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市在解放前只有三幢小楼,而最先修起的楼房并不在榆树县城所在地的榆树镇,而是在榆树的另一个商贸中心五棵树镇,它就是五棵树镇的刘氏商贸小楼。小楼坐落在五棵树镇内的大沟北侧,商业街道南,与原五棵树供销社斜对过。楼房为砖木结构的二层建筑,每层60平方米,共120平方米,始建于1923年春。据现有的史料记载,榆树镇内最早建立的楼房是建于1924年的榆树县女子小学校。事实上,五棵树镇的这座小楼比榆树镇的女校楼还早一年,它也是解放前五棵树镇独一无二的小楼,堪称榆树第一楼。
榆树第一楼的主人叫刘凤彩,曾是当地远近闻名的传奇人物。刘凤彩祖籍山东黄县,1916年,闯关东来到东北,走到五棵树时,他看到这里居民集中,商贸繁荣,遂决定在这里安家。
初到五棵树的刘凤彩在街区西南角一个叫黄土坑的地方,搭起了窝棚,一家人安顿下来。刘凤彩在老家山东曾做过小生意,头脑很灵活,他发现有人到黄土坑边取土脱坯,还能卖钱。虽然活很累,但是不用本钱,只要肯吃苦出力就行。黄土坑里有的是黄土,水也是现成的。刘凤彩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脱坯卖,以此赚钱。
当年刚满30岁的刘凤彩,血气方刚,说干就干,他先找个农家赊了一车干谷草,借个铡刀,把干草铡成穰角,每天起早和泥,用和好的泥再脱坯,一家人一起上阵,有端泥的、有提水的,一直干到天黑才回家。等坯干了就要码起来,还要用柴草苫好,防止下雨浇坏。脱坯最好的季节是春秋两季,春天风大土坯干得快,春天盖房子用坯的人家也多,脱多少坯都能卖出去。秋天到了过雨季时,家家开始扒炕,使用坯的数量较多,所以春秋是生意的旺季。但是,也有天不作美的时候,有一年,刘凤彩和家人脱了一春天的坯,没卖出去多少,存有好几千块,都码在大坑边上,正赶上七月下起了大雨,连续下了三四天,大坑里全是积水,把储存的坯都给泡了,一家人都上火了。刘凤彩得了一场大病,幸亏自己懂些医术,才起死回生,逃过一劫。秋后天气渐冷,不能脱坯了,刘凤彩就挑起八股绳,打起拨浪鼓,走乡串户当卖货郎。
就这样,刘凤彩一家人靠勤奋吃苦的精神,春秋脱坯卖钱,冬季走街串巷卖针头线脑和生活用品。经过几年艰苦创业,有了一些积蓄。刘凤彩提出要建一座小楼,经过一家人商量,多数人都反对,认为积攒点钱不容易,而且树大招风,当时土匪猖獗,打家劫舍,砸窑绑票时有发生。但是,刘凤彩坚持自己的看法,他说要想发家致富就得敢想敢干,大胆创新。最后还是由刘凤彩拍板决定盖楼。经过实地踏查,刘凤彩相中了十字街东边的一块宅基地,经过协商,将其买了下来。
买下宅基地之后的刘凤彩没有急着建楼,他一方面构思楼房的设计,按照山东的建筑风格,结合东北的民居特点,取长补短,使楼房新颖别致,坚固实用。小楼设计为八面八角,除了正常地南北两面安有门窗外,还在东南、东北、西南、西北面各开一个门,门上二楼安有窗户。另一方面,他联系采购建楼的木材,再根据楼房的设计进行加工,刘凤彩头脑灵活,在山东时做过小生意,挑过八股绳,当过卖货郎,还会木工、瓦工等手艺,这回全都用上了。刘凤彩还和家人在黄土坑边修了一座简易的小砖窑,开始自己烧砖,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烧出了大青砖,建楼的青砖就是这座小砖窑烧制出来的。
1923年春,刘凤彩选个良辰吉日,邀请亲朋好友到场,为楼房奠基。刘凤彩本身就是木工出身,楼房的结构又是自己设计的,在同行们的帮助下,很快就安好四梁八柱。刘凤彩是个内行人,深知建楼是百年大计,选的都是上好的松木,主体结构完成之后,帮工的师傅们都撤走了,剩余的门窗和室内装饰活计都由刘凤彩自己掌尺划线,孩子老婆打下手。经过两个多月的施工,一个砖木结构的小楼拔地而起。墙体青砖勾着白缝,楼顶铺着白洋铁瓦,门窗都是精雕细刻,地板全用松木板镶嵌。虽然没有飞檐翘壁,雕梁画栋,却也古朴典雅,设计精巧,宽敞明亮,别具一格,体现了山东与东北民居建筑的特色。在当时当地也算是一道美丽的建筑风景。刘氏小楼的建成在榆树、扶余、德惠等地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建成后的小楼一楼为商铺,二楼为寝室。一楼设有柜台和摆件,主要经营的是小百货,如顶针、锥子、别针、松紧带等;还有化妆品,如胭脂、雪花膏、腮红、眉笔等;头饰类,如发卡、头绳、绫片、纱巾等;儿童玩具类,如玻璃球、布娃娃、玩具枪等,总共有几百种小商品,店铺不大却琳琅满目。
刘凤彩把楼房竣工和商铺开业选择在同一天,小楼竣工开业的当天,人山人海,车水马龙,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从此到商铺购物的人络绎不绝,由于刘氏做生意讲诚信,重质量,童叟无欺,很快得到人们的认可,南至德惠,西至扶余,东至榆树,北至双城,还有远乡近村的人都到这里购物。刘氏商贸小楼很快就远近闻名。
