代、30年代的中国工业科技不发达,如果没有国际援华物资中国抗战将非常艰难,为了国际援华物资路线的畅通,云南省省主席龙云在南京会议上就当时国家形式进行分析,他说:“上海方面的战事恐难持久,如果一旦沦陷,南京即受威胁,也难固守。上海既失,即无国际港口,国际交通顿感困难了......我的意见,国际交通当预作准备,即刻着手同时修筑滇缅铁路和滇缅公路,可以直通印度洋。公路由地方负责,中央补助。”蒋介石当即表示同意。
公路于1937年12月至1938年2月陆续展开,昆明至大理为东段路,每天出工人数达6万人,平均每公里有145.77人,每6.86米就有一人。修筑西段公路的主要任务由凤仪、大理、蒙化、漾濞、永平、顺宁、昌宁、云龙、保山、龙陵、腾冲、潞西、梁河、盈江、陇川、瑞丽、遮放等设治局主要负责,每天出工人数达14万人,平均每公里有255.56人,每3.9米就有1个人。云南滇缅公路沿线28个县总共动员劳工25万人投入建设,犹如蚂蚁搬泰山。
为确保公路如期建成,省主席龙云发布《非常时期法》,并以“鸡毛信加手铐”的方式送达沿途各县,严令沿线28个县和设治局按时征工修路,如有延误,须由县长自带手铐上省领罪。这说明修筑滇缅公路是十万火急的事。至此龙陵县县长王锡光接到征工修路的命令之后,一夜之间急瞎了左眼,急忙指使部下如果不按命令完工,带领大家一起跳怒江以谢罪。
王锡光,鹤庆人,为了更好办公督促修路,他把县政府的办公室搬到了惠通桥东岸,现场办公,日日夜夜指挥督促,目睹了民工们的困苦与艰辛。而且他非常重视宣传动员工作,以唤起民工们的爱国贡献精神,还以《滇缅公路歌》为题,奋笔创作了长歌一首。
在《滇缅公路歌》的引言中说:“日寇夺我京泸汉粤,滇缅公路为唯一的生命线,光虽竭万死以维护之,亦觉精神愉快!”他叫民工们一面工作,一面歌唱,这首长歌,当时曾广泛深入的传播,给大家加了油鼓了劲,有些民工过了半个世纪还能全文背诵。宣传动员的工作,激发了广大民众的爱国情感和爱国精神。再现了修筑公路环境的恶劣,任务的繁重,工程的艰巨。特别是西段,沿途高山雄峙,水流湍急,地形复杂,气候恶劣。在崇山峻岭中开路,在峡谷上架桥。一边是危岩耸峙的高山陡坡,一边是瘴毒横生的险滩河谷,在这之间,劳作的是一群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没有任何现代化工具的男女老幼,这是最普通的滇西民众,他们需要自带工具自带口粮,没有现代化的机械,没有炸药,全靠锄头、粪箕、绳索、扁担以及万能的双手,同时还要忍受得住峡谷的酷热和疾病,高山上的寒风刺骨,日晒雨淋,风餐露宿,漫天的瘴气。仰头便是重岩叠嶂,乔木丛草,低头便是滚滚潞江水,稍不注意生命就这样随着江水一点一点消失,所以这不是公路而是血路。他们用双手在险崖峭壁在抠出来的。
云南山势之险峻,江水脾气之古怪。桥梁和崖石才是人类血肉的吞噬者。从1938年2月到6月,澜沧江上的第一座桥----功果桥得以完工,是临时性的柔性悬索桥,跨径90米,桥面宽3米,可通行7吨半卡车一辆,后又在此桥上游800米处建设跨径130米,桥面宽4.2米,承重量达15吨的永久性公路桥,为纪念设计师钱昌淦将此桥命名为昌淦桥。但是昌淦桥仅运输7天就被日军炸断,钢材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非常紧缺的,于是打捞后用于修建顺濞河上的胜备桥,让人们最难忘的是这么一个夜晚,为架设顺濞河上的胜备桥,许多工人拖家带口来到工地,一天晚上,爆发了山洪冲走喔棚,人们来不及逃跑,1000多人只好抱在一起,将孩子举的高高的,江水则不断撕扯他们的手臂将孩子夺走,人们坚持了一夜,太阳再升起的时候,60··70人已经悄无声息的永远失踪了。正是有了她们,无数的不知名的群众,用血肉筑成的这条滇缅公路。
经短短数月的奋力抢修,公路以1938年8月通车,全长1146公里,国内段959·2公里。公路由973公里的汽车路,370座桥梁,140万立方尺的石砌工程,近两千万立方尺的土方,西段1937年1月动工,3月试车,5月便全路通车。共运输到国内的抗战物资50万吨,创下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著名作家萧乾将其称为“血肉筑成的滇缅路”一点都不为过。
当第一批6000多吨国际援华物资运入中国,世界惊呆了,美国驻华大使詹森对滇缅公路进行实地考察后向罗斯福总统的报告中是这样说的:中国政府在物资缺乏、工程浩大、环境恶劣、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能完成任务,此种果敢毅力与精神,令人钦佩。公路能提前竣工全赖沿途人民的艰苦耐劳精神,这种精神是全世界任何民族所不及的。
