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林州不是水乡,却称得上是个桥的博物馆。在这里,不仅有自然形成的天生桥,有最原始的圪栏桥,还有木板桥、漫水桥、石板桥、石拱桥、铁索桥、栈桥、空心桥、悬桥、桥上桥、风水桥……若从文化角度欣赏,便会从中看出林州人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看到林州深厚的文化底蕴。
位于合涧村南淅河出山口,民间通称“合涧大桥”。该桥始建于民国八年(1919),至十三年(1924)竣工。桥长90丈,高3丈3尺,宽两丈2尺,分9孔,为当时县内第一大桥。
合涧南临淅河,河上自古无桥。每逢雨季河水暴涨,常阻断交通为害社会。年复一年的民怨,引起了沙蒋村郭兴义的关注。此人是当时林县知名善人,他靠商业起家,致富后多有义举。
民国七年(1918),又首倡修建合涧大桥。因此地西距古迹“仙人岩”不远,合涧村旧称“仙岩”,经他提议,便将桥名定为“仙岩桥”。
该桥为当时县内最大工程,耗资巨大。郭先捐钱七千串,为筹措资金,又开办了凌集煤矿,将所得利润全用于大桥工程。
1922年,民国总统徐世昌彰其德行,亲授其手书“博济为怀”匾额。同年,兴义八十寿终。之后不久,大桥工地告急,其子郭树森承父遗志,始终不懈,捐钱至两万余串,终使大桥工程完工。
民国二十一年(1932),遭受百年不遇特大洪灾袭击,该桥9拱桥眼被冲垮6拱。从此以后,交通再度中断。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老根据地访问团”来到林县,了解到重修此桥是当地人民迫切要求后,省政府拨下专款并派遣技术人员,由大桥附近的5个区141个行政村,组织民工义务出勤修建。1952年11月1日动工,次年6月3日竣工,历时7个月,在3拱老桥北端接建新桥5拱,并将原“仙岩桥”名改称“合涧人民大桥”。
位于五龙镇五龙洞景区悬崖峭壁间,因自然生成得名,跨度27.3米,高11.8米。
1992年9月26日,北京大学教授陈传康到此考察后说,“此桥跨度之大,桥身之高,为长江以北第一,全国第二。比武陵风景区仙人桥还要奇妙,世上罕见”,并挥笔题词:“天桥清风流碧水,龙洞绿树映山色。”
据悉:我市林虑山刘家梯大崭路段和横水镇卸甲坪,也各有一座与此类似的天然石桥。
位于任村镇卢家拐村西浊漳河上,是一座由4组铁绳和百余块木板组成的铁索木板桥。桥长25米,宽2米,横跨于峭壁对峙的峡谷间,下有碧绿的络丝潭水映照,人行桥上颤悠悠如入仙境,民间俗称“天桥”。称桥旁的绝崖断壁叫“天桥断”。
此桥是林州和河北涉县两县间的界桥。因一桥连着豫、冀两省,官方通称“豫冀索桥”。碑文记载,明代以前此地无桥。由于漳河阻隔,两岸百姓往来多有不便。清顺治丁亥年(1647),经盘阳等沿河12村首领公议,各村合力捐资出工,定址、凿石、栽桩、固绳、铺板,才在两岸悬崖断壁间,建起了这座七八丈长的绳索桥,改变了此地无桥的历史。
后来,由于日晒雨淋,绳索屡断屡修。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组织群众把麻绳改为4组铁绳,横铺上了百余块3寸厚、2米长的柏木板,把麻绳桥改变成了一座“铁索悬桥”,大大提高了桥的安全系数。
豫冀索桥横跨在一个神秘莫测的深水潭上,此潭究竟有多深,谁也说不准。民间传言,当年南蛮子曾来此探宝,两个人站在桥上,把一个秤砣用丝线拴住系入潭中。结果,一络子丝线放完了,秤砣还没到底。从此以后,人们便称此潭叫“络丝潭”。
潭南河沿内,有个高12米、宽8米、深60余米的岩洞。很早以前,漳河水源充盈,洞口淹在水下。后来,随着水位不断下降,此洞渐渐露出水面。据说某年漳河发大水,有人见到一个簸箕般大的老鳖,爬到桥头晒太阳,后见有人,潜入水中洞内。从此以后,“神龟洞”的名字就传开了,而且越传越玄,传来传去,传成了多个版本的神话。
其中有个故事是这样说的:有一年,河北涉县一木匠外出打工返乡从此经过,肚中肌渴难忍,坐在桥头歇息。这时,有一白胡子老头,请他到家中吃饭,他跟随老人进了一处幽静的庭院,好酒好饭美餐一顿。临行前,老人对他说:“回去后不管谁问你,都不要提在这里吃饭的事。”谁知这人回到家后,却把老人嘱咐的话忘了。家人问他饿不饿?他便说起了老人请他吃饭的事。话还没说完,肚子就疼了起来,霎时就吐出了许多小蝌蚪。此时,他才想起了老人的话,分析“老人”就是神龟所变,便到桥头烧香祷告祈求平安。
如今的天桥断,已开发成了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当年的铁索桥犹存,神龟洞还在。
位于陵阳镇武家泊村西南洹河上,因最初由几根圪栏(树干)搭建而成得名。
