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太谷秧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愈加受到国家有关部门领导以及文化艺术界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北京军区文工团用太谷秧歌《洗衣记》曲调演唱的《在村外小河旁》,流行朝鲜并传播到世界各地。1952年11月,榆次专署文教局根据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精神,成立秧歌研究改革社,组织太谷、文水、交城、祁县四县的名老艺人和文艺工作者整理改编了《新打花鼓》《缉草帽》《五秃嫂逃婚》《下山》《三十劝劝》等一批传统太谷秧歌剧目,移植上演了《挑女婿》《送嫁妆》等现代剧目,在声腔、音乐方面,加强了节奏性,丰富了锣鼓点(这次研改还将太谷秧歌改称“祁太秧歌”,但人们仍习惯称“太谷秧歌”)。同时,中央民族乐团、海政歌舞团、上海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及作曲家瞿希贤等就太谷秧歌曲调先后在太谷县采风记谱。著名歌唱家郭兰英用太谷秧歌《苦伶仃》《大挑菜》等曲调演唱的《妇女自由歌》,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世界青年联欢会上博得盛誉。1956年,中央实验歌剧院杜宇等在太谷、祁县记录太谷秧歌曲谱百余首。同年,北京音乐出版社出版歌剧《小二黑结婚》,该剧音乐运用了太谷秧歌的曲调,展现了山西民间音乐的独特风格。1958年,海政歌舞团将《看秧歌》制成唱片,发行全国。同年,沈阳音乐学院师生在太谷县采风,记录整理了王效端等秧歌艺人演唱的秧歌曲调。1962年,著名太谷秧歌艺人王效端应邀在山西大学艺术系讲授秧歌表演艺术。1970年,《看秧歌》被选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太空播放曲目向全球播出。1978年,山西大学艺术系阎定文将10多年记录的200余首太谷秧歌曲调油印成册,作为大学民歌教材。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太谷秧歌大小剧团、班社、票社纷纷成立,演出活动不断。太谷秧歌剧团、太谷秧歌协会实验剧团、太谷永红秧歌剧团、太谷建桃秧歌剧团、太谷艺术团等专业剧团常年活跃于太原、晋中、吕梁等邻近十几个县市。1982年,太谷秧歌以祁太秧歌词条分别载入《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从此,太谷秧歌亦以祁太秧歌或晋中秧歌的名称出现于各个媒体和演出场合。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太谷秧歌的演出市场趋于萎缩,出现后继乏人的状况。各级政府及文化部门、文艺工作者致力于太谷秧歌的传承保护、宣传推介,并对太谷秧歌进行改革和创新,赋予其新的生命力。1988年,太谷县秧歌协会成立,邀请各级电视台先后对60余个剧目进行录像拍摄,制成录像带发行。1990年夏,籍红玉、刘双寿在中南海和人民大会堂汇报演出太谷秧歌,受到国家领导人的好评。刚刚从国防大学政治委员、党委书记岗位退下来的李德生评价:“太谷秧歌很有潜力,很有前途”。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李瑞环鼓励:“要把你们的太谷秧歌推广到全国去。”
1991年,天津音乐学院教授、作曲家鲍元恺创作《炎黄风情》管弦乐曲,其中太谷秧歌《看秧歌》为其中之一。1996年,山西省文化厅主办全省首届太谷秧歌电视大赛,进一步扩大了太谷秧歌的影响。2000年,太谷秧歌剧团赴台湾参加两岸小戏大展暨学术会,受到了台湾民众的瞩目,获得演出纪念金牌。2001年,北京交响乐团赴德演出,《看秧歌》被鲍元恺改编成交响曲,纳入民谣主曲之中。2003年2月,晋中市太谷秧歌艺术促进会成立,程锡景任会长,吸收晋中秧歌艺人及各界人士对太谷秧歌剧目和音乐进行挖掘、整理、研究,探索太谷秧歌的发展道路。随之,《太谷秧歌》编辑委员会成立。同年,县政府决定每年拨款15万元,资助太谷秧歌剧团。2004年6月,韩富科主编的《太谷秧歌剧本集》(6册)、《太谷秧歌音乐集》(2册)脱稿,共收录太谷秧歌剧目210个,曲调近400个;9月,太谷秧歌剧团参加在榆次老城举办的第六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刘双寿、李艳萍演出的《卖高底》,白美云、杨明红演出的《游铁道》受到观众热捧,获得银奖。2006年,《太谷秧歌剧本集》和《太谷秧歌音乐集》付印,并精选40个剧目交由山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太谷秧歌(祁太秧歌)被公布为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007年3月2日—5日,作曲家鲍元恺在太谷对太谷秧歌进行全面深入的观摩研究;6月,孙贵明、籍红玉主演的《偷南瓜》参加文化部组织的全国珍稀剧种展演,获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奖;9月,县委宣传部、县文联、县文化艺术中心以及中远威药业有限公司、北洸乡政府联合举办“中远威杯”太谷秧歌大赛。同年,作曲家朱培宾将《看秧歌》改编成钢琴曲。2008年6月7日,太谷秧歌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一批著名太谷秧歌艺术家陆续入选国家、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2月6日,著名指挥家陈燮阳应邀在太谷观摩太谷秧歌演出。
