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山东烟台习俗 胶东花饽饽

欢欣郎2023-09-09

山东烟台习俗 胶东花饽饽

作为国家非物质遗产,胶东花饽饽的身影穿梭于过去胶东老百姓的节庆婚俗中,春节里有葫芦、圣虫、枣饽饽压轴;农村上梁时,有小花饽饽的礼尚往来;孩子满月、百岁,长辈要送虎头、燕子、如意等花饽饽造型;老人到了花甲之年,贺寿要用大寿桃造型的花饽饽以示庆祝;儿女结婚更少不了龙凤呈祥、四季花开等花饽饽面孔。

胶东花饽饽是一种源自民间、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民间习俗,流行于胶东地区一带。胶东花饽饽以面为原料,用简单的工具捏塑成千姿百态的形象,胶东花饽饽经过了几个世纪的演变,不仅继承了传统文化,而且还表现出了时代的精神。作为一种民间生命力极强的造型艺术,生长和扎根于百姓生活,已成为民俗风情独特的表现方式。早在2009年,胶东花饽饽民俗就被列入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胶东花饽饽,不仅以食用为目的,而且多用于庆祝、祭祀和馈赠等民俗活动。每逢节日,家家户户都会蒸上一些花饽饽将花饽饽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寓意着日子蒸蒸日上、红红火火。

花饽饽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不仅外观好看,而且是纯天然手工制作,营养美味,健康环保,是胶东面食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胶东花饽饽习俗历史悠久,至今仍然流传于烟台市区、莱州、蓬莱、龙口、招远、栖霞、牟平及周边地区。

聪明、勤劳的胶东农村妇女在各种传统节日期间,用面团做出鸳鸯、鲤鱼、龙、凤、寿桃等寓意造型,蒸熟凉透,再点染五彩缤纷的颜色,便成了一件件非常生动的艺术品,用以祭祀、观赏、食用或馈赠亲友等。

胶东花饽饽可塑性强,有很好的表现力,捏制风格古朴自然,造型或敦厚或灵巧,是自然崇拜、宗教思想和心理意识的综合载体。制作流程为:和面——发面——揉面——捏型——雕刻——锅蒸——上色等。它以刀、剪、笔等工具进行创作,有“圣虫”(“神虫”)、“花馍”、“巧饽饽”等名称,是民间托物寄情、喜庆丰收、祈福长寿的生活艺术品。在技法上,不同地域各有特色,风格迥异。按人生礼仪、岁时节物和各地习俗,通常分为“结婚”、“送三”、“百岁”、“过年”等几个大类别。

婚礼是人生中一件大事,对花饽饽的要求自然也高。特别是放在脸盆中的花饽饽“龙凤呈祥”(俗称脸盆花饽饽),上面精塑十二生肖,造型生动有趣,色彩鲜艳明快。线与面、点与块、塑与画、拙与巧的结合与对比,形成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增强了喜庆的气氛,丰富了民间婚俗的内容,更为民间艺术增添了俏枝葩蕾。除此之外,结婚花饽饽还有“八大件”:一对鸳鸯表示爱情;一对鲤鱼表示生活富裕;一对肥猪表示五谷丰登;一对寿桃表示长寿百年。

“送三”是姑娘出嫁后的第一年农历三月初三,由娘家做一筐篓“春燕”带回婆家,表示燕子归巢,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百岁”是婴儿出生后满百天,由姥姥家送的贺岁花饽饽,莱州一带称送“月豉”,主要制作“长穗(岁)”、“糖包”、“糖帽”、“挂花”、“虎头”、“月豉”等小品,盼望他们健康成长。

还有,在每年春节前几天,为使正月里不用再做主食,家家户户都会蒸花饽饽,同时要做四个“圣虫”、八个大枣饽饽等。大枣饽饽等用来供奉先人;“圣虫”则放在馒头缸里,可保当年丰收,不会断粮,表达民众一种向往生活富足的思想。

胶东花饽饽习俗是胶东妇女根据地域特色、节日和生活习俗而创造的一种艺术样式,它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体现了人类艺术淳朴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