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创世神话中,牛还被塑造成宇宙万物的化生者。比如《奥色密色》是哈尼族地区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较完整的一部神话史诗,其中就提到牛的各个部位被拿来做成天地万物,它的左眼做太阳,右眼做月亮,肋骨做梯田,牙齿做星星,肉做土地,角做打雷工具,舌做闪电,毛做树木花草,血做江河,肚做龙潭,肺做雾,泪做雨水,喘息做风声。天地万物是人赖以安身立命的根本,而人们让这一切都由牛化成,岂不蕴含着对它的一片深情?
不仅如此,人们还对牛爱护有加。我国传统社会,“国之大祀,惟祀与戎”,政府非常重视对天地山川等各种神灵的祭祀,但是规定只有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才能以牛为牺牲,称作太牢。为了保护牛,政府还不时颁布禁屠令,要求人们不得对牛进行宰杀,民间则创造种种仪式以表达对牛的情义。比如正月十六跑百病是颇为流行的一项习俗活动,在一些地方,跑百病时要带上牛一起跑;又在清明节,山东一带有“饭牛”的做法,这天一定要给牛吃顿好的。更为重要的是许多地区和民族那里都设有专门的牛日或“牛王节”,以示礼敬。
夏历的正月初五相传是汉族的牛生日,这天,人们不仅看天气的阴晴占当年养牛的兴衰(天晴,主育;天阴,主灾),而且对牛十分优待,喂它好吃的,不让它干活,不鞭打它,更禁止宰杀。壮族的牛王节也叫牛魂节,或开秧节,流行于广西靖西、那坡、德保、天等、大新一带,时间因地而异,一般在夏历的四月初八日,也有在五月初七、六月初六或七月初七举行的。届时家家把牛栏打扫干净,撒上石灰。姑娘们会把牛牵到河边洗涮,并用艾叶水加少许米酒浇牛身,以除虱、压惊、定魂。也有的地方,清早由小孩牵牛到山岗、牧场,让牛自在度过生日。
这天各家会杀鸡宰鸭,蒸五色糯米饭,全家围桌而坐。由家长牵牛绕桌一周后,喂以糯米饭,配甜酒、鸡蛋汤或绿豆汤,还要喂以糍粑,以酬其耕作之劳。节日期间,对耕牛要解缰卸轭,免除劳役。仡佬族的牛王节,也叫牛神节、敬牛王菩萨或祭牛王。流行于贵州遵义、仁怀、镇宁一带。每年夏历十月初一举行,这天要让牛休息,并喂以最好的饲料,还要做两个糯米粑粑分别挂在牛的两角上,并将牛牵到池塘、水田或溪边,让牛从水中照见自己的影子,后将粑粑取下喂牛,称作给牛作寿。有的地方还要放鞭炮,给牛披红挂绿,以示庆贺。在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苗民那里,牛王节也在夏历的十月一日。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鸡,打粑粑,并备好香楮、酒、鸡肉等在牛棚边祭祀牛王。这天让牛休息,清早要用米粑或糯米饭搅饲料喂牛,将两块粑粑挂在牛角上面,还要用酒抹牛鼻子以示慰劳。
哈尼族的牛节在五月初五,叫做“纽南南”。纽即水牛,南是歇气、休息的意思。纽南南也就是牛的休息日。有首《十二月风俗歌·纽南南》这样唱道:
五月的好节是什么
五月的好节是纽南南
哈尼从田里牵回累瘦的水牛
给它上山去闲闲地吃草
忙过一年的春季
大田里秧苗已经返青
给大田穿上新衣的是哪个
是金子银子一样的水牛
这天,哈尼人要杀鸡,采来紫泽兰草做成紫色糯米饭,供过祖先后,便取一点鸡肉,用汤拌糯米饭犒劳忙了一季累瘦了的水牛。从此,春耕生产结束,家家户户都把牛赶到远山上去放养。
总之,由于牛的贡献以及人对牛的情感和依赖,围绕牛在礼仪场合的使用以及对牛的感恩,人们形成了种种习俗活动,这构成了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当然,从民俗文化角度谈牛,除了上面所述内容,我们不能不说一下立春节迎春、鞭春和抢春等习俗活动。
立春,时在阳历的二月四日或五日,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但至少在汉代它就发展成为一个节日,直到清末仍然盛行。在大约两千年的立春节日发展史上,春牛一直是个不可缺少的角色。春牛多为土制,称为土牛。后来也有以竹为骨糊纸而成的。根据清朝礼制规定,立春日前,各府州县要预先在东郊造好芒神和土牛。芒神和土牛的位置根据立春的时间来确定。如果立春在腊月十五后,芒神就处于牛肩的位置;若在正月初一后,芒神就处于牛腹的位置;若在正月十五后,芒神就处于牛膝的位置,通过这种安排来告诉老百姓农事的早晚。到了立春日,一大早,各州县的官员们就要到东郊去迎春,将芒神和土牛抬到衙门。届时往往陈鼓吹,演杂剧,沿途观看者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迎春后,官员还要象征性地鞭牛“打春”,即拿着纸鞭鞭牛几下,打春时往往有说词,虽然各地不同,但多是希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吉祥话儿,比如“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大人连升三级,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谷丰登,六打合属官民人等一体鞭春。”等等。鞭春后,春牛往往真的被打碎。
由于当时的人们相信春牛有着可以主宰人间祸福的超自然力量,并希望借助这种力量,故而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做法,以祈求风调雨顺、庄稼丰收、人丁兴旺、身体健康。比如迎春路上,人们会争相摸春牛,钻春牛,或者将装有豆子的口袋挂在牛角上,甚至朝春牛撒谷豆、芝麻或砂石等物,以为这样可以驱除水痘,消除麻疹,保佑儿童健康,并令庄稼丰收。又在春牛被打碎后,人们会争相抢取牛土或者预置在牛腹中的胡桃、柿饼、栗、枣、花生等物,叫做抢春。回家后将牛土置于牛栏、猪圈、灶台等处,认为可令牛不生病,令猪壮如牛,令灶台不生虫蚁。更有无子嗣的人家若抢了土牛尾,回家后压到被褥下,据说就会早生贵子。
有的人家还会贴春牛图。春牛图上往往绘有春牛和芒神,并以春牛的语气写着这样几句话:“我是上方一春牛,千差万派我下遍地游,不食人间草和料,专吃散灾小鬼头。”现实中的牛可以挽犁可以拉车,却绝无“不食人间草和料,专吃散灾小鬼头”的高强本领,世人却在自己的民俗文化和生活中创造出一个具有此等高强本领的春牛出来,以满足对于美好生活的良好愿望,除了慨叹人类丰富的想象力,便只有归因于他们对牛的挚爱吧。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