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四川成都温江 永盛牛灯

轩辕绝2024-02-27

四川成都温江 永盛牛灯

“永盛牛灯”是明清以来流传于温江永盛的民间文艺表演,伴有山歌清唱,很具地方民俗风味。每年春节,辛勤耕耘了一年的人们,都要耍牛灯以贺新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

永盛镇位于成都市温江区西部,南通双流县,西接崇州,是温江、崇州、双流三地结合部的重要交通枢纽。全镇幅员面积12.5平方公里。永盛牛灯主要位于永盛镇石磊社区。石磊社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人杰地灵,人们勤劳朴实、能歌善舞,牛是一种勤劳与忠实的动物,村民们就通过牛灯来展现对富裕生活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永盛牛灯是明清以来流传于石磊村的民间耕牛舞蹈文艺表演,伴有山歌清唱,唱腔流畅质朴,悠扬婉转,展现农民喜获丰收的好心情,很具地方民俗风味。每逢佳节,牛灯队就会走村入院,进行表演,以庆丰收和来年好运。它一般是一人扮演牧童,二人头戴道具扮牛,牧童在锣鼓声中摹拟日常喂牛、牵牛、与牛嬉戏、玩耍等舞姿动作,最刺激的是牛发狂,不听主人使唤,狂奔乱跳,横冲直闯,急得牧童抓脑搔腮、不知所措,窘态万千的场面,逗得观众开怀大笑。

后来,为了迎合老百姓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永盛牛灯不断完善创新,表演人数不断增多,演艺难度不断加大,改由10余人表演,二人一组扮牛,一人扮主人,一人扮锣鼓手,另一较小个子的则充当牧童,围绕有关牛的生活常识进行表演。如进行牛吃草、反刍、打滚、洗澡、耕作以及与主人和谐相处的画面,观赏性、娱乐性更浓。

牛灯制作较为简单,在旧社会一般是用青竹编成“撮箕”扮牛头,用麻布作牛身,蓑衣草作牛尾。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的牛灯已改用布匹作为制作材料,增添了梨头、耙子等道具,“原汁原味”色彩更加浓厚。永盛牛灯是极为稀缺的文化遗产,对传承历史文化、了解川西民俗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永盛牛灯这朵文化奇葩将会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永盛牛灯曾在尚合村、金鸡村和崇州江源广泛盛行,由于历史原因,现在绝大多数地区牛灯表演已经灭绝,仅仅剩下石磊社区牛灯,牛灯演艺范围大大缩小。

石磊牛灯源于明清,盛行于在20世纪50年代,展现农民喜获丰收的好心情,很具地方民俗风味。每逢佳节,牛灯队就会走村入院,进行表演,以庆丰收和来年好运。它一般是一人扮演牧童,二人头戴道具扮牛,牧童在锣鼓声中摹拟日常喂牛、牵牛、与牛嬉戏、玩耍等舞姿动作,最刺激的是牛发狂,不听主人使唤,狂奔乱跳,横冲直闯,急得牧童抓脑搔腮、不知所措,窘态万千的场面,逗得观众开怀大笑,牛灯在20世纪50年代的永盛石磊村盛行,牛灯队经常到周边各区市县进行表演,深得群众的喜爱。1960年后,因各种原因停了一段时间,改革开放的春风再一次给牛灯生命,直到现在。

以前做牛灯的材料很简单、牛头用撮箕涂色做成,牛身用一般的黑布做的,尾巴用蚊刷做成,1987年牛灯受到大家的重视,开始对牛灯的做法、表演方式上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牛头不再用撮箕做了,用铁丝架、扎成型,外面附上驼绒,腿部也是用驼绒打裤子,穿在表演者的腿上,而尾巴就用棕绒做成,这样打扮出来的牛,表演起来美观、大方、给观众以更真实的感官享受!

每逢佳节,牛灯队就会走村入院,进行表演,以庆丰收和来年好运。在锣鼓声中摹拟日常喂牛、牵牛、与牛嬉戏、玩耍、牛困水、杀牛、盗灵芝等舞姿动作。后来,为了迎合老百姓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永盛牛灯不断完善创新,表演人数不断增多,演艺难度不断加大,如进行牛吃草、反刍、打滚、洗澡、耕作以及与主人和谐相处的画面,观赏性、娱乐性更浓。

永盛牛灯文艺形式较为单一,伴有山歌清唱,唱腔流畅质朴,悠扬婉转,很具地方民俗风味。特别是进行牛日常生活习性表演时以及与主人和谐相处的画面,观赏性、娱乐性更浓。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