2009年9月21日—26日,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分六期播出《逛太谷·看秧歌》节目,全面展示原生态太谷秧歌的艺术魅力,介绍太谷秧歌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10月16日,太谷秧歌《卖高底》在“2009北京传统音乐节”上演出,再次唱响首都音乐殿堂。2010年3月2日,中国(晋中)社火节——十台大戏闹新春太谷秧歌专场晚会在榆次文化艺术中心大剧场连演两场,场场爆满;10月19日,“首届晋中区域文化高端论坛”在晋中学院隆重举行,其主题确定为“太谷秧歌”,并召开了太谷秧歌专题研讨会。在开幕式上,晋中学院聘请中国传媒大学何晓兵为客座教授,聘请太谷秧歌传承人孙贵明、杨承迁为特聘教授。
2010年12月3日晚,中共晋中市委、晋中市人民政府、山西省文化厅主办,晋中市委宣传部、晋中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中共太谷县委、太谷县人民政府承办,由王西麟创作,谭利华指挥,北京交响乐团、山西歌舞剧院交响乐团和太谷秧歌剧团联袂演出的《太谷秧歌交响音乐会》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举行首演,受到首都观众的热烈欢迎;12月5日—7日,太谷秧歌剧团分别在天津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演出了三场传统太谷秧歌《骂鸡》《割田》《接亲家》《偷南瓜》《卖高底》《卖元宵》《看秧歌》等剧目选段。2012年,太谷县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与山西汇众动漫有限公司联合制作太谷秧歌动漫电影《孟母三迁》,由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山西电视台播出。
“关老爷,骑红马,不见金钱只管打”----山东莱州民歌。现在很多朋友的家里,或者公司店铺都供奉着财神,财神真的可以招财吗?民间相信是可以的,但是自己连供的财神是谁,如何供奉都不明白,怎么为自己招财呢?...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
茶,是回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传统饮料,是回族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回族饮茶的历史悠久,相传回族先民在唐朝贞观年间就开始饮茶。“惟回教初传,曾有一部来自海路,盖居苏杭,产茶之区,回民或此时染有嗜好,...
在陇东,差不多每个民间节日都要做面花。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迎请灶神,就要敬供枣山面塑。有的在除夕夜就要用未发酵的荞麦面做成12盏或8盏不等的面灯,12盏面灯代表12个月和十二生肖。到了正月二十三晚上,送...
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对外出旅行充满畏惧。不管是帝王,还是平民百姓,外出旅行之前一定要占卜,挑选吉日出行。天子即位、帝王出行、军队出征这样的国家大事,也会事先占卜,以测吉凶。比如汉文帝在即位之前犹豫...
需要防弹专座的人,非富即贵,一般都是有名的富豪或是国家领导人。大权在握或是富可敌国,都需要时刻提防遭人毒手,暗中不知道有多少枪口正对准着他们。十大世界上最贵的防弹车基本都是在原版豪车的基础上进行改装,...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语言大师。是新中国第一个获得“人民艺术家”的作家。曾任全国文联主席,作协副主席。老舍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如《四世同堂》、《骆驼...
伊拉克节日伊拉克的新年就是回历(伊斯兰教历)的新年,09年的新年是12月18日,回历的1月1日。国庆日:7月17日阿拉伯椰枣节:9月15日...
喀麦隆全称喀麦隆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Cameroun,法语:La République du Cameroun)。国土面积47.54万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中西部,西南濒几内亚湾...
1940年代初期,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开展了新秧歌运动,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学习秧歌、腰鼓,掌握了基本的动律特征和典型的舞姿动态后,升华为规范的、新农民形象的舞蹈动作,形成新型的秧歌和腰鼓,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