后来发展成了加盟店,取名“三大号”,成为正宗的商铺。成为老板的刘凤彩经常去哈尔滨、长春等地购货,开始多数货物是通过火车发到陶赖昭,再用大马车运回五棵树。1942年末,陶赖昭至五棵树开始通货运火车,货物就直接运到五棵树了。店铺由家人经营,一度生意红火,买卖兴隆,为活跃地方的商品交流和服务人们生活作出了重大贡献。
1956年,国家对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三大号”的名头被取消了。实行公私合营时,由于刘凤彩年龄大了,没有被组合上。据刘家后人介绍,刘氏小楼原计划面积为480平米,只建了四分之一,预留出的宅基地这些年就空闲着,由于缺乏资金一直没能如愿建造。1998年,在城镇改造的浪潮中,小楼被拆除,经历了75年风雨的小楼,见证了一个家族勤劳致富的过程。
据刘凤彩的长孙媳妇孔令芝回忆,刘凤彩为人豪爽,多才多艺,喜欢琴棋书画、吹拉弹唱,尤其爱拉京胡唱京剧。晚年时常邀三五好友,喊上一嗓子“四郎探母”、“打龙袍”等京剧选段,然后和邻居好友喝上一壶茶,唠唠家长里短。由于刘凤彩脸上有几个麻子,所以人们也管小楼叫刘麻子小楼,昔日的刘麻子小楼可是远近闻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随着时间的推移,刘氏家族的后人秉承良好家风,认认真真做事,坦坦荡荡做人,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如今,五棵树城区建设日新月异,高楼林立,被时光淹没的刘氏商贸小楼,却仍然印记在那一代人的心里。
情人山头对唱歌(一)男:山歌没人起头我起头林光唱到西街头街上看看无限好 好比温州和杭州女:山歌很早妹起头天亮唱到没日头东边唱到水南户西边唱到张山沟男:唱起山歌没因由想妹和我同个枕头女:杜鹃开花红辣辣好...
来到杭州,除了欣赏西湖美景外,还有一个地方是必去的,那就是清河坊。清河坊自南宋以来,这里就是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是杭州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商贾云集之地。据说,清河坊的得名,与南宋的太师张俊有关,...
香港的殡仪历史记载始于1930年代后期,当时香港的殡仪服务主要由义庄包办,但由于使用者的家境普通,所以义庄提供的殡仪服务通常只为灵柩暂存、大殓、出殡及下葬。而家境较富裕的,通常会光顾长生店的上门式殡仪...
死者、丧事礼称竹溪县对死者、丧事称谓,一直沿袭传统礼称,忌称“死”、“丧”。自己亲人死亡,称“走”。幼年死亡称“丢了”或“夭折”。病亡称“病故”。老年人死亡,加称“老”、“去世”、“过世”、“仙逝”、...
武当武术的发源地在湖北武当山,其创始人是元末明初的武当道人张三丰。张三丰将《易经》和《道德经》的精髓与武术巧妙融为一体,创造了具有重要养生健身价值,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为主体的武当武术。武当武术具...
人类和所有生物都需要空气生存,受过污染的空气对人体是有害的,好的空气质量能带给人更高的生活质量,大多人都在追求健康的生活。大家知道世界十大空气质量最好的国家吗,现在一起和小编来了解一下吧。世界十大空气...
丹凤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东段南麓,因县城襟带丹江、背依凤冠山而得名,属商洛市管辖。地势西北较高,东南偏低,河谷相间,呈“掌”状地貌,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 的土石山区县。全县森林覆盖率70%,是...
“关老爷,骑红马,不见金钱只管打”----山东莱州民歌。现在很多朋友的家里,或者公司店铺都供奉着财神,财神真的可以招财吗?民间相信是可以的,但是自己连供的财神是谁,如何供奉都不明白,怎么为自己招财呢?...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
茶,是回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传统饮料,是回族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回族饮茶的历史悠久,相传回族先民在唐朝贞观年间就开始饮茶。“惟回教初传,曾有一部来自海路,盖居苏杭,产茶之区,回民或此时染有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