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固驿镇自明万历以来,每年农历二月十四,定期举行“春台会”,以庙会形式进行各种活动和盛大的集市贸易。
四川省邛崃市固驿镇位于邛崃市东部,距邛崃市11公里,距成都市64公里,国道318线新邛路段由西向东穿越其境,是邛崃市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轴线,固驿镇正好是这条轴线重要节点,具有优越的区位和交通优势。
《邛崃县志》载:固驿“自万历以来,二月十四胜会远近相至者甚多”,由此可见,明朝万历年间已具相当规模和影响。清朝定鼎后,移五省三民恢复四川生产。固驿镇因地处水陆交通码头,物产丰富,移民定居众多,移民与当地人互相融合,发展生产,共同建设,到清咸丰年间达到鼎盛,形成了以六省四乡会馆为主的“一品当朝”城镇建筑格局,集市繁荣,成为邛崃东路首镇。
从清咸丰年间开始,就形成了每年都要定期举办为期约10天春台会的习俗。届时,由镇上菜行、染行、水食行、牛行、屠行、酒行、猪行、粗布行等10个行业,每个行业一天,请川剧团来镇上演出,连唱10本川剧大戏。其间,还将举行“诸神出驾”巡游,龙灯、狮灯、幺妹灯等灯舞巡游表演、平台会、高竿会等民俗和民间游艺、名食展销等各具民间特色的活动。直至解放前由于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方才中断。
春台会的会场设在以万年台为中心的台子坝,台子坝广场正中上空,用竹篾席搭成独具古色古香的戏篷“五岳朝天”,两旁则用高脚板凳塔成看台。农历二月初八“发牌”,由“先锋神”按东岳及诸神驾游路线,检查巡视,放出告牌,鸣锣开道,绕固驿四路场口巡视一周,名为披荆斩棘,清除障碍,以候出驾吉期来临。
二月十三日下午唱亮台戏。亮台戏主要演“放(逐)五猖”,将五种害民的灾疫鬼神驱逐出境。接着就是擒拿“旱淋”,它是干旱和水患(大雨成灾则为“淋”)的化身。由一个“叫花儿”扮演,预先藏在江西馆内,天兵天将在台上亮相后,即下台擒拿。结果将“旱淋”捉来锁在台前左侧,满身贴上神符将其镇压着,使它不能兴妖作怪。
二月十四是正期,全镇各菩萨出驾,东岳身(行身)穿戴整齐,彩轿仪仗列队齐备,铁炮三响,鼓乐齐鸣,开道,各路神道扬幡依次鱼贯领先而行,动乐大帝殿后,后面跟随两条长龙,平台高竿等民间赛会紧跟,最后便是手捧“候香”,低声念佛的善男信女、还愿居士。到川王宫前面分次驻跸看戏,正戏演“大贺寿”,一是戏班亮底(衣箱、行头、演员阵容等)显示自身的实力;二是借以酬神庆贺太平。以后连续演十天大戏,每天为一本,分早戏、正戏、夜戏几个场次,中间还插入“垫台”、“花戏”、“打加官”等。
二月十五日是会期的最后一天,演全本“目莲戏”,内容是傅员外之妻刘石氏,不敬天地神灵,触犯天庭,其子目莲和尚救母的故事。春台会场还有平台会和高竿会出演以助热闹,每招“平台”扮演古剧一折,如牛郎织女、桃园结义、五台会兄等。“高竿会”其富有艺术特色的精彩的造型令人赏心悦目,每抬“高竿”由二至三个儿童扮演而成。例如“槐阴会”,七仙女立在董永的伞上;“收洪景”则是罗锦公主立在洪景的关刀上,土行生双手持捧半坐在前,又如虞姬立在霸王的鞭上,钟馗之妹则立在钟的朝芴上等等,正期和十五日连扮两天,连年如此,长期相袭。
据史藉记载,固驿镇建于北宁真宗年间,曾是远古驿站,故原为“故驿”,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境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瓦窑山、邛窑遗址;有创始于明末清初的民间民俗盛会“春台会”,清代咸丰年间,固驿镇就兴起了从农历二月十四日在台子坝公演10天川剧的春台会,由此成为固驿镇的传统民间文化节日。
改革开放后,固驿镇又恢复了传统盛会——春台会,每届春台会都吸引几十万人到会观看,名声远播周围市县,春台会期间,川戏班子于二月十三唱“亮台戏”,一天三场。远近群众、客商汇聚于此;白鹤桥、卷洞桥两场口彩棚高搭,鼓乐齐鸣,鞭炮震天。盛会十天,十本大戏。全镇张灯结彩,扯满天花。各商业摊点当街搭棚,连绵几里,小吃、衣着、用具一应俱全。各种文艺团体表演,锣鼓喧天,人声鼎沸,盛况空前。
正是有了固驿镇传统的春台会和川剧表演习俗,四川省的川剧“戏圣”、川剧“变脸”创始人康芷林(1870-1930)就出自固驿镇。
康芷林自幼喜爱川剧,12岁入班学戏,先拜唱旦角的彭子元为师,所从何新田学小生,在初负盛名之间,又拜被誉为"戏状元"的川剧名丑岳春学艺,由于他勤学苦练,声容并茂,文武兼优,在17岁时就蜚声剧坛。他先后在《太洪》、《瑞华》、《二明珠》搭班演艺,1902年清政府四川巡警道、劝业道联合会考核从业伶人,康芷林以技艺、品德、文化三优名列第一,获银质奖章。他从业50年,塑造过100多个不同性格的舞台形象人物,他的代表作文生戏有《情探》、《评雪辩踪》、《情天侠》、《断桥》、《扭华堂》等颇具盛名;武生戏有《八阵图》、《三变化身》、《夺棍打瓜》、《太平仓》等最为拿手;须生戏有《绛霄楼》、《杀狗劝妻》等。他的耍翎、三变化身、变脸、脚踢慧眼等功夫堪称绝技,为创新川剧作出了卓越贡献。
固驿春台会历史悠久,较为成功地将传统文化活动与经济活动融合,促进了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播和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影响甚广。成为辐射周边镇乡乃至名山、大邑、新津、蒲江等县的民间节会活动。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
驱车从塞浦路斯首都尼科西亚向西行驶,快到旅游胜地帕福斯时,眼前出现了一片宁静的海域。海水的颜色淡淡的,格外温柔,不像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地中海那样蓝得深不可测。人到了这里,只觉得心化了,除了温柔地凝视着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