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大草原上,有一处被誉为“蒙古故宫”的地方,那就是喀喇沁亲王府。它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王爷府镇,现在的职能是喀喇沁旗王府博物馆,是一座集满、蒙、汉文化于一体的建筑,历经百年沧桑却依旧隐透威严。
在清朝规定的爵位中,亲王是第一等的爵位,享有朝廷最优等俸禄,以及最高待遇。既然如此特殊,就不是寻常人可以获得的分封。
喀喇沁亲王府始建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原占地面积20多万平方米,由府前广场,府邸,东、西跨院和后花园组成,是国内现存建府时间最早,封爵等级最高,建筑面积最大,现状保存最好的清代蒙古王府官式建筑群。充分体现了亲王府“以高为贵,以多为贵,以大为贵”的建筑文化内涵,属内蒙王府之最。
单看王府门前的大广场,就气派有余。想当年肯定有很多赶着车马、骑着骆驼的人来来往往。房屋的建筑风格采用了中国传统宫殿轴线对称、主次有序的结构特点,给人一庄严的感觉。
走进大院,路两旁彩旗飘飘,绿树成荫,完全没有一点违和感。反倒觉得似乎有人在默默等着你的到来。原来是一尊铜像——一个身着清朝王爷官服的中年人端坐在太师椅上,神态自然,面容和蔼。双手扶椅,随时准备迎接客人。这位官员就是喀喇沁亲王贡桑诺尔布,而喀喇沁亲王府便是贡桑诺尔布的故居。
贡桑诺尔布是蒙古族最有成就的蒙古王爷。近代蒙古族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他办报纸、建近代学堂、把邮电所等新生事物引入了漠南蒙古。
他性情恬静,平易近人,通晓蒙、满、汉、藏等多种文字,好诗文、工书法,并擅长绘画,诗词歌赋无不精通,著有《竹友斋诗集》。他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接受民主启蒙思想,大力推行旗政新举措,创造了近代蒙族文明的十项第一。
贡桑诺尔布是蒙古民族近代史上著名人物和开拓者。就任郡王时,清王朝正由盛至衰,社会动荡不安,国事风雨飘摇,为谋求民族的振兴和经济文化之发展,他大力推行旗政举措,开办新式学堂,注重农牧改良,兴办商贸实业,创办警务开通邮政业务,建立报馆、书馆、支持蒙文印刷,创建蒙藏学校,为塞外蒙古诸部翘楚。
辛亥革命后,曾在北京参加国民党成立大会,以唯一的蒙藏代表当选为九理事之一,出任民国政府蒙藏院总裁达十六年之久,位居蒙古王公之首。公元1931年壮志未酬的贡桑诺尔布因患脑溢血在北京官邸去世,时年59岁。
贡桑诺尔布还是一个很有风趣的人,他与当时的社会名人吴绶卿是挚友,一次吴绶卿在府内酒醉,卧睡于亲王府议事厅前甬道下的台阶护阶石上,贡桑诺尔布于是命人在此刻了“吴绶卿醉卧处”六字,如今这六个大字依然清晰,被后人传为佳话。
轿厅前的院子里有四颗桑树,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生长了百年,经历了时代变迁。它们是王爷1904年从浙江买来的,辗转北京后才落户到这里。并亲自教给蒙古人如何种桑养蚕织丝绸。
走在亲王府的府院里,就能感觉到它的殿宇森严,同时院落内栽了许多树木,各殿宇在树荫下又不失生动,可见当初建设者对这座院落很是用心。因为是用心之作,也就造就了这座内蒙古地区尚存的建造年代最早、封爵等级最高、建筑规模最大、至今保存最好的一座清代蒙古亲王府邸。
喀喇沁亲王府的格局,包括议事厅内的布局,虽然总体上与北京王府差不多,但相比较还是“朴素”很多,仅有必要的桌椅与屏风,少了一些装饰与点缀。整体看不像是在蒙古大营,更像是在中原某王府。
在王府博物馆,有17个展室,珍藏了王府传世文物精品百余件。室内的有床榻、橱柜、桌椅、茶具、古玩书画等,室外的有现代社会难得一见的马厩、粮仓、磨坊与碾坊。这每一处景、每一个物,都是历史的见证。
王府内房屋众多,从层层大殿门口的对联,和殿内屏风的对联可以看出,当时的喀喇沁亲王已经将汉族文化与蒙古族文化做了很好的融合,其对联的内容无不彰显着主人豁达开明、锐意进取的高尚品德。
亲王府前后五进院落,承庆楼之后就是王府花园了。园内建有亭榭、回廊、石桥、池塘、假山、戏楼、庙堂。花园与北山遥相呼应,既可以远观花园风景,又可以远眺群山姿色,真是上天赐予的风水宝地。
喀喇沁亲王府,不仅仅是一座王府大院,更是一部蒙古文化与汉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厚重史书。需要我们仔细去品读,因为时代越久远,内涵越丰厚。
喀喇沁亲王府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6年被评为“56个最具民族特色的旅游风景区”,“内蒙古十大历史名胜”,“全国旅游业十佳信誉单位”等。
每年的八月,喀喇沁亲王府将举办一年一度的文化节,届时将推出“公主下嫁”、“王爷出行”、“王府礼仪展示”等多台展示蒙古贵族、民俗、地方特色的大型文艺演出。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