此类桥梁虽然简单易造,却是桥氏家族的老祖先。古书《说文解字》曰:桥者“木乔”也。乔者“高大树干也”。“梁之字,用木跨水,今之桥也”。由此可见,我国最早的桥梁,当是这类用树干搭成的木桥,也就是林州人常说的“圪栏桥”。
位于黄华镇桃园村南、翟阳河上。长100米,宽6米,高24米。系红旗渠第一高桥,1966年3月底建成。
此地正值翟阳河出山口,谷深坡险,红旗渠必须从此横向跨过。面对这一千古难题,技术专家们集思广益、奋力攻关,终于设计出了“桥下排洪水,桥中流渠水,桥上通汽车” 的方案,巧妙解决了山洪、渠水、公路相互交叉的矛盾,创造了建筑设计史上的一大奇迹,从而使此桥名扬四方,成为红旗渠工程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位于桂林镇大店村北淅河上。古时此地无桥。1974年春,政府组织大店、南屯、古善、朴池、纸坊、翟街、流山沟、辛庄、黑山9个邻近村庄共建。
桥长60米,高3米,宽7米,留有13个水孔,每孔径长3米,是一座“平时小水桥下过,雨季大水桥上流”的漫水桥。是林州先人们因地制宜创造的又一奇迹。
1996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交通的需要,又将此桥改建成了一座长85米,高5.3米,宽9米,每孔间距8米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平板桥。
位于任村镇河口村晋、冀、豫交界处,一桥连三省,1978年建成。主孔净跨80米,跨度为当时林州拱桥之最。
位于林州城区开元街道余家桥村西。据《余氏族谱》记载,大明万历年间,先人在村西洹河上架了一座小桥。因此桥是一户余姓人家建的,人们便称其叫“余家桥”。
其实,最初建造此桥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交通,而是一座用于保护村中“脉气”的风水桥。当时人们相信迷信,害怕灾祸降临。后来,便把桥名做了村名,称之“余家桥”村。
位于天平山景区百余丈高的悬崖峭壁之间,为近年方便游客观光而建。外侧有钢筋护栏。沿桥拾阶而上,如登天梯,步步升高,腾云驾雾,惊心动魄。
位于石板岩镇龙床沟景区。因此桥建在瀑布的源头上得名。桥上有一亭,从亭内俯视,可见百丈悬崖下的深潭。转身西望,瀑布迭出的峡谷美景,可一览无余。
位于河顺镇城北村南,是晋豫鲁铁路线上的一座著名建筑,也是林州境内第一长桥。桥长3014米,高46米,有93个桥墩。站在高处俯视,犹如93根舞龙杆举着一条巨龙,在十几层楼高的空中飞舞。
位于红旗渠青年洞景区,长350米,宽4米,是一座徒步进入景区的悬空廊桥。2014年建成投入使用。它像一条潇洒奔放的红色飘带,蜿蜒于绿水青山之间。人行其上仰首远望,可见缠绕在太行山腰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两目平视可赏晋冀豫三省交界地风光;俯身下看,西来东去的漳河水、天桥断索桥、络丝潭瀑布尽收眼底。
除上述诸桥外,我市还有闻名全市的5座古桥。它们分别是:
1、年代最长的人工桥——横水老桥。
2、建在山顶上的桥——小西天断金桥。
3、承载历史典故的桥——姚村好汉桥。
4、悬在空中的桥——王相岩悬桥。
5、人间奇观桥磊桥——河顺九拱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
驱车从塞浦路斯首都尼科西亚向西行驶,快到旅游胜地帕福斯时,眼前出现了一片宁静的海域。海水的颜色淡淡的,格外温柔,不像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地中海那样蓝得深不可测。人到了这里,只觉得心化了,除了温柔地凝视着海...
玉环是中国文旦之乡,文旦种植有上百年历史,该果营养丰富、清甜爽口、清肺润肠。玉环位于浙江东南沿海黄金海岸线中段,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温和湿润。玉环县是国家级文旦商品...
风车日的来源风车日是荷兰的民间传统节日。在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举行。荷兰地势低洼,经常受北海海风的影响,海水倒灌入江河,泛滥成灾。荷兰人为了与海水作斗争,就利用风车排水,变沧海为良田。荷兰由此而成为...
日本国国庆日为12月23日日本是亚洲大陆东部的群岛国家。首都东京。面积37.8 万平方公里。人口1.24亿。公元645年,日本通过大化革新,确立了天皇制。天皇享有至高无尚的权力,因此,天皇的生日就被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