一条公路拯救一个国家,拯救一个民族,世界上唯有滇缅公路,公路除了引进外援还有一个作用它改变了战争的方向和进程。把日本人引进了这偏远的地区。使得我们有喘息的时机,从战略意义上看,滇缅公路在抗战初期抢筑成功,粉碎日军想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野心,就中国而言滇缅路是维系中国和东南亚两大战区的纽带,大批援华物资源源不断运入中国,打破了日军对我国的封锁。在运入外国援华物资的同时,也输出了大量英美所急需的作为偿还物资的钨、铜、锡等有色金属及桐油等物资,支持了英美的反法西斯斗争;滇缅公路的迅速建成有利于后方民族工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战时交通状况的改善使得内迁的工厂迅速恢复了生产。
因此,滇缅输血管为中国抗战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提高了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和决心。滇西民众在短短九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一项连英美专家都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伟大工程,在当时严峻的抗战形势下,这对于国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也使世界充分认识到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而今这条“血路”仍然坚实地盘旋在云南的崇山峻岭之中,也在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国陆路通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是中缅贸易的重要前沿,见证了云南滇西的过去和现在,也是我们滇西走向世界的希望之路。
来到杭州,除了欣赏西湖美景外,还有一个地方是必去的,那就是清河坊。清河坊自南宋以来,这里就是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是杭州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商贾云集之地。据说,清河坊的得名,与南宋的太师张俊有关,...
香港的殡仪历史记载始于1930年代后期,当时香港的殡仪服务主要由义庄包办,但由于使用者的家境普通,所以义庄提供的殡仪服务通常只为灵柩暂存、大殓、出殡及下葬。而家境较富裕的,通常会光顾长生店的上门式殡仪...
死者、丧事礼称竹溪县对死者、丧事称谓,一直沿袭传统礼称,忌称“死”、“丧”。自己亲人死亡,称“走”。幼年死亡称“丢了”或“夭折”。病亡称“病故”。老年人死亡,加称“老”、“去世”、“过世”、“仙逝”、...
武当武术的发源地在湖北武当山,其创始人是元末明初的武当道人张三丰。张三丰将《易经》和《道德经》的精髓与武术巧妙融为一体,创造了具有重要养生健身价值,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为主体的武当武术。武当武术具...
人类和所有生物都需要空气生存,受过污染的空气对人体是有害的,好的空气质量能带给人更高的生活质量,大多人都在追求健康的生活。大家知道世界十大空气质量最好的国家吗,现在一起和小编来了解一下吧。世界十大空气...
丹凤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东段南麓,因县城襟带丹江、背依凤冠山而得名,属商洛市管辖。地势西北较高,东南偏低,河谷相间,呈“掌”状地貌,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 的土石山区县。全县森林覆盖率70%,是...
“关老爷,骑红马,不见金钱只管打”----山东莱州民歌。现在很多朋友的家里,或者公司店铺都供奉着财神,财神真的可以招财吗?民间相信是可以的,但是自己连供的财神是谁,如何供奉都不明白,怎么为自己招财呢?...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
茶,是回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传统饮料,是回族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回族饮茶的历史悠久,相传回族先民在唐朝贞观年间就开始饮茶。“惟回教初传,曾有一部来自海路,盖居苏杭,产茶之区,回民或此时染有嗜好,...
在陇东,差不多每个民间节日都要做面花。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迎请灶神,就要敬供枣山面塑。有的在除夕夜就要用未发酵的荞麦面做成12盏或8盏不等的面灯,12盏面灯代表12个月和十二生肖。到了正月二十三晚上,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