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山西阳城桑蚕习俗

白瑶2023-06-26

山西阳城桑蚕习俗

阳城地处山西省东南部,位于太行、太岳、中条三山交汇之处,森林茂密,水源充足,地势西高东低,气候温和凉爽,优越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桑树生长。阳城蚕桑习俗源远流长,它发轫于西周,兴盛于唐宋,迄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相传黄帝元妃嫘祖娘娘曾于阳城云蒙山教民养蚕,周穆王也驾临获泽(阳城)视察当地蚕桑。

在数千年的栽桑养蚕、丝织加工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有一条绵延不断的溪流——蚕桑养殖习俗在渗透传承。它与其它文化相融发展,形成了大量的与桑、蚕、丝相关的诗歌、风俗、礼仪、服饰等文字符号,构成了蚕桑习俗的丰富内涵。由蚕而起,因蚕而庆,为蚕而祭的蚕谣、蚕谚、蚕事、蚕忌和蚕戏等传统习俗,已经深深融入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儿女婚嫁和日常生活中。它不仅丰富了乡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使栽桑养蚕在更广泛的空间里得以传承,这也是阳城蚕桑能随几千年文明史延续至今,并且一枝独秀的重要原因。

蚕桑习俗是阳城劳动人民长期智慧的结晶,且不能为现代技术所代替,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蚕桑文化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标志着农耕文明的成熟。蚕农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注重对蚕性的观察,不断研究和探索出了一整套蚕桑养殖习俗流程,总结了蚕种的选育、制种、给桑、防病、禁忌等。这些习俗对栽桑养蚕、缫丝技术、桑蚕文化以及后世蚕桑业推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由蚕而起的蚕谣、蚕谚、蚕事、蚕忌和蚕戏等,已深深融入百姓的生活。

但凡遗存都会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痕,纪录着不同的地方韵味。蚕桑文化,因其标志着农耕文明的成熟而成为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西阳城地处蚕桑初始发源地,是全国著名的蚕桑之乡和丝绸之府,蚕桑习俗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沉淀,阳城蚕茧名冠古今,享誉国外。2013年12月,阳城蚕桑习俗成功入选第四批省级“非遗”名录。

据考证,有史料记载阳城栽桑养蚕最早可上溯到商周时代。《竹书年记》记载:“商汤二十四年,大旱,王祷雨于桑林。雨。”《穆天子传》记载:“天子四日休于获泽,以观桑者,乃饮于桑林。”桑林即在今阳城县的蟒河镇,曾经是一个乡的所在地,也是商周时蚕桑的集中产地。周穆王之所以休于获泽,其目的就是为了观赏当地人民采桑养蚕的盛况,并在桑林之地召集各国诸侯,大摆饮宴以示庆贺。

据同治《阳城县志》记载:“缫户虽多,邑中不织绸缎,皆鬻外。”宣统《阳城乡土志》记载:“挽手、黄丝皆系外商驻买,黄丝约二万余斤,挽手六七千有奇。”当时阳城县里的商号东晋福曾为外地的蚕丝商人办理汇兑业务,可见蚕丝贸易相当可观。民国初年,阳城外销商品中蚕丝价值为首位。“山近无村水近楼,小桥烟火数家秋。客来笑迎烹鸡黍,一话桑麻夜未休。”明万历年间吏部天官王国光刻在石碑上的诗文,生动描述了当时阳城蚕桑业的盛况。

栽桑养蚕,丝织加工,已有数千年历史,蚕桑习俗也随之始终如一的传承,它与其他文化相融发展,形成大量与桑、蚕、丝相关的诗歌、风俗、礼仪、服饰等文化符号,构成了蚕桑习俗的丰富内涵。由蚕而起,因蚕而庆,为蚕而祭的蚕谣、蚕谚、蚕事、蚕忌和蚕戏等传统习俗,已深深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在阳城,有2个乡和5个行政村以桑命名,以桑命名的山川沟壑更是数不胜数。原为秦濩泽县故址的泽城村、府底村曾有蚕姑祠庙,祠内修有戏楼,每年三月初三蚕神生日,当地人都要在此给蚕神唱3天大戏。孤堆底村关帝庙、南海洞及汤帝庙内曾供奉有蚕神嫘祖娘娘像,这些都反映了蚕桑在当地蚕农心中的地位和劳动人民期盼丰收的愿望。祭拜蚕神祈丰收,养蚕禁忌盼好运,蚕事民俗醇乡风,这些由蚕事延伸而来的娱乐活动,一边丰富着乡民们的精神生活,一边使栽桑养蚕在更广泛的空间里得以传承,使得阳城蚕桑习俗随着五千年文明史延续